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

2013-09-25 02:29贺克臣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贺克臣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但还存在很多不幸福的因素,因此,提出寻找幸福的路径:一是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去获得;二是帮助别人是幸福;三是对未来的预期乐观、有信心、充满希望也是幸福。

关键词:论幸福;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74-0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按照这个原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得幸福观提上人们生活的日程。因此,近年来,人们都热衷于谈论幸福,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获得幸福,这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

一、什么是幸福

关于“幸福”一词,《辞海》上说:“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论是一种伦理学说,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标和道德的标准。在思想史上,幸福论有两种形式:一是快乐论,认为快乐是人的最高幸福。二是完全论,认为人的幸福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性能完全发挥出来,达到个人的完成。”(《辞海》532页)

普通人群对于幸福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虽然他们都关心幸福。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个人的自身条件、文化修养、所处的境遇、具体情况等等诸多的不同,幸福作为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样,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种关于幸福的想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种不同的幸福标准和幸福感受,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客观评判标准。因此,幸福感是无法绝对量化的,特别是在价值观多元与追求平等、民主的现代社会,对幸福的解读不能失之偏颇或武断。幸福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确立幸福评判标准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最关键的幸福感应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基本上说,个人是幸福的主体,幸福应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一条比较通用的幸福定义是:当你从事一件事情,从中感受到充实、平静和快乐并且愿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那么所得到的内心感受就是幸福。

二、幸福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素

幸福既然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个人在需求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那么不言自明,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1.幸福是多样的、具体的、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幸福离我们其实很近,往往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并不需要花大把的金钱才能获得。清晨起来,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一下身体,举头看看旭日东升,渐渐地感受到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明媚、温暖的阳光之中,此时的心情必然很愉快,对生活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2.幸福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用心来品味的

幸福很细微,很平凡,它从来就是一种个体体验,一种身心的感受。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张灿烂的笑脸(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拥抱……它是无法用语言来定性,也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但是通往幸福的路,往往是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是幸福的基础,精神是幸福的灵魂。这就是说,幸福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即是说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于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更为重要。对个体而言,幸福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感觉,自我体验,而这种感觉和体验是需要用心来品位的。

3.幸福还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谈论幸福不可能离开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国情特点、发展环境、历史实际和超越发展阶段。由此概括说来,幸福感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宏观的社会发展水平,二是个人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认识。追求幸福,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能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4.幸福的基本要素

幸福的内涵虽然是十分丰富的,概括起来讲,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和情感,情感也属于精神范畴,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更显重要。但幸福的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要幸福,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第一,身体健康。第二收入满意。第三住有所居。第四,学有所教。第五,病有所医。第六,老有所养。第七,社会安全。第八,物价基本稳定。第九,城建规划科学,公共福利设施比较完备。第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第十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三、寻找不幸福的因素

1.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

这是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在以往的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使相当一部分人顺利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百万以上美元富翁家庭的数量首次突破100万户,达到111万户,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与此同时,中国贫困人口按照世界银行每天两美元的标准,依然有1亿多人口,赤贫阶层依然有上千万。“富豪餐一席,穷汉十年粮”的景象,已经未必是个别地出现在当今中国。可与世界上任何现代化大都市相媲美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郊区不断扩大的贫民区证明,新富和贫苦大众之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2.社会就业难

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每年累计100万大学生待业大军,城镇年均需新增就业900万人。更为庞大的数以千万计的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无固定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下决心“跳出龙(农)门”出外闯荡是为了改变命运。残酷的现实却使他们的梦想难以实现。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提供了大量让人们比较的情景,竞争加剧也让人产生比较的压力,体会到不公平、不尊重甚至歧视的焦虑和痛苦的人越来越多。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有后顾之忧

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城镇不论是国有、股份制、民营、私营企业就业,都是合同制,有些根本不负责交“三险一金”。二是无工作、无任何收入(包括 无劳动能力的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生活靠亲人供养)的城镇居民参加保险,每年都需要缴纳一定费用,对收入相对稳定的家庭来说,没有问题,但还有许多困难家庭,缴不起养老费,入保非常困难;他们看病也不享受任何医保,又无钱治病,小病可以挺过去,大病需住院就犯难了。三是大量流动的农民工和农民群众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所享有的保障力度要小于拥有城市户籍的群众。四是企业(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许多企业已破产,人员下岗、退休早,养老金特低)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何时缩小的问题。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

4.教育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机会不均等。厉以宁先生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5.食品安全令人堪忧

民以食为天。百姓在解决温饱之后,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又担心能否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相关机构在千人幸福指数调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从2011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住房、医疗保障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令百姓堪忧。

四、寻找幸福的路径

1.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去获得

人要幸福,离不开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这三方面依时代、环境不同都有个最低标准。比如恩格尔系数、最低工资规定等等。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此消彼长。如为了追求理想,短期内牺牲物质利益,亦觉幸福。

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归根结底,公民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体。前些年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幸福不是毛毛雨,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表达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即争取幸福首先是公民自己的责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还有一支歌也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呀告诉你,它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它在你闪光的智慧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精辟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真诚朴实,把国家、民族与个人,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然、逻辑地连在了一起。关于幸福,社会应该让个体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选择。在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眼中,幸福来源于脚踏实地做每一件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去获得进步和融入城市,幸福就在你有一个梦想,一天一天地去接近,哪怕很艰苦。

2.帮助别人是幸福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世价值。在众多人看来,幸福是什么未必有统一的定义,但获得幸福的途径却是一致的:体会简单的快乐、学会帮助他人、建立稳定的家庭社会关系等。这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疾苦的人,因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普世价值,在世界上也是倡导的。正如郭明义所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境界。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因尽心尽力帮助疾苦的人而感到幸福;我们身边的平民百姓草根群众因爱心善意自觉自愿默默地“微尘行动”而觉得快乐。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呢?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主要是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中体验幸福。幸福的本意体现的是人们在理想实现后的身心愉悦,成就感是幸福的恒定要素。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在为民办实事中获得成就感,在造福一方中获得幸福感。

3.对未来的预期乐观、有信心、充满希望也是幸福

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也是一种安全感。幸福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人们内心充满希望,憧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从期待中催生强烈的奋斗动机并获取动力,那他们必然会发扬勤奋上进、锲而不舍的精神,热爱人生,幸福、健康、快乐地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只关注“生存与发展”到如何生活得“更有尊严”,通过郑重承诺“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具体描绘出未来五大民生领域新图景,创造性地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确保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非常鼓舞人心,我们感到无比振奋。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通篇反映、涵盖了十三亿同胞的期望。随着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发展机遇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信心满怀,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幸福感将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