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13年度报告发布

2013-09-20 03:38岳尚华
地球 2013年12期
关键词:解振华气候变化资金

本刊记者 岳尚华

11月5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发布会,介绍了2012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工作进展及中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有关情况,并就中国对华沙会议成果期待、德班平台谈判前景、发达国家资金支持、中国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情况等问题,分别回答了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局长郭卫民主持,共有来自境内外60多家新闻媒体的110余名记者参加了发布会。本刊记者对现场情况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据解振华介绍,《报告》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性参加国际谈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根据报告,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完成了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12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1年下降5.02%,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7万亿人民币。

2012年以来中国加强了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能力,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农业、水资源领域、海岸带和生态系统及人群健康等领域积极行动,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继续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等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积累丰富经验,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教育培训等科研支撑,加强资金保障,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报告》称,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将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解振华介绍了2012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工作及进展后,回答了中外媒体的提问。

发达国家资金支持

记者:年度报告里面提到,发展中国家只有获得了发达国家承诺给予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之后才会实施他们的减排目标,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没有获得发达国家的这些支持之下,没有义务开始减少他们的排放呢?

解振华:“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支持之后才能够采取行动”,这句话是联合国公约里的要求,也就是说按照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承担历史的责任,所以他们有义务率先大幅度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的情况下在国内采取自主的减缓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我们在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在国内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像减缓、适应、技术开发、提高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方面都在做。

有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201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发展中国家占了30%,但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所作的承诺和采取的行动占了总减排量的70%,而发达国家只占到了30%,所以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得到发达国家多少资金的支持,但已经采取行动了,而且减排量是占绝大多数的。

通过性能验证分析我们得知,不同类型的沥青材料在性能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并且在性能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材料,都必须要满足一下几点工程里面的性能要求:

这一点可以说明,虽然公约有这样一个规定,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特别是中国,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技术转让的支持,但是我们在积极的采取行动,“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我们已经减少了三、四亿吨的二氧化碳。

关于资金的问题,在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当中已经建立了绿色气候基金,而且成立了基金的理事会,也建立了资金筹资的机制和制度,现在的关键是要尽快注入资金。在去年的多哈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作出承诺,愿意拿出一些钱,而且也承诺了资金额,而且整个发达国家也承诺到2015年之前要筹措300亿的快速启动资金,到2020年前要达到每年1000亿资金的支持。

现在发达国家经济确实有些困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和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我们建立政治互信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眼前有经济困难,也不是长期的,是暂时性的,我们希望还是要明确注资的时间表,能够作出明确的承诺,能够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信心。

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记者:您说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一个国际统一的解决办法,现在中国有碳交易试点,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没有,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解振华:利用市场的办法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联合国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里已经有了一些机制,比如在发达国家之间内部进行碳交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清洁发展机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的办法,用比较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该说这个制度如果真正组织得比较严密,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这个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当中发挥了一些作用,比如说欧盟建立了碳市场,解决了他们的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也进行了不少,中国就参加了清洁发展机制,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在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中国占了50%以上。

实际上,有些国家并没有统一的碳市场,所以这个机制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澳大利亚上一届政府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个碳市场,而且也定价了,1吨碳27澳元,每年要以15%的比例增长。政府更迭之后,新政府宣布不再搞了,这是澳大利亚的情况。欧洲的碳市场搞得比较好,但是现在也不景气,由原来1吨碳38欧元降到现在1吨碳2欧元,其实主要原因是减排力度不够,配额发的太多了。

2012年以来,我国陆续推进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通过研究低碳产品、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为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正在试点,今年6月18日,深圳市的碳交易市场已经上市了,一开始上线是1吨碳将近30元。经过这几个月,现在1吨碳平均稳定在80元左右,整个交易量不是很大,现在交易量达到了12万吨。为什么这个碳市场在短期内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减排的力度比较大,它吸取了欧盟的教训,配额发放的比较少,各个企业要真正的实现减排任务,必须会算帐,是买合算还是治理合算。

今年年底在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目的就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来降低总体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将来各国会不会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可能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减排机制,全球而言,现在不好预判,要根据谈判最后的结果,看在2015年新的协议当中能否涉及。

改善我国大气污染

记者:最近日本和韩国有些媒体报道称,他们的大气也受到中国华北和北京区域雾霾和燃煤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报告里提到很多成果,但一些不达标的地方怎么改善?面临什么困难?

解振华:现在我国大气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内外都很关注。

雾霾的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其实它的根源还在化石能源,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燃油。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大气10条”,已经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采取35项措施,把任务分解到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随着“大气10条”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5~10年的时间,按照“大气10条”的要求,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实际上采取这么多措施,最终目的是空气质量改善的问题。第一是减煤,第二是控车,控车实际上是减少石油的消耗,第三是降尘,如果把这几个措施实施到位,空气质量会得到改善。

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一是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能源,是清洁能源。既要发展经济,还要减少污染的排放。三是增加森林碳汇,植树造林,这也有助于降尘。应该说解决空气污染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很多政策措施上都是比较一致的,而且解决的问题大体上是同根同源。

所以我们在“大气10条”、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和采取的行动,基本是一致的。只要能够真正落实,相信大气的质量能够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能够完成。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和全社会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大家都有责任来采取行动。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超过6000美金,还有9000多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现在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正是爬坡阶段,我们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多种挑战,困难比较大。

解决困难第一是要依法管理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需要严格的执法。第二是要靠技术创新,只有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新闻发布会的最后,解振华说,我们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面对多重挑战,既要依法管理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又要积极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无论是区域合作,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解振华气候变化资金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解振华副主任出席2013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暨第四届地坛论坛
解振华副主任出席“基础四国”部长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