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

2013-09-21 07:23周海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语篇导图

周海明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

周海明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导入文化背景、剖析写作思路、促进创新理解等可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拟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心理学基础、制作方式,探讨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思维导图;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

1 思维导图

1.1 定义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思维导图在人类心智研究与潜能开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该理论主张将人们的辐射性思维(Radiant Thinking)通过图文加以具体化。起初,人们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直观的笔记方式,目前业已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图,是一种图像再现式的思维工具。按照辐射性思维的特征,思维导图通常会引导人们将注意的焦点集中于中央图形之上,相关的主题要旨则是从中心处向外围四周辐射(见图1),从图中心发散出来的每个分支代表今天需要做的不同的事情,例如“叫水暖工”、“去百货商店购物”、“约见医生”等(Buzan,2005:4)。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原本杂乱无序的信息整理成色彩丰富的网络图,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组织严密性,便于大脑存储,而这一属性与我们平常处理事情的逻辑方式大体一致。

图1 “今天的计划”的思维导图

1.2 心理学基础

人类心理活动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整体运行。与常态下的大脑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一样,思维导图也呈现出树状发散模式,只不过后者将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有机结合,使辐射性思维变得形体化、直观化。根据现代心理学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加工,正如电脑一样接受并对所获取的各类外部信息予以编码整理加工,最终有序地在大脑中存储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被认为是大脑信息处理的关键程序,但鉴于其容量有限(一般容纳5至9个信息组块),就有必要将获取的杂乱信息整理成块(information chunks)。在很大程度上,思维导图正是借助于外在媒介(纸、笔等)具体地实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应用思维导图则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体现。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立体思维能力与多感官学习能力。

1.3 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的制作一般借助人为手工或电脑软件,前者主要指凭借传统的纸、笔等媒介将抽象的思维绘制出来,具备经济、便利、实用等特点,而后者主要指在特定的应用软件(常见的有Mind Manager、Brainstorm、Inspiration、Personal brain等)辅助下实现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具备工整规范、美观大方等特点,但有时会受到客观硬件条件和学习者自身的软件应用能力的影响。

博赞(Buzan,2005:19-20)认为,思维导图制作的关键点有:①由纸张或电脑页面中心开始绘制,可以利用一幅图辅助表达中心思想。周围留出一定的空间,让思维向多个方向自由辐射,以便更加直接自如地再现抽象的思维活动;②将位于中心的那副图与各主要辐射分支链接,再进一步链接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最后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层层推导,形成链接网络;③制图中尽量“文色并茂”,即尽量在每条链接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因为关键词有助于学习者厘清思维导图中各层次、各链接的逻辑意义,尽量使用多种颜色以降低图文的枯燥感,尽量不使用直线连接,因为曲线更符合自然,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大脑运作效率。

2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语篇分析

本文选用了《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的Text A Taxes,Taxes,and More Taxes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语篇分析。

2.1 围绕课文主题,导入文化背景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影响阅读效果。相反,紧扣课文主题,进行文化背景的导入可以对阅读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增加阅读材料的感染力。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国的赋税”,笔者通过MindManager 9制作“美国税收的文化背景信息思维导图”(见图2)、“Tax的思维导图”(见图3),并配合教学PPT使用。实践证明,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文化背景信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关注、品味目标语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注重讲解不同文化和语言在同一语境中的差异,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均得到提高。

图2 美国税收的文化背景信息思维导图

图3 Tax的思维导图

2.2 抓住语篇模式,剖析写作思路

语篇模式(text pattern)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 Michael McCarthy和 Ronald Carter(2004)所说,“要理解一个语篇,读者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理解语篇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根据Hoey(2001)、McCarthy(2002),常见的语篇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一般—特殊模式、主张—反应模式、机会—获取模式、提问—回答模式。本文的语篇模式为“一般—特殊模式”,先概括后举例(Generalization—Example),通过思维导图(图4),一方面可加深学习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第一部分(1-2自然段)通过“死亡”和“纳税”引入主题“美国以其最重的赋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概述Tax的定义及美国赋税的三种主要类型,接着在主体部分(3-5自然段)通过例子分别介绍了联邦、州、城市三级赋税以及各自涵盖的内容。第6自然段为全文的总结,重申主题,税太重,政府对税款使用不当。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 Mind Manager工具栏中的Notes按钮在知识点或链接旁进行详细注释或提供实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思维导图中关键词信息量不足的缺陷,进而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

图4 课文语篇模式的思维导图

2.3 引导学生制图,促进创新理解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主动绘制思维导图对自主阅读中理解文章的脉络、层次等也是大有裨益的。Farrand、Hussain和Henney(2002)研究发现,在对照其他大学生所喜好的读书、笔记方式下,思维导图的使用对学习者的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600字的文章的记忆增加了基准的10%以上,其他读书、笔记方式则减少了基准的6%)。在讲授Taxes,Taxes,and More Taxes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做示范,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的作用。例如,在图2、图3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及词汇基础进行自行结对子或分组,就“Advantages of taxation for a country”、“My views on tax evasion”等话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邀请学生上讲台结合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在经过讨论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指定要求进行课后写作训练,教学效果则会更好。另外,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个彼此交流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亦会因此而得到增强。

3 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法探索。但作为一种教学尝试,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掌握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思维导图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它手段,应积极探索思维导图与其它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途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习者目标语言综合能力的合力。其次,不是所有的英语课程内容都适合借助思维导图,譬如在听、说教学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语境中就特定话题进行训练,过分地依赖思维导图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后,如果条件不允许,建议用手工绘制思维导图,不仅不受软件、地点的限制,而且绘制的导图适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

(2)鼓励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在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中,学习者自主阅读中的选择范围比较大,因此信息收集整理与加工处理的工作量会加大,对学习者自身的时间、精力、基础等要求也会相应提高,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建议教师鼓励学习者采取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自己整理制作的思维导图组织交流、讨论,并就课堂讨论内容和结果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最终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自主阅读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习者往往会依据各自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整理制作思维导图,不同的解读就会导致学习者绘制出不一样的导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给予不同的指导,建议将学习者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并鼓励他们自评、互评。学习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或重绘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以便能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增强自主阅读能力。

4 小结

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定义、心理学基础、制作方式,并就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即导入文化背景、剖析写作思路、促进创新理解,进行了阐述。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有助于思维的可视化和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帮助师生对语篇形成全局观,加强对所教和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进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2]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A Mind Map-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to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ZHOU Hai-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China)

The mind map-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adapts to human natural thinking model,which,in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plays a facilitative role in introducing cultural information,analyzing text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aims to first offer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and methods of mind map making,followed by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in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Finally three tips are given for consideration while carrying out this teaching approach.

mind map;discourse analysis;English;reading teaching

G642

A

1009-3907(2013)11-1519-03

2013-04-27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B740014);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YCKW050)

周海明(1980-),男,江苏南通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篇分析及二语习得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

刘 琳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语篇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第6章 一次函数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