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私人友谊”在地区关系中的作用

2013-09-25 02:29杨玺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

杨玺

摘 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李光耀与蒋经国及其继任者李登辉私人友谊变化情况,从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提出私人友谊的一般特征以及私人友谊如何推动或阻碍领导人交往实现国家或地区利益。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友谊具有很强的个性,这种关系服务于国家或地区利益。

关键词:私人友谊;个体认同;定性方法;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31-02

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个人在国际交往中的忠诚度在国际关系中被宣布为越轨和超出研究范围,但它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脑际并反映在国际政治思想中。个人几乎从国际政治中彻底消失,个人重新并大量出现于国际政治理论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个人”作用,不仅仅包括绝对意义上的职业外交官,还包括国际明星、著名企业家、运动员、非政府组织领导人等等。在研究地区领导人私人友谊的影响时,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选取了李光耀与蒋经国及其蒋经国的继任者李登辉作为研究对象,保证了研究时间上的连续性、对象上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更能明显地反映出私人友谊变化的特征,使私人友谊在连续时间内的不同个体的对比性更为强烈。

一、私人友谊的建立

“台湾早年因为孤立而渴望同新加坡建立联系。新方则急于避免在军事训练上完全依赖以色列。1967年12月,他们提交了一个建立空军部队的计划。新方渴望在台湾训练空军机师和海军军官,以色列无法提供这类军事设施”。台湾地区渴望对外交流而响应国家或地区很少,新成立的新加坡急于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并想摆脱完全依赖其军事盟友以色列的局面。于是,在双方都带有各自目的和强烈交往意愿下,两地开始了交流。

在李光耀第一次“访台”期间,蒋经国十分重视本次会面,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并亲自陪同。“蒋院长和他的苏联籍夫人到机场迎接,并送往圆山大饭店,亲自引领到套房休息。第二天,我们(李光耀和其夫人)随他搭乘波音707私人贵宾客机,飞往空军基地,观看了由台湾空军部队单位呈献的半小时紧急起飞示范表演,接着再一起驱车前往度假胜地日月潭,共度了两个假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经过本次的行程,李光耀和蒋经国对彼此的了解加深,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友好的印象。

第二年12月,李光耀再次“访台”。在本次“访台”过程中,蒋经国亲自参与安排李光耀的活动,陪同李光耀在台湾地区游览,说明台湾地区的最近发展情况,并交流共同关心东南亚地缘政治问题。与此同时,在本次“访台”中,李光耀向蒋经国提出了希望在台湾地区训练新加坡武装部队一事,构成了今后的“星光计划”雏形。“翌年12月当我再到台湾访问时,蒋院长亲自参与安排我的访问活动……他也陪同我参观了台湾建设所取得的多项成果,包括穿越崇山峻岭的横贯公路。我趁这次第二度访台,提出新加坡因空间有限,希望在台湾训练新加坡武装部队一事……双方在1975年4月达成协议,让新加坡武装部队在‘星光演习的代号下到台湾进行军事训练……获准在台湾训练步兵、炮兵、装甲部队和突击连队,受训军人被分配到全台湾各训练同类部队的基地。台湾当局只对我们所消费的物资收费,其他分文不收。”

不难想象,此时李光耀和蒋经国的友谊已经深化。台湾当局只对新加坡所消费的物资收费,其他分文不收。在军事合作上,不仅给予技术上、人员上的援助,更提供了无私的经济援助。如果没有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仅仅依据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点,合作战略附加的条件可能会更多或者合作程度会降低。

此后,从1973年到1990年,李光耀每年都要“访问”台湾一两次。即使新中建交后,李光耀仍多次秘密“访台”,每次“访台”,蒋经国都会亲自安排行程,与李光耀会面。“80年代中期,蒋经国健康状况转差以前,我每回访台,他总会尽地主之谊,抽三四天陪我四处逛逛。他通过彼此无拘无束的交流,印证他在阅读和听取汇报后对政治事件所得出的结论和见解是否正确。”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从1965—1988年,在李光耀和蒋经国私人友谊的推动下,两地关系不断取得进展。李光耀在接受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台湾曾派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新加坡建立税务制度和金融制度,协助建设发电厂等。新加坡创建裕廊工业区时借鉴了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经验。”在军事上,“星光计划”从1975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鼎盛时期的80年代,每年都有1.5万人的新加坡军队在台湾受训。后来仍维持每年7000名左右的规模,台湾为新加坡最大的海外军训基地。截至1991年,累计有13万人次的新加坡部队赴台受训。

纵观这一时期私人友谊的特点:一是私人友谊的建立一般是以地区或国家交往为前提,出于国家或地区利益的领导人之间的来往或者是在相似的政治见解或对全球问题共同看法的基础上,为彼此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二是私人友谊的建立受心理学和个体认同的印象较大,比如,患难见真情:“李光耀曾表示,蒋经国帮了我一个大忙。他提供新加坡武器部队一个野战训练的机会,让炮兵能作远端炮弹的实弹训练。在新加坡,那是不可能的。在当年很少亚洲国家愿意提供帮助的时候,他却帮了我和新加坡。为此,我永远感激他和台湾的其他领导人”。三是私人友谊建立过程中,两人在这一关系中有不同的定位,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李光耀扮演的是一个通讯人、联络人的角色。而蒋经国扮演的是一个交换者的角色。四是不同的角色定位更容易传递感情、引发共鸣。因为个人的故事和个性化的诉说比起任何官方文本来说都更具直击人心的魅力。这些角色是外交中的“点”。但往往能够发挥“以点促面”的作用。而当不同的角色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合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李光耀和李登辉私人友谊建立和变化

李登辉上台初期,尚能延续蒋经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他成功地在党内争取到一些元老和几个外省籍年轻领袖的支持,牢牢地掌握了国民党的控制权”。但随着其统治基础的牢固,“所有跟他意见相左,提出逆耳忠言而身居要职的高官,不久后一一被铲除,包括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和外交部长钱复”。1995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弹,新加坡方面也给予了强烈批判,这也成为“新台”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至此,新方明白台湾“台独”势力开始抬头,在与台湾的交往中更加谨慎。

但此时,李光耀更为明白的是,在与北京建交以后,再与李登辉的交往须更为谨慎,特别是在李登辉提出“台独”言论后,同时这一理论也与李光耀的保持台海关系的理念冲突。二者关系逐渐趋于平淡,甚至出现恶化。李光耀此时对李登辉的厌恶可以从六过台湾地区而不入看出来。

李光耀与李登辉之间私人友谊由深厚到冷淡,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分析有如下原因:一是李登辉的政策使李光耀对其认同感降低,心理上承受了巨大落差。在蒋经国时期,李光耀对蒋经国本人及其一种发展政策、坚决“不台独”政策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从不摆出思想家的模样,但是想法务实,社会知识丰富,很善于看人。他确保留在身边的都是可靠之士,随时愿意坦诚提出己见,哪怕是逆耳的忠言。在开口前,他必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绝不信口开河。他不方便自由访问各国,我于是成了让他掌握美国和世界整体发展动向的另一个提供消息的人。针对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他总会热切和追根究底地提出问题”。但是李登辉上台后,起初坚持蒋经国的“不台独”政策,但是后来,李登辉逐步排挤国民党元老,走向“台独”的颠覆表现使得李登辉的个人魅力骤降,李光耀对李登辉的个人认同降低。这种反复的表现致使更多的不确定性存在李光耀与李登辉的私人友谊关系中,李光耀逐渐不愿意继续与李登辉继续深化合作。二是李登辉是一个亲日派,与李光耀的关系疏远是必然,二者在私人友谊中的角色定位逐渐模糊。在李光耀和蒋经国的私人友谊中,李光耀和蒋经国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李光耀扮演的是一个通讯人、联络人的角色,而蒋经国扮演的是一个交换者的角色,二者互取互补。而在李登辉与李光耀的关系中,二者几乎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致使没有共同的话题和意愿,仅凭蒋经国遗留下的关系保持着联系,注定会逐渐趋于平淡。三是角色的转换形成巨大的落差,在此过程中,个人表现出的更多是迷茫和不适应,特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社会中,角色的忽然转变带来更多的是“不信任”和“欺骗”。

三、领导人“私人友谊”的特征

一是私人友谊的建立基础是需要两地区开始交往,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领导人的私人友谊的发展则更多的建立与共同的政治观念和共同意愿、话语基础上。二是一旦一方打破了另一方的私人友谊底线——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位移,如不能立刻建立新的私人友谊模式,私人友谊将逐渐趋于平淡,甚至恶化。三是领导人的私人友谊具有自上而下、自前而后的传递性。简而言之,即私人友谊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表现在领导人的相继继任和连续时间内的交往。在这种传递性的影响下,两地区新任领导人的交往会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有良好私人友谊基础的会立足于这一基础上继续升华发展,而不是从零开始。四是领导人的私人友谊具有脆弱性、不确定性,更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制度、国际形势、偶发事故、领导人个性差异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人私人友谊的传递过程中,继任者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表现出欺骗性的行为。五是领导人的私人友谊具有反复性、稳定性。当两国或者地区领导人持续定期往来,深化交流交换彼此看法,及时取得共识,有利于保持私人友谊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经过对本案例的讨论,笔者认为,虽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友谊具有很强的个人性,但是仍与国际或地区利益紧密联系,这种关系仍然服务于国家或地区利益。这种友谊十分脆弱,它随着国家或地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政见的分歧而波动。因此,本文只是探索性地讨论了在特定情况下,私人友谊的特殊作用,而非普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上下)[M].台北:世界书局,1998;2000.

[2]李怀莲.浅析叶利钦的个人外交及其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肖文黎,刘旭晖.关于外交学中个人及角色、个性的理论述介[J].湖湘论坛,2008,(1).

[4]刁潍.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J].经济视角,2011,(6).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10个心理学问题帮你挑相机 你的“本命"相机是哪款?
心理学
引进版心理学图书的重要性分析及优化建议
跟踪导练(二)5
心理学的花样疗法
《安妮聊心理学》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