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期刊利用信息化技术突围之法

2013-09-24 07:43谢文亮张宜军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稿源期刊数据库

谢文亮,张宜军

(1.广东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320;2.沈阳农业大学 出版部,辽宁 沈阳 110161)

一、非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际遇差别

非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在境遇方面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出版条件下,非核心期刊由于不受到主办单位的重视,在办刊经费拨款、编辑人员配置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非核心期刊发行量不理想、稿源缺乏、来稿质量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其在各种评刊中名次靠后,被引率低,被转载少,影响力低等,而这些不理想的数据反过来影响其稿源以及来稿质量。如此重复,长期恶性循环,难以有突围升级的机会。核心期刊品牌效应能给期刊带来充足的稿源和一连串的利益,其中最直接的利益就是高被引率、高转载量、影响力大,从而又将核心期刊带入充足稿源和高质量来稿的良性循环中。正因如此,出版人都对核心期刊倾力以求,但真正能在近10 000种的期刊中脱颖而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现以历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如表1[1]),对有关问题进行阐释。

表1 《总览》核心期刊数量与我国正式出版期刊种数对比表

表1表明,核心期刊的数量平均只占正式出版的期刊总数量的20%左右,对于大多数普通的非核心期刊而言,如何走出办刊困境,争取进入入核心期刊范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成熟,信息化为非核心期刊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突围机会。非核心期刊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利用当今信息技术提供的开放平台来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扩大自身影响,实现办刊转型,以突破传统出版条件的瓶颈制约,实现突破核心类期刊的包围。

二、期刊的评价指标

要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必须研究衡量期刊好与差的评价指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评价指标作为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对期刊进行制度创新。现有的评价指标基本上大同小异,比较权威的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的评价指标[2]5。本文选用《引证报告》中所列的12个评价指标中的9个相关的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3]、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被引衰期、WEB即年下载率以及h指数,说明如何利用这些指标作为信息化突围的指导。

“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h指标”和“即年指标”意味着如果刊物的影响力大,选题有前瞻性,栏目有鲜明特色,文章质量好,能激起作者阅读的兴趣,文章有被引用的价值,则指标的分值就高,如《编辑学报》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为1979[2]326,分值很高,这说明了该刊有很大的影响力。“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如果一个期刊发表的文章技术含量高,文章中的方法有首创性,则该期刊的半衰期就长如《中国科学》、《数学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期刊,其被引半衰期都比较长。一般来说,名家的优秀稿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都会被读者引用,如香农的《通讯的数学理论》[4]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还不断地被引用。该指标要求期刊要善于挖掘潜在人才,要多渠道约名人稿。“WEB即年下载率”表明:如果期刊能流通快、发行速度快,则“WEB即年下载率”、分值就更高。“影响因子”[3](包括“5年影响因子”)是指一种期刊在一定的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在指定年份中,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这一范围内被引用的数量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和重要程度。该指标在一些期刊排名中占的分数的权重较高,有的达到30%[5],这可见该指标的重要性。为了使影响因子分值大,要在组稿、推广期刊等方面努力,利用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该因子得分。

三、以评价指标为指导,利用信息化突围

我们分析了以上的评价指标后,以指标为指导,有目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评价指标的分数,从而达到排名提前和提高期刊影响力的目的。

(一)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信息化时代为期刊提供了很多塑造自身形象的途径,进而提高影响力。期刊主页是期刊对外的形象宣传代表。期刊不仅仅要建立起自己的主页,而且主页还必须整洁、活泼,界面友好,操作方便[6];必须及时更新,如发布最新一期目录,发布即将录用的文章题目、作者信息,将每期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快速发到网上供读者阅读并提供丰富的信息,如上传2011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CSSCI核心期刊目录、排版格式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访问。建立博客、论坛等也是当今兴起的推广期刊最佳途径之一[7],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而了解期刊的栏目、动态、选题,并引导作者投稿。另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推广期刊、促进交流的有效方式是建立QQ群。QQ是当今中文世界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有一个QQ号码,QQ群也是信息发布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之一。读者都比较喜欢和编辑搞好关系,只要编辑主动的在网上提供QQ号码,读者会自动地加编辑为好友,这样就可以组成一个编辑群,为读者答疑和为作者发布征稿消息、选题信息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期刊的流通和发行

互联网条件下必须紧密配合信息化技术,进行互联网出版。期刊上网是期刊信息化的关键内容之一。大部分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都购买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电子光盘版使用权,供研究人员和师生免费下载阅读,为写论文提供参考。不少期刊管理人员不及时将每期电子版上传给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单位数据库,使电子版上网时间延迟一两个月,错过了让读者更早阅读的时机。近两年来,中国知网提供了优先出版服务,只要和中国知网签署了优先出版协议,期刊电子版由编辑部自己上传。一般终校完成,排版后就马上将文章转成PDF,一两天内实现发布在中国知网上,极大地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周期。

另外,多媒体期刊电子书是未来的信息化时代的趋势[8],特别是移动期刊电子书。如果非核心类期刊能站在信息化时代的制高点,将每期的期刊制作成电子书,放到网上供读者阅读,或下载到手机上阅读,势必有益于期刊的发展。

(三)建立专家数据库、作者数据库、潜在稿源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便于联系。每一类数据库都详细记录了有关人员的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研究方向、地址、邮编,电子邮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只需极少的经费投入。一般有一部电脑,电脑安装了Excel就可以着手建立数据库。每一张Excel表就是一个数据库,表中的每一个方格就是一个数据项,可存储数据内容。之所以用Excel表,而不用Word作为数据库的承载介质,是因为Excel具有强大的求和、筛选、排序等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汇总、查询检索等。对不同数据库的内容其搜集方法不同,善于利用网络,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搜集各个数据库的数据项。

建立专家数据库时,专家的信息很容易从网上搜索到,如可从每个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放在网上的“名家风采”或“教授风采”等栏目上可搜集到;也可从各种会议、论坛上获得专家信息,如可从“中国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学术会议”、“IEEE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国际会议”、“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可搜集到。作者数据库的搜集可以通过对每期发表文章的文章或来稿的作者资料作整理,提取他们的信息。潜在稿源数据库的搜索就需要花一定的精力,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如一些人喜欢在自己博客发表文章,他们现在不是很出名,但他们的文章很有主见,有一定的含金量,这些人很有潜力,如果我们在他们还成名之前就搜索到他们的资料,与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对我们期刊有印象,他日,这些作者一旦成名,饮水思源,就可能是优质的稿件的撰写者。读者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从通过在主页上建立调查问卷等方式得到。建立了这4类数据库之后,要定期给这4类数据库人员发Email,寄样刊,发送最新选题、特色栏目等信息;每到节日还可发贺卡问候祝福。这样,加强与作者联系,就不愁没有稿源,不愁没好稿件。

(四)网络搜索相关学术会议信息并参加会议

学术会议是了解最新学术动向、组稿、建立专家数据库的最佳途径。我们通过和与会代表、嘉宾交流,很容易了解到学术界最新动态,也容易约到专家的稿件。参会的另一个好处是,会议主办方都会将参会人员的具体资料装订成小册子发到每个参会代表手上,对小册子上人员的资料进行整理,提取人员信息,就可以分类录入4大数据库中。传统的方式是等待会议组织方发会议通知,这种方式被动、闭塞,不能及时了解到会议信息。在信息化时代,会议主办方都会在互联网上发布会议通知。我们可以主动出击,通过搜索,得到会议信息。互联网上也有专门的网站收集会议资料,如中国学术会议在线(http://www.meeting.edu.cn)等,只要非核心期刊工作人员善于搜索和利用这些资源,一定受益匪浅。

(五)建立网上稿件采编系统

网上稿件采编系统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等功能,可以帮助非核心期刊节省办公成本,将有限的经费使用到参加会议等能促进期刊发展的地方去,促进良性循环。在线投稿系统能规范作者投稿,方便分类,方便审稿,提高办公效率,使期刊办得更快、更好、更省钱。可以考虑将往年每期文章的电子版放到网上稿件采编系统的网刊栏目上供作者下载,提高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

(六)从网上寻找最新的研究动向,及时提出选题和开设新栏目,提高被引率和转载率

旧的选题不容易被引用和转载。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运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重大新发明、新发现,互联网能第一时间发布这些事件。博客、论坛上也每时每刻在讨论一些热点问题。期刊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的敏锐和观察力,及时从众多的热点问题中提取出最有代表性、最前沿的热点选题,开设新的栏目。这些文章关注焦点,容易被转引和转载。另一个了解热点问题的方法是通过阅读英文网站如IEEE,ACM,Springerlink等网站了解当今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向,如通过了解INFOCOM等会议的录用论文信息,就能了解到计算机的最新的研究方向,更多更新的计算机国际会议的论文信息能从DBLP[9]上全面了解到。

当前,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核心期刊凭借其优越的条件,如充足的资金、丰富优质的稿源、众多的读者等,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非核心的期刊由于缺乏以上的优越条件,处于竞争的劣势,这要求非核心期刊必须把握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突围,在最短时间内缩短与核心期刊的距离,甚至追上或超越核心期刊。

[1]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

[2] 万锦堃,刘学东,杨毅,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GARFIELD E.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ce,1972,178:471-479.

[4]SHANNON C 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7):379-423.

[5] 苏新宁,邓三鸿,韩新民,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

[6] 郑筱梅,杨小玲.期刊网络化趋势及科技期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09(1):64-66.

[7] 刘静,陈广仁,苏青等.利用博客窗口,提升期刊影响[J].编辑学报,2009(2):136-138.

[8] 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129-132.

[9] DBLP.The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DB/OL].[2012-10-31].http://www.informatik.uni-trier.de/~ley/db/.

猜你喜欢
稿源期刊数据库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声 明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期刊问答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