一个数学模型的应用、变式与拓展

2013-09-17 01:14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朱松林邮编224115
中学数学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直角图象本题

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 朱松林 (邮编:224115)

笔者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盐城市2010年~2013年盐城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不难发现,一个数学基本模型犹如一棵常青树,在试卷中连续坚守了四年.命题者为何如此青睐它呢?究竟是什么模型呢?我们先从“三直角型”说起.

1 溯本求源 模型构造

题目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1页例5)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AB=4,AM=1,BN=0.75.

(1)△ADM与 △BMN相似吗?为什么?

(2)求 ∠DMN的度数.

分析 (1)由“AB=4,AM=1,BN=0.75”可以得到AD∶AM=BM∶BN,又因为∠A= ∠B,从而 △ADM与 △BMN相似;

(2)由(1)可求得 ∠DMN=90°.

观察图1,了解题意,不难发现,如果把问题(2)的结论作为条件,并不需要“AB=4,AM=1,BN=0.75”这一条件,也能得到 △ADM∽△BMN.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一基本图形抽象出来,如图2,点A、M、B在同一直线上,当 ∠A=∠B=∠DMN=90°时,则△ADM∽△BMN.由于有三个直角,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三直角型”相似,特别地,当这两个三角形中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称它为“三直角型”全等.

其实,将图2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变换,可得到图3中的一些图形,不难发现,△ADM与△BAN关系并不发生变化.

2 模型应用 品悟考法

题2 (2010年盐城卷第28题)已知函数y=ax2+x+1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

(1)求这个函数关系式;

(2)如图4(1)所示,设y=ax2+x+1图象的顶点为B,与y轴的交点为A,P为图象上的一点,若以线段P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AB相切于点B,求点P的坐标.

(3)在(2)中,若圆与x轴另一交点关于直线PB的对称点为M,试探索点M是否在抛物线y=ax2+x+1上,若在抛物线上,求出M点的坐标;若不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简析 (1)根据函数y=ax2+x+1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可求出函数的解析式为y=x+1或y=x2+x+1;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软件编程等方面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根据管理要求随时更新相关内容,使整个系统始终可以满足公司管理的需要。

(2)按照题意构造出图形,如图4(2),过点B作PB⊥AB,交二次函数图象于点P,设以PB为直径的圆交x轴于点C.连接PC,则PC⊥x轴,图中出现“三直角型”相似,即△PCB∽△BOA,从而可以求出P点的坐标为(-10,16);

品悟考法 本题设计注重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在其指引下,画出图形,构造出“三直角型”及其变式图形,再运用模型求解.本题主要以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构造几何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选拔功能.

题3 (2011年盐城卷第27题)

情境观察 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 △ABC和 △A′C′D,如图5(1)所示.将△A′C′D的顶点A′与点A重合,并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点D、A(A′)、B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5(2)所示.观察图5(2)可知:与BC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_,∠CAC′=________°.

问题探究 如下左图6,△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 △ABC外作等腰Rt△ABE和等腰Rt△ACF,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延伸 如上右图7,△ABC中,AG⊥BC于点G,分别以AB、AC为一边向△ABC外作矩形ABME和矩形ACNF,射线GA交EF于点H.若AB=kAE,AC=kAF,试探究HE与H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思路简析 (1)先设置“矩形的剪拼”这一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得到∠CAC′=90°.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三直角型”全等.即△A′C′D≌△CAB.为后面的解题做好铺垫.

(2)巧妙的情境观察为问题(2)指明了方向,很容易联想到基本图形——“三直角型”全等,可将图6分成两个的基本图形(如图8),分别得到EP=AG,QF=AG,从而问题获得解决.

品悟考法 本题设计情境观察、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每个问题既有关联,又保持适度的空间,让学生不能轻而易举解决,又不觉得无计可施.试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设计总是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正是本题成功之处.

题4 (2012年盐城卷第25题)如图10(1)所示,已知A、B为直线l上两点,点C为直线l上方一动点,连接AC、BC,分别以AC、BC为边向△ABC外作正方形CADF和正方形CBEG,过点D作DD1⊥l于点D1,过点E作EE1⊥l于点E1.

(1)如图10(2),当点E恰好在直线l上时(此时E1与E重合),试说明DD1=AB;

(2)在图10(1)中,当D、E两点都在直线l的上方时,试探求三条线段DD1、EE1、A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10(3),当点E在直线l的下方时,请直接写出三条线段DD1、EE1、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思路简析 本题以C的运动,带动整个图形的变化,在给出“一般性问题”第(2)问和第(3)问之前,先给出一个可以借鉴的“特殊问题”第(1)问,使得学生对整个问题形成“思维链”,获得解题经验,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1)借助正方形CADF的边长相等,得到“三直角型”全等;(2)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过C点作直线l的垂线,构造出两组“三直角型”全等,得到DD1+EE1=AB;(3)运用同样的思路,构造一组“三直角型”全等和一组公共角型全等,得到DD1=EE1+AB.

品悟考法 第(1)小题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了“过程性目标”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要求,能让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一定的解题经验;在解决第(2)(3)问的过程中,既让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对动态几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猜想、概括,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又考查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充分渗透了化归思想、变式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

3 模型拓展 考法评价

在图11中,引用上面的结论,当 ∠A=∠DMN=∠B=90°,两三角形才会相似,那么这个条件是不是必须呢?事实上,经过观察会发现,只要满足∠A=∠DMN=∠B=x(0°<x<180°),则△ADM∽△BMN.并不一定要是直角三角形.我们不妨把它称为“三角相等型”相似.当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时,两三角形就全等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型拓展为“三角相等型”.

已知 如图11,点A、M、B在同一直线上,且∠A=∠DMN=∠B.

求证△ADM∽△BMN.

(1)求b、c的值;

(2)证明:点C在所求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3)如图12(2),过点B作DB⊥x轴交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于点D,连结AC,交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于点E,连结AD、CD.如果动点P从点A沿线段AD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D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D沿线段DC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连结PQ、QE、PE.设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PE平分∠APQ,同时QE平分 ∠PQC?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简析 (1)略;(2)略;

(3)如图3,由题意易得∠DAC=∠DCA=90°-∠ADC,假设PE平分 ∠APQ,同时QE平分∠PQC,可得∠PEQ=90°-∠ADC,这样便可得到∠DAC=∠DCA=∠PEQ,从而构造出“三角相等型”相似,即△APE∽△CEQ.便可得到t的方程,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考法评价 本题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对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试题的难点在于第(3)问,图形中线段较多,关系复杂,从图形中找出“三角相等型”相似,从而构造出相等关系是解题关键.主要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构造几何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选拔功能.

4 纵向比较 感受变化

同样的一个数学模型,四年的考法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10年是一道压轴题,试题注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强调建模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得分率较低,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2011年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问题设计层层深入,过渡自然,由“三角相等型”全等逐步演变为“三角相等型”相似,主要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得分率有所提高;2012年的试题设计以图形的演变为主线,体现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主要渗透了“借助特殊解决一般”的思维策略,与2011年的试题有相似之处,都注重对学生“经验的获得”和“已有经验”的应用和迁移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试题设计与前面的三年有所不同,不是将模型渗透于解题的全过程,而是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个小问题.有效地防止老师猜题、压题,试题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运动观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从复杂的图形中提取出模型,很多学生觉得难以下手,得分率很低,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选拔功能.

上述试题精彩分呈,美不胜收,但它们的源头都是一个数学模型.由此模型衍生出的题目中,蕴含了新课标中许多重要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由此也给学习者、命题者展现了一个深远的空间,更给教学者引发诸多思考.我们的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如何学会解决问题”为导向,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中开始,让学生在富有探究性的过程中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在模型应用中获得经验,在拓展中得以提升,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直角图象本题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一次函数》拓展精练
多少个直角
巧用“一线三直角”模型解题
化归矩形证直角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建立表象感知属性
——《认识直角》教学片断与解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