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糖尿病吗?

2013-09-20 07:08林楠,王翠霞
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糖友血糖糖尿病

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很多人笑话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现在还有几个人不知道糖尿病啊!可是,人们真的了解糖尿病吗?

直到现在,只要一出现有产品宣称能根治糖尿病,就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而事实上,国际上仍然没有一个能治愈糖尿病的办法;人们害怕自己患上糖尿病,却并不了解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友知道并发症的危害,却并不是都知道如何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年轻的糖友越来越多的现状,仍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直到被诊断为糖尿病时才知道自己原来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饮食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已经为众多病人所接受,但往往有很多糖友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既是保健又是治疗,它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有利于控制血糖,然而,却有很多糖友因为不恰当的运动承担风险……

人们关于糖尿病的误区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们有的影响糖友的生活,有的影响糖友的身体。糖友应该学会真正认识糖尿病,了解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细节,千万别让自己的一知半解害得自己深陷困境。

糖尿病是“老年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糖尿病可能早已“潜伏”在身边,伺机而动。资料数据显示,10多年前,糖友的年龄在50岁左右,但近几年新诊断的患者年龄大多在30至35,糖尿病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

事实上,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大多数糖友都有家族性患病背景。其次是饮食结构改变,例如从植物性膳食转变为动物性膳食,导致了总热量过剩。还有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多吃少动导致肥胖。此外,社会老龄化也导致了发病率的增高。很多年轻人自恃年轻体壮,经常酗酒应酬、暴饮暴食,经常熬夜,再加上缺乏运动等诸多因素造成营养过剩,加重胰岛的负担,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不过,糖尿病虽然来势汹汹,但预防起来并不是难事。大多数情况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而“管住嘴巴,不乱吃;勤动双腿,多锻炼”是预防的核心措施。所以建议忙于工作的年轻人,抽出一些时间来,坚持适量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并采取健康饮食,这样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

大家了解的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所谓“三多一少”症状,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些表现的起因是高血糖。一般而言,当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时,尿中才会有糖。也就是说,若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大多在此水平以上。此外,由于老年人排出糖分的能力有所下降,故当老年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血糖水平更高,一般在13~15mmol/L。因此,单凭有无“标准”的糖尿病症状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就显得太武断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注意定期监测一下血糖。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目前血糖完全正常,但得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人群。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特别是肚子胖较突出者,血糖曾经高过或者尿糖曾经阳性者,曾经有过糖尿病的症状,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婴儿的妇女;有人主张把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者也列入高危人群的行列。高危人群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如不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他们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大的多。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平安无事。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糖尿病的患病率翻番地上升,就北京市而言,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由80年代的0.4%上升为目前的12%。因此无论是糖友还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都需要经常地检测血糖,同时应该注意:检测血糖时一是要查空腹血糖,二是要查餐后血糖,两者对比后,才知自己的血糖是否高低。

糖尿病治疗只是降糖?

在很多糖友的认识中,糖尿病的治疗首当其冲就是测血糖、降糖。可是,有的老糖友血糖一直控制得很不错,可身体仍然频频报警,小到失眠、四肢麻痹、腹泻,大至肾病、眼底病等各种并发症,这让糖友十分疑惑。

事实上,糖尿病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后期极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卒中、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如果认为,只要吃药控制好血糖就可以了,就大错特错了。

糖尿病治疗向来有“五驾马车”之说,也就是一共有五种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后四种疗法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对降糖效果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几种治疗方法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保证糖友的健康。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做到综合治疗、全面达标,至少应做到以下5项: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戒烟,否则难以预防、治疗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友残疾发生率,延长寿命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国内外大量有关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引起的以血糖和尿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占95%以上。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饮食、生活节律、精神压力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病人,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以目前的科学水平,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因为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充分阐明,不能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现在主要的治疗方法均是纠正代谢紊乱和对症治疗。也就是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也不能代表已经治愈糖尿病。这些“治愈”糖友一旦不控制饮食停用药物,原来种种异常表现就会卷土重来,可能比原来的症状更为严重。

但糖友也不要因此灰心,只要坚持正确的血糖控制措施,一些糖尿病有关的症状是可以消失的,血糖、尿糖可以恢复或接近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糖友可以无需服药,只要坚持饮食和运动控制,并认真做好血糖监测和记录,一旦出现血糖波动,及时进行处理就好。

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很多疾病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糖友体内的高血糖状态,偏偏为很多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所以糖尿病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有时候,一个看似与血糖毫无关联的症状,都有可能跟糖尿病脱不了关系。所以,糖友要练就火眼金睛,看出身体上出现的哪些症状与“糖尿病”这三个字有关系,以便能早发现,早治疗。

>> 火眼金睛,识别血糖罪

腿脚疼痛

人们出现腿脚的疼痛时,首先会想到腰椎压迫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但糖友还要多考虑一样,那就是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也会出现腿脚疼。

糖尿病足发生疼痛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走路痛,二是休息痛。走路痛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间歇性跛行的特点,也就是走路时因下肢缺血而感到下肢疼痛难忍。休息痛则是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了行走时疼痛之外,休息时也有下肢疼痛,夜间尤其明显。

同时,也由于糖友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加之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吸烟等使下肢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不通畅,从而引起腿脚特别是小腿疼痛,部分糖友还兼有下肢发冷、沉重,重则出现间歇性跛行。如果糖友在腿脚疼痛期间不注意治疗和保护,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足。糖友一旦出现腿脚疼痛,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缓解下肢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糖友预防腿脚疼痛要保持下肢血流畅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友最好不要吸烟,以防病情恶化。睡觉前用温水洗脚能加速血液循环。下肢着凉影响血液循环,糖友要注意下肢的保暖,对小腿及足部进行简单的局部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如果糖友腿脚疼痛但未糖尿病足,可在石子路上走帮助下肢血液循环,时间不宜过长。如果糖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太严重,糖友可选择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中植入支架,帮助血液循环通畅,恢复或改善动脉供血。

走路不稳

人们经常用走路颤颤巍巍来形容老年人,因此老年人走路不稳也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事实上,很多疾病都可能表现为走路不稳。

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不仅会引起贫血,更会引起脊柱变形等脊髓疾病,从而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不少老年人常由于不恰当的饮食习惯而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比如饮食过于清淡,或者不吃荤腥,喜欢素食等。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是肝、鱼、牛奶,老年朋友可以多摄入,另外也可以通过维生素B12的片剂补充。

缺钾。低血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下肢最明显。豆类、蔬菜、水果吃得少,夏天大量出汗都容易导致缺钾,建议老年朋友少吃过甜、过咸的东西,平时的饮用水不要喝纯净水,以保证水中矿物质的补充。

脑梗塞。很多人认为脑梗塞就会出现偏瘫、手脚不灵活,其实,走路不稳、经常头晕也是脑梗的前期症状,所以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糖友,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最好能去神经内科就诊检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才能及早治疗。

下肢的感觉异常也会有类似现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很多,主要是麻、痛和感觉异常,如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有些糖友还会有痛觉过敏,有肢端刺痛、灼痛,夜间更重,还有的糖友走路如踩棉絮感等。此时,可做保护性感觉丧失的相关检查,如10g单尼龙丝检查加以下任何一个项目:128-Hz音叉检查振动觉、针刺感、踝反射、振动觉阈值,这样可以协助诊断。

听力不好

在临床上,很多听力受损的糖友往往就诊耳鼻喉科。与此同时,在听力下降的就诊患者中,有很多是糖友。他们听力下降比同龄人严重,有的人是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听力的,有的糖友则属于突发性耳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具体原因不清,目前还有以下几种看法:

1.血管病变。糖友早期即易并发血管病变,尤其是营养神经的小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内膜上皮的肥大增生及脂质沉着,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使神经发生缺血性改变而出现功能障碍。糖尿病并发症导致某一支动脉发生阻塞时,不能由其他动脉血液给予补偿,从而影响内耳的血循环,使听力下降。

2.神经病变。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当糖尿病病变波及第Ⅷ对脑神经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3.血液改变。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及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改变是引起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能力增强,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易于形成血栓,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同时高血糖环境使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增加。

4.肌醇代谢失调及传音系统病变。糖友神经细胞内肌醇磷脂下降,造成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时还会引起中耳听骨链即锤骨、砧骨、镫骨关节硬化和镫骨肌病变。

5.遗传因素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一耳聋综合征中起主要作用,在母系遗传性糖尿病合并耳聋的糖友中,存在着线粒体DNA的突变,线粒体突变影响线粒体功能,引起内耳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听力减退。

常有嗳气、呕吐

大家都知道,胃炎、胃溃疡常有胃部胀满、嗳气,呃逆甚至呕吐等特点。但是,糖尿病伴有“胃轻瘫”也会有上述现象,这是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的表现,部分糖友因食道呈低张状态,胃张力减低,原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迟,胃内容物排空迟缓,以致胃扩张,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嗳气、腹胀、反酸,甚至恶心呕吐,这种表现常被误诊为胃炎等。

有专家通过对多例糖友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研究,发现约70%的糖尿糖友存在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胃体部和心脏一样也存在具有起搏功能的组织,它能产生自发的节律性电活动,糖友常常表现为胃动过速、胃动过缓或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胃动过速与胃动过缓交替出现)。

尽管许多糖友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但较少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不同于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被人们所熟知。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波及消化道,引起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运动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饱胀、腹痛、腹胀、烧心、吞咽困难、腹泻、便秘等,其中尤以糖尿病胃轻瘫为突出现象;糖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他因素如糖尿病所致微循环障碍,是引起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便秘、腹泻

便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几次,不过如果长期便秘就要注意寻找原因了。病程较长的糖友可能会出现便秘等临床症状,但也有少数糖友发生腹泻,经过大便培养等检查无感染的证据。

遇到这种情况,除要考虑胃肠道原发病,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等疾病之外,更需要明确是否缘于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肠功能紊乱可引起顽固性便秘、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此时,糖友需要综合治疗糖尿病,并积极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调理心情和饮食结构。另外,糖尿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可致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增加而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相反,当合并甲状腺机能减退时,则会有腹胀、便秘,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通常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好糖尿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大便秘结者可采取通便措施;而腹泻者,可用些收敛剂。

出现口臭

口臭就是上火了吗?许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糖友的口臭可就不是上火那么简单了,有可能是患上糖尿病并发症了。在持续高血糖的情况下,人体牙龈组织抵抗力降低,牙龈供氧不足,促进了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在牙周的感染,造成口臭。

除此之外,当糖友的身体出现一些糖尿病并发症时,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臭,并且,口臭的类型有时恰恰是一些并发症的先兆。比如,如果发现是烂苹果或蒜臭味,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臊臭味的,要小心会不会肾功能有问题;酸臭味多是胃肠道疾病造成的;肝病糖友的口臭一般呈腐臭味;心脏病则易导致轻度腐烂味的口臭。因此,当糖友出现口臭时,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上火引起的,首先要想到,排除一些并发症引起的口臭。

不过,口臭的人绝大多数自己都觉察不到。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口臭,最简单的方法是向手心哈气或闻闻牙线的残垢,也可用棉签、牙签或小勺在舌苔或牙缝上刮一下,一闻便知。

皮肤水疱

糖友冬天取暖不当会造成足部烫伤、水疱。然而,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友也会在手、足及双下肢等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水疱,有如烫伤引起的水疱,疱壁薄易破,疱液清,有时可见血疱,多数糖友皮损周围无炎症改变。其实这不是烫伤造成,而是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引起的一种少见皮肤并发症,又称糖尿病性大疱病。

该病是以糖尿病伴发灼伤样水疱或大疱为特征的一种特异性皮肤病变。糖友以中老年为主,一般有较长的糖尿病史,多在3年以上,全身营养状况较差,有明显的神经及微血管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伴发水疱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皮肤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营养障碍、糖尿病性肾病引起阳离子平衡紊乱等,致使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而形成水疱。中医认为,水疱属湿,无炎症性水疱属脾湿。本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无权,体内水湿不化,蕴阻肌肤而成疱。若伴阴虚,津液亏损,则疱液粘稠而量少。其临床表现为:水疱突然发生,好发于受压迫部位,如足趾、足踵,也可见于胫前、手及前臂。水疱大小不一,0.5~1cm左右,形似烫伤,疱壁菲薄,张力高,内含清浆,周围无炎症性红晕,可单发或多发,无任何自觉症状。表皮内水疱约两至数周痊愈,不留痕迹;表皮下水疱约2~3月痊愈,留有轻度萎缩性疤痕和色素沉着,偶见血疱或形成溃疡,常反复发生。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糖友常见的不适主诉,大多数不是过敏造成的,而是糖尿病造成的皮肤瘙痒症。临床上,可将皮肤瘙痒分为全身性及局限性两种,前者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皮肤干燥有关,多见于老年糖友;后者常与真菌感染,各种皮肤癣菌病和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引起外阴炎、龟头炎等局部感染有关,多见于女性和老年糖友。所以,对于皮肤瘙痒症,需要积极控制代谢紊乱,明确病因,尤其要重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

糖尿病皮肤瘙痒对糖友构成的伤害是莫大的,这不但是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心理上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糖尿病皮肤瘙痒可能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皮肤病,但也有可能是糖尿病皮肤病的前兆。其实,治疗糖尿病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先找一个正规的医院,然后再从长计议,因为,治疗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做好长远打算的。

当然,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也要选择一个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治疗糖尿病的好方法,同时也要解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等现象,以及皮肤炎症等等,所以,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特别提示:要善于观察自己

1.睡觉时流口水,不仅仅是可爱。可能是神经调节障碍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口腔内的卫生没有打扫好。

2.手心出汗可能得了慢性肾盂肾炎。手心会发热,很有可能得了慢性肾盂肾炎。该病前期一般有持续性或间歇性手心发热、出汗,或伴有全身发热。

3.脚有些肿可能静脉被堵。脚肿还伴随着痛痒,这可能是静脉出了问题,它往往是由于静脉栓塞而引起的,应该及时就医,否则很可能导致下肢浮肿,甚至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疾病。

4.肝功能减弱可能是视力减退的幕后黑手。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如果按一按肝脏的四周,会有发胀的感觉,就十有八九是肝脏出了问题。

5.瘢痕变化可能患皮肤癌。如果身上的一些慢性皮肤病,最近忽然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可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若出现破溃、变硬、变厚、色素加深、角化过度甚至出血,应该警惕有皮肤癌的可能。

6.在看灯光时,发现灯光周围出现彩圈应注意。它预示着你,可能患上了闭角型青光眼。该病早期症状是出现虹视,就是这种看见彩圈的现象。彩圈近看较小,远看较大,紫色在内,红色在外。

7.突然食欲大增可能患糖尿病。若此时但体重却随着进食的增多而减轻了,排尿量也随着喝水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多,这可能患上糖尿病。此外,皮质醇增多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症等,也可以出现这种现象。

8.胃痛可能因为心脏病。有心脏病史的人,当胃部有一种憋闷、胀满的感觉,有时还伴有钝痛、火辣辣的灼热感及恶心欲吐感,应该考虑到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9.悄悄变化的美人痣。在痣发生恶变,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时,有这样一些报警:①痣在近时期内迅速增大;②痣表面出现糜烂甚至发生破溃且有瘙痒感;③痣周围原先平坦无异,新近出现小黑点、卫星结节状组织,或附近淋巴结肿大且伴黑色。

我们始终强调,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很多糖友就是因为并发症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这个糖友生活的“劲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糖友自然想要战胜它,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活。不过在“抗敌”的过程中,糖友可能会陷入一些误区,让自己很难获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

>> 与并发症战斗的误区

不懂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也各种各样,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和低血糖症。慢性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等。

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比如高血压能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几率,而高血脂能让心脑血管的发生风险增加。除此之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还与年龄、病程、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有关,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妊娠、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可加重其发展。

有调查显示,只是单纯降糖即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也只能减少30%左右的并发症,但70%左右的并发症和60%的死亡率仍然无法解决和避免。所以,通过优化血糖控制,有利于延缓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但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在严格控制血糖时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为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血压和血脂等。因此,在控制目标中,除了血糖之外,还包括血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尿酸、血粘度、血压、腰围及体重等。

糖友要记得,糖尿病只有标本兼治,综合考虑全身各种因素,降糖同时,控制身体各项指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减少糖友因并发症受到的损害。

重速度不重质量

在现有的医学发展水平下,糖尿病还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想到今后很有可能要一直带着这种病生活,一些糖友就沉不住气了。如果恰好在此时,看到一些广告中介绍的产品,声称可以治愈糖尿病,就让那些已经沉不住气的糖友轻易的相信了。

事实上,一些声称能治愈糖尿病的保健产品,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糖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保健品或者药物真的能治愈糖尿病。现在保健品中,添加西药降糖成分已经不是一种秘密了,甚至为了降糖速度快,其里面添加的降糖药的量很大。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轻者使血糖波动不稳,并发症越来越多,重者可能会造成肝、肾受损,得不偿失。

糖友更不能一味的最求快速降糖。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糖友的组织细胞对高血糖状态已经适应,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集体不能一下子完全适应,因而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血糖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并且,血糖下降过快,很容易矫枉过正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它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出汗、饥饿,严重的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可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所以糖友降糖一定不贪快,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抗糖路。

忽略了其他因素

虽然高血糖是很多疾病的始作俑者,但是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能成为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和发展的温床。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或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肾脏、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且并发症的程度也严重得多。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远远大于糖尿病本身对患者的危害。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体重。肥胖是发生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型糖尿病人中,很大一部分是肥胖者。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体重超标的糖友只知道治病,不知道减肥,体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即使在药物辅助下,血糖一时得到控制,其效果也很难达到长期稳定。

忽略小病

很多大病,都是从小病渐渐转变而来的。人体可以比作一部机器,始终在不停劳作,生病则是机器的部件出现问题。对于机器来说,除了长时间运转会带来的损耗之外,好多外力也能造成机器的提前瘫痪,比如一粒细小的沙子,进了运转中的机器,都可能造成机器的磨损甚至损坏。对于糖友来说也是一样,一些经常出现的小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可以不理会,其中很有可能就有大病的种子。

在糖友身体上,这种看起来不起眼,却可能引发大毛病的“小病”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跟糖尿病足相关的症状。一个看起来毫无危害可言的水泡,却可能是糖尿病足袭来的“先遣部队”。糖友都知道糖尿病足的危害很大,但是,对于最初的症状却不太容易引起糖友的注意。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水泡是发生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前兆,水泡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糖尿病足出现水泡后除了积极的进行专业治疗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糖尿病足护理: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其他的小毛病,比如视力的模糊、听力的下降、牙齿敏感等,都可能是并发症到来的一种警告。如果要有健康的身体,糖友就一定不能忽略它们,即使发现,尽早治疗,才能保障糖友今后的生活质量!

饮食对于糖友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糖友在“吃”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也少不了经验和教训。经历了错误的理念,才会学到科学的知识。

>> 吃出健康

“饮食疗法等于饥饿疗法”

案例一:老张今年50多岁,身体微胖,前些日子觉得自己经常口渴,饭量也比平时大了很多。去医院一查,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大夫告诉老张,要控制好糖尿病,一定要控制饮食。老张记住了医生的这句话,从此以后,他宁可饿一会儿也不多吃一口,经常饿得心慌出汗、眼花手抖。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饥饿难耐,刚想去买个吃的,就晕倒在了马路上。幸亏有人发现老张,打了急救电话,救了老张一命。

出院后,老张开始学习糖尿病知识,他了解到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糖。但是,饮食治疗不等于饥饿疗法。如果糖友进食量太少,不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而且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如此,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自身脂肪及蛋白质过量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一般情况下,糖友每顿主食应不超过100克,不低于50克;主张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作为加餐食用;可以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各种绿叶蔬菜。老张学会了饮食疗法以后,每天按时按点吃饭,适量加餐,外出的时候口袋里放点糖,几个月过去了,老张很少出现低血糖了。他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之前的错误,让自己学会了更科学合适的营养知识。

“控制主食,副食不限”

案例二:李阿姨自从查出了糖尿病以后,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少吃主食,但是她以为少吃主食就可以了,因此鸡、鸭、肉、蛋等副食品的摄入量却明显增加,而且平时每当肚子饿了,就用坚果类零食来充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阿姨发现自己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她有些纳闷,自己吃得并不多啊?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带着这些疑问她找到了主治医生,把自己的情况说给医生听,医生告诉她糖尿病饮食疗法的首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这表明不仅主食的量要控制,副食的量同样也需要控制,不能因为副食含糖少,就随意多吃。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副食(鸡、鸭、鱼、肉、蛋、各种坚果等)所含的热量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瓜子、花生等坚果类食物,热量比较高,糖友们吃的时候要注意控制量。

医生讲完后,李阿姨算是听明白了,原来自己是陷入误区了。从此李阿姨在饮食上不仅控制主食的热量,副食的热量也控制起来,渐渐地血糖控制得很好。

“粗粮含糖少,多吃也无妨”

案例三:糖友王大爷,几年前查出了糖尿病。他听医生说粗粮有利于糖友控制血糖,于是去超市买了很多粗粮:玉米面、荞面等等。回到家后,他跟老伴说每天都用粗粮给他做饭,他不吃白面、大米等主食了。老伴儿听了王大爷的话,每天给王大爷做粗粮主食,这样过了一周,王大爷发现自己的血糖还是不稳定,并且自己出现了便秘,这是因为什么呢?

王大爷找到了医院的营养师,营养师告诉他粗粮虽好,但是不能一直吃,要学会粗细搭配。就碳水化合物含量而言,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无几,大体在75%~80%之间。但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摄人同等量的粗粮和细粮,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如进食100克玉米,其约80%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为血糖;而食用同量的面粉,则约90%变成血糖,即两者的“血糖生成指数”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其“血糖指数”也低。目前,市场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这类面粉制成的。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粮代替细粮。而通常情况下,粗、细粮搭配。但无论粗粮、细粮,均应依糖尿病饮食处方而定,粗粮也不能多吃。

听了营养师的建议,王大爷学会了粗细搭配,过了几天,他的便秘情况有所缓解,血糖也越来越稳定了。

“多吃点没关系,加大药量便可”

案例四:老赵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每天应酬不断,顿顿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饮食控制简直难上加难。没有办法,老刘只好加大降糖药的用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再担心血糖升高了。时间一长,他的血糖波动很大,病情控制不稳定。直到有一次他在应酬的时候晕倒在地上。

住院期间,大夫了解了老赵的情况后,给他讲解了一些知识,让老赵出院后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病情。有很多像老赵那样的糖友都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或胰岛素)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二是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其对肝肾的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饭后多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

事实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轻重如何,也不管病人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都不能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因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只有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则,即使药物再好,疗效也要大打折扣。

老赵出院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每次有应酬的时候,跟对方讲出自己的病情,大家都很理解,不让老赵喝酒了。从此老赵的血糖越来越稳定了。

“水果含糖多,绝对不能吃”

案例五:齐大妈爱吃甜,尤其是各种时令水果,更是她的最爱。不过,自从查出糖尿病之后,齐大妈对一切水果都“敬而远之”,再也不敢问津了。她觉得水果的含糖量比较高,不利于自己控制病情。但是每天看到家人在吃水果的时候,她都馋的流口水。于是去医院找了营养师问问究竟。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对糖友来说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还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与,所以,糖友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可以少量进食水果。大可不必一概排斥。

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是允许的。但要放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吃,并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从主食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当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暂不宜进食水果,应等病情平稳后再吃。

齐大妈的血糖本来控制得很好,她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吃适量的水果,这样她再也不用因为水果流口水了。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糖友们来说也很重要,很多糖友每天都会运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血糖还是不稳定,忽高忽低。运动固然重要,但是糖友们要学会科学的运动,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 糖友们经历过的“运动疗法”

“运动前不进行体检”

案例一:糖友胡大爷,患病十多年了,之前一直吃口服降糖药,加上饮食控制,血糖控制的还算可以。最近他在医院认识了一个糖友朋友,那个朋友告诉他运动对于降糖的作用也很重要,于是大爷就想每天运动一点儿。可是刚开始运动的第一天,运动完他就觉得心脏不舒服,第二天便去了医院。医生告诉他并非所有的糖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运动,因此,在决定实施运动疗法以前,应当先做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检查等等),然后由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决定糖友是否适合运动疗法。

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应限制或禁止运动:“病情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即空腹血糖在13.9mmol/L(250mg/dL)以上且尿酮体阳性,或尿酮体虽阴性而空腹血糖16.7mmol/L(300mg/dL)以上;有活动性眼底出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Ⅳ期以上(包括Ⅳ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有严重周围神经病变,或合并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病变(如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心、肺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坏疽或有溃破、感染的糖尿病患者。有其他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做完检查后,医生建议大爷每天步行40分钟就行,这样既运动了,又没有伤害到自己的身体。从此胡大爷每天吃完早饭后1小时开始散步,大约40分钟左右回来,他发现自己的血糖越来越稳定了。

“运动时间及强度安排不当”

案例二:糖友李先生,发现糖尿病后,大夫建议他每天参加运动。他听从了医生了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去公园里跑步,大概30分钟左右,几天后,李先生还是起床后就来到公园跑步,跑着跑着他开始头晕,他感觉自己低血糖了,还好自己口袋里装着糖。李先生很疑惑自己怎么会出现低血糖呢?运动量也不是很大啊。

有些糖友在运动时间及强度安排上比较随意,例如,早晨空腹,这种做法显然欠妥。与健康人不同,糖友在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安排上都有特殊的讲究。为防止运动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应尽量避免空腹运动,而宜将运动安排在饭后1~2小时开始,每次运动持续半小时左右,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糖友比较适合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保证运动效果,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170-年龄”。为了有利于血糖控制,避免出现血糖忽高忽低,运动强度也应该相对固定,切忌运动量忽高忽低。至于运动方式,每个病人可结合自己的体质情况及爱好选择步行、骑车、游泳、打太极拳等。

李先生恍然大悟,自己每天空腹运动,肯定会发生低血糖的,了解了以后,他每天早饭后或者晚饭后运动,效果很理想。

“用干家务活来代替运动锻炼”

案例三:郑阿姨几年前发现糖尿病,当时正赶上她退休,于是为了控制好血糖,她每天把家里的家务活全包下,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一个月过去了,郑阿姨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好,正好有个糖友约她去医院听讲座,她就去听了讲座。

有些糖友认为,自己一天到晚干了不少家务活,完全可以代替运动锻炼,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做家务虽然具有运动的部分特点,但与糖尿病治疗意义上的运动还是有区别的,做家务不能代替运动治疗。运动治疗要有一定的强度并保持一定时间才能够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家务劳动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事,不仅运动强度较低而且往往没有连续性,实际上消耗的热量也很少,很少有人能通过家务劳动减轻体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所以说家务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糖尿病的运动治疗应因人而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要有一定的运动环境。听完讲座后,郑阿姨每天有计划地进行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跳舞,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也对糖友运动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更多了。

“不注重运动治疗”

案例四:糖友老陆,50多岁发现糖尿病,由于他平时应酬多,也就没把糖尿病当回事,认为只要自己吃了降糖药就没事了,不需要饮食、运动控制,特别是运动,觉得没有必要。几个月过去了,老陆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不好,血糖波动很大,忽高忽低。

有很多像老陆这样的糖友,错误地认为只要应用了降糖药物,也就完成了糖尿病的治疗,运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殊不知,糖尿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医生指导下的降糖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殊不知,运动治疗与饮食治疗一样,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减轻体重,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通过运动能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因此,应当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对待。

见过医生后,老陆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开始坚持运动,并且配合饮食、睡眠等因素,他的血糖一天比一天稳定了。

“不重视运动前热身及运动后放松”

案例五:糖友马先生,每天坚持运动,冬天比较冷,他到了运动地点后,马上进入到运动的行列,运动了40分钟后,他在回家的路上把脚崴了。于是来到了医院,看完骨科大夫后,他来到了内分泌科,找到自己的主治医生,把自己的情况跟大夫说了一下。大夫告诉他,运动前应进行必要的热身准备活动,例如放松肌肉和韧带并活动关节等等,如果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肌肉韧带比较僵硬,在这种状态下运动,极易造成肌肉拉伤。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进行适当的整理放松活动,这样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的酸痛感觉,促进肌肉疲劳的恢复,减少再次运动时由于肌肉没有恢复而造成的伤害。

马先生明白了,原来自己每天运动没有做准备活动,才会发生危险。在以后的运动工作中,马先生每天运动前和运动后都做足准备,有备无患。

发现糖尿病,糖友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用药了,但是很多糖友在用药上面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以致血糖一直不稳定。

>> 用药——科学 合理 安全

“发现糖尿病就使用药物治疗”

案例一:老徐最近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做体检,结果发现了糖尿病。大夫看了他的情况,提议他先自己进行基础治疗:饮食、运动等等,先不开药。老徐生气了,都得了糖尿病了,怎么大夫还不给开药呢?生病不得吃药吗?

大夫告诉他,一般新诊断的糖友若情况许可,如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一般情况较好者,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情绪要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尽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老徐明白了大夫的意思,回家后开始规律地作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两个月后,去医院检查的时候,他的血糖非常稳定,大夫也鼓励他让他坚持非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案例二:周阿姨查出糖尿病以后,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病情。她觉得经常吃药对肾脏不好,于是自作主张,血糖稳定的时候,就不吃或者少吃药,血糖不稳定的时候,按照医生说的吃。一个月内,她发生了好几次低血糖的现象。

对于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很多糖友都陷入误区。例如:①合用同一类的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②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由于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一些非临床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价格、药源、利润、广告等,导致选择用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③凭感觉服用降糖药。像周阿姨这样的糖友,恐惧怕药物的副作用,不按医嘱正规治疗,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自己用简便血糖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原态,不符合平稳降糖的治疗思想,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

懂得了用药的知识后,周阿姨再也不私自减少用药量了,有情况的话就去医院咨询医生。

长期打胰岛素会“成瘾”

案例三:张大爷和冯大爷都是糖友,有时间他们就约出来聊聊天,谈谈抗糖心得。有一天张大爷对冯大爷说,他去医院检查了,医生建议他打胰岛素……还没等说完,冯大爷就说了:“你可别打胰岛素,打了就上瘾了。”张大爷听完之后,又去医院咨询了医生,到底胰岛素是不是有依赖性呢?

医生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完全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而且胰岛素是正常人体激素,怎么会产生依赖性呢?1型糖友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友早用胰岛素来治疗还可晚得并发症。这是因为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大都促使胰岛B细胞尽力生产和分泌胰岛素。要知道,糖友本身胰岛B细胞已处于功能损伤状态,再用药物刺激它分泌促使胰岛素的产生,其结果是导致B细胞功能衰竭,使它仅存的一点分泌功能完全丧失。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只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已经不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如果出现以下问题时就应毫不犹豫地使用胰岛素:口服药控制效果不佳;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消瘦,体重在理想体重的90%以下;并发感染等。

听完了大夫的话,张大爷不再犹豫,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了。

“只注重降糖,忽略了降压”

案例四:刘阿姨自从被查出患糖尿病之后非常注重糖尿病的治疗和血糖监测,因此血糖一值控制得比较理想。但她万没有想到前不久还是发生了脑血管意外出血,险些丢命。医生检查发现,刘阿姨早已并发高血压,她只注重降糖,没有进行降压治疗,是这次发生脑出血的原因之一。

不少糖友都并发有高血压,但他们一般只注重降糖而忽视降压。对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病人,合理选用降压药甚至比降血糖更重要。对于这类患者的降压,首推降压药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研究证明,这类药物既能降压,又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且不影响糖和脂肪的代谢;具有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延缓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还可保护肾功能,对早期糖尿病并发肾病者,降低微量蛋白尿效果明显。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病人不宜选用选用普萘洛尔等属于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可抑制胰岛分泌胰岛素,并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耐量下降,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影响脂质代谢,加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个药方用上好多年不变”

案例五:吴先生查出糖尿病后,大夫给他开了药方,让他定期来医院检查。他觉得一趟一趟跑医院麻烦,没有药的时候,就按着这个药方去买药,再也没有去医院检查。结果有一次因为感染送到了医院。

大夫告诉吴先生,不能怕麻烦就不来医院,控制血糖必须长期坚持用药。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血糖或者身体机能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不测血糖又不就诊,结果很有可能所用药物已经失效了,或者已出现一些并发症,原来所用的药物已不适合使用了。因此,糖友起码每个月要复诊一次,如果血糖波动大的可能每周或两周复诊一次,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情况,会考虑是否要调整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吴先生明白了,自己以后一定要多去医院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

猜你喜欢
糖友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糖友常按腕骨穴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友”该怎样选主食
糖友睡眠不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