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界

2013-09-22 09:24
福建质量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养老

1 《南风窗》2013年25期地权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土地制度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围绕土地问题的争论才会持续地保持高热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出的农村地权改革路线图非常明确,就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更完整地赋予农民法律意义上的地权——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体土地入市也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一个重要决定。

这些都为中国未来土地问题的改革确定了大方向。围绕农村土地,现实中已经积累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决定》为各种可能的探索都留出了空间,未来会有细化的规定出台,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关于土地制度的讨论也一直不会结束。但只要改革的实践不偏离“大道”,中国就能顺利前进。

2 《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25期创造能源产业新价值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

中国消费了全球能源的21.3%,创造了世界GDP的11.6%,这两个数字很扭曲。近十年来中国的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即使今后几年放缓GDP增速,到2020年全国总能耗也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完成。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加快推进能源价税改革。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税费改革已酝酿多年,因牵涉面大,举步维艰,资源税、资源占用费、环境税等改革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分步出台,征收资源税应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返回资源产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由此带来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因素,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担。

3 《中国商界》2013年12期养老服务业如何成为朝阳产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养老服务业确实是一个朝阳产业,怎样把一个夕阳红事业变成一个朝阳产业,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关注的。从现有国情来讲,居家养老还是一个主流的形式,所以我对于社区养老特别感兴趣。

对于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或机构,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的话,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会广泛建立起来,既能够解决很多人的就业,也能够解决家家户户非常个性化的、各种各样的养老问题。

当然,养老机构也需要发展,但是更现实、更迫切的就是发展社区养老。希望今后能够产生更多的社区服务机构,也希望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满足中国老龄化的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 《中国企业家》2013第23期俞敏洪:企业家本身决定了企业生死

俞敏洪认为,每一个人把事业做成功,需要五大能力:第一、领袖能力;第二、变革能力;第三、合作能力;第四、时机能力;第五、分享能力。同时,俞敏洪指出,做商人要有五气。“做商人必须要大气,善于分享。必须要有勇气,敢于闯关。必须有义气,跟朋友肝胆相照。必须有和气,不能跟员工社会对着干,最后要有佛气,该舍得的时候放下。相对应的就是小气、懦气、鬼气、利气和贪气。下面一个气你沾上就完蛋。”

一个机构的人员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组织结构发展的潜力。就是你有人才,才有未来。第二,人员类型就是一个结构的关系,人员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个组织结构的风貌,表明文化氛围。第三是,组织结构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大小,就是说你搭建的结构。第四就是人的眼光决定了这个组织的发展方向。第五是一个人的领导力,决定了这个组织结构的是否成功。所以说到底,最终归到一起,企业是企业家做出来的,企业家本身有没有能耐,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死,而不在于别的。

5 《商界评论》杂志2013年12期柳传志:政策红利要自己努力拱出来

在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看来,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三中全会后不确定性比以前变小了,但政策里有什么,空间在哪儿,需要企业家自己拱出来。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同时也表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似乎有所矛盾。其实,只要不直接妨害民营企业发展,该怎么活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解析语言中矛盾之处是经济学家们该做的事。如果国企将来真要像新加坡淡马锡一样,它那个活跃就跟民营企业毫无矛盾嘛。如果相反,味儿全不对了,那咱们就又“在商言商”,再去研究我们应该怎么做。

就像当年邓小平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什么是“两个基本点”?一个叫改革开放,一个叫四项基本原则,对企业家来说,我们支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更认定改革开放。今天民营企业家的机会在什么地方呢?文件给了一块空间,空间里头具体是什么?并不特别清楚,但你可以努力拱!

6 《财经天下》周刊2013年23期中国正像美国那样成车轮上国家个体政府重新组合

10年前,当中国庆祝汽车销量突破400万辆时,市场规模还与美国1650万辆的数字相差甚远。到2012年,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达到1930万辆,早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车轮带来的活动半径极大拓展,将如何改变每一个人,以及依附其上的商业、城市乃至一代人的思想?一切将在未来10年剧烈发生。而在过去10年,一系列深入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昭显了车轮带来的化学反应。

除了拯救电台行业这种众所周知的改变,更复杂的商业重塑正在发生:在大城市,远离市中心的城郊,新兴的专门定位于私家车主的娱乐场所,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和消费体验;超级社区正因汽车崛起;美国式的消费方式也随着新一代中产富裕阶层的形成卷土重来;在横跨整个中国东西的318国道,一代人的视野正因汽车而得到极大拓展。

7 《财经》杂志2013年第35期我国米袋子系在别人腰间:大豆及三大主粮依赖进口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8 《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47期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在未来几年,至少十几年里,中国经济增长高位运行最符合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然而,中国也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特别是要走更加环保的发展道路和尽一切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这将有助于改善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并给世界其他地区注入一针经济的强心剂。

中国经济“硬着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它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众多的。长远来看,最主要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另外,解决一些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问题依然困难重重。供给结构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愈发突出。许多公司债务重重,流动性下降或已面临破产。腐败异常普遍,特别是在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交叉地带。

尽管在环保领域,中国做出了毋庸置疑的成绩,例如植树造林、太阳能运用和城市垃圾生态化处理等,但前景依然是令人沮丧的。据估计,全球20个最污染的城市中,16个在中国。这些后果都不是什么意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财政系统改革、劳动力市场的松绑等。

猜你喜欢
养老
养老生活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多方融合推进健康养老
全面深化养老体制改革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