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词语考释

2013-09-25 02:29孙玉娇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孙玉娇

摘 要:《朱子语类》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既承袭了上古汉语的词汇,又产生了不少新词新义。从文中抽取了5个口语词汇、2个俗语词加以考释,以勾勒出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朱子语类;口语词;俗语词;词汇史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3-02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甚多,且在训诂学领域造诣较高,被殷孟伦先生称为宋代训诂学第一人。

《朱子语类》是黎靖德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编订出版的,凡140卷,这也是今本《朱子语类》之初版。咸淳本《朱子语类》采自97家语录记载,汇集了朱熹辞世后七十多年间所保存的语录,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治学态度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朱熹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部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在讲学过程中,他的门人弟子一边听一边做笔录,从而记录成书的。朱熹所使用的是当时使用较广泛的口语化交际语言,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南宋时期正处于白话文普遍用于当时日常生活的特殊时期,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白话文和口语化词汇的应用日趋广泛。《朱子语类》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词汇,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些重大用例都能在其中找到实际用例。同时,也为辞书的编撰补充了材料。下文着重从词汇史的角度,重点对《朱子语类》中的一些口语词和俗语汇略作考释。

一、口语词考释

《朱子语类》中保存了大量承袭上古汉语的词汇,同时也记载了不少存在当时的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体现出了其语言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些口语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语录运用词语的鲜明多彩与灵活多变。

(一)安排

早在先秦时代“安排”一词就出现过,《庄子·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其中,郭象注:“安于离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又如:《唐代墓志汇编》中也有“公门唯将相,器谐文武,安排乐道,造次必仁,高尚福谦,遂安卑位。”这里的“安排”表示的是“听任自然的变化”的意思。

《朱子语类》中,“而今行简,须是心里安排后去行,岂有不是心做出来!”(卷三十)

“敬则有一念之肃,便已改容更貌,不费安排,事事上见得此意。如何?”(卷九十三)

例中“安排”一词在南宋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可以表示“谓以人心思人力”的意思,即“依靠人力的作用,与单纯任自然发展,不加干预相对而言。”此时“安排”一词已经产生了新的语义,和现代汉语当中“安排”的意思相近。

另外,“安排”也有“安置和妥善布置”的意思。如:

唐李中《竹》诗:“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

宋陈与义《春日》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摺:“他安排着香饵把鳖鱼钓,准备着窝弓将虎豹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高公安排两乘花花细轿,笙箫鼓吹,迎接两位新人。”

清李渔《意中缘·毒诓》:“且放怀,喜得同舟共济,把巧计安排。”

赵树理《杨老太爷》:“吃过了饭,铁蛋的妈给铁蛋安排日程:‘今天夜里淘一点麦子,明天前晌晒晒,后晌磨磨,后天蒸几笼馒头。”

现代汉语中“安排”的意思有“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规划、改造”的意思,从先秦时代的“听任自然的变化”,到南宋时代“谓以人心思人力”,再到元明清时代的“安置和妥善布置”,“安排”一词逐渐产生了新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一上

及元佑间议废之,复词赋,争辨一上,临了又却只是说经义难考,词赋可以见人之工拙易考。(卷一百三十八)

先生问寿昌:“子好说禅,何不试说一上?”寿昌曰:“明眼人难谩。”先生曰:“我则异于是,越明眼底,越当面谩他。”(卷一百十八)

例中“一上”有“一番”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争辩一番”,“试说一番”。

“恰似月弦望,便见阴剥阳生,逐旋如此。阴不会一土剥,阳不会一上长也。”(卷七十一)

例中“一上”表示的是“一直”的意思。

问“游气”、“阴阳”。曰:“游是散殊,比如一个水车,一上一下,两边只管滚转,这便是‘循环不已,立天地之大义底。”(卷九十八)

例中“一上”是口语中一直沿用至今的词汇,表示“方位”。多构成“一A一B”的四字格固定格式。如例中的“一上一下”,这一四字格表达方式也多见于现代汉语口语化表达方式当中,如“一朝一夕”。

他例中也有关于“一上”的例句,宋邵雍《寒夜吟》:“天加一上寒,我添一重被。”其中“一上”表示“一层,一重”的意思。《水浒传》第三九回:“戴宗正饥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 了。”其中“一上”为“一下子”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意思是:“一下子把酒和豆腐都吃完了。”“一上”也可以表示“一次登临”的意思。如南朝梁何逊《拟古三首联句》之一:“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又如唐杜甫《上白帝城》诗之一:“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三)扬眉瞬目

“扬眉瞬目”有“一举眉、一眨眼”的意思,喻指短暂的片刻。如卷一百二十六:“禅家又有以扬眉瞬目知觉运动为弄精魂而可斥之者,何也?”意思是短暂思索的知觉运动。同是也有“沾沾自喜”的意思,如卷六十三:“言实未会得,扬眉瞬目,自以为会也。”他例中也有类似用法,如明宋濂《焚石禅师六会语序》:“扬眉瞬目之顷,辄曰彼已悟矣,何其易悟哉!”其中“扬眉瞬目”也是“一举眉,一眨眼”的意思,形容时间极短。如清戴名世《跋赵孟 画》:“余又以子昂实书画累之,彼方扬眉瞬目,以此自名,而陷于极恶大罪而不自知。”表示“沾沾自喜”

他例当中,“扬眉瞬目”也有不同的用法,如《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行如奔电,骤如飞旋,扬眉瞬目,恐动四边。”有“横眉怒目”的意思。如明归有光《示徐生书》:“世学之卑,志在科举为第一事,天下豪杰,方扬眉瞬目,群然求止于是。”表示“倾心注目”的意思。

(四)将久

“将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持久,坚持下去”的意思。(卷七,806)如“理会得那个来时,将久我着实处皆不晓得。”(卷三,33)。“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卷十一,181)。“寻来寻去,将久自解有悟。”(卷二十六,653)“万一未是,将久浃洽,自然贯通。”(卷一百一十八)“硬思也不得。只要常常提撕,莫放下,将久自解有得。”(卷一百二十,2905)“然敛束太甚,则将久意消了,做不去,故以进为文,则欲勉行之。”(卷九十五,2449)

他例中,如《聊斋志异》:“李白所疑。翁曰:“我将久居是,所以迟迟者,以涓吉在十日之后耳。” 如《册府元龟》“轻动而不捷,为祸更深。吾将久而毙之。”如《汉书·谷永传》:“宜在上将久矣,以大将军在,故抑郁於家,不得舒愤。”如《 窟词》“汉家飞将久宣劳,迎禁诏。”其中“将久”都有“持久,最后”的意思。

(五)几多

“几多”可表示“很多,多少”的意思。如“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棱。”(卷十)“易简有几多事在,岂容易苟简之云乎!”(卷第十六)例中“几多”都可翻译为“很多”。“学问只是一个道理。不知天下说出几多言语来,若内无所主,一随人脚跟转,是坏了多少人!”(卷一百二十一)“及成功而归,又集庭下问众人而赏之金几多。”(卷一百三十三)这两个例子分别可理解为“不知道天下人说出多少言语来”“问众人赏金有多少”。他例如唐李商隐《代赠》诗之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陈毅《中秋》诗:“如此江山堪热恋,几多艰险建殊功。”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几多”还有“多么,何等”的意思。如:“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意思是“多么清楚,何等明白”(卷六十六)

二、俗语词

(一)末梢头

《汉语大词典》释“末梢头”为“末尾,最后”的意思。如:《朱子语类》卷五十三:“盖知言是那后面合尖末梢头处,合当留在后面问,如《大学》所论,自修身正心。”又如卷一百二十六:“他那妙处,离这知觉运动不得;无这个,便说不行。只是被他作弄得来精,所以横渠有‘释氏两末之论。只说得两边末梢头,中间真实道理却不曾识。”其中,“末梢头”都表示“末尾、最后”的意思。

他例也有相同意思的表达,如《宣和遗事》前集:“诛窜了这四 凶人,天下百姓,皆服其威断。明四目,达四聪,末梢头贤人在位,小人在野,朝纲自治。”意思是“最后贤人在位,小人在野。”

(二)扑实头

《汉语大词典》释“扑实头”为“老实”的意思。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中,“向来前辈虽是作时文,亦是朴实头铺事实,朴实头引援,扑实头道理。看着虽不入眼,却又骨气。”又卷二十一:“众人有众人底忠。学者有学者底忠,贤者有贤者底忠,圣人有圣人底忠。众人只是扑实头不欺瞒人,亦谓之忠。”例中“扑实头”代表“质朴,实在”的意思。

他例如《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杨三官人道:‘温是事不会。茶博士道:‘官人,官人,你好扑实头!”这里指的是“你好老实”的意思,和《汉语大词典》释义相吻合。

《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朱熹与门人弟子问答式的语言,大多数能够反映当时朱熹讲学的具体语境和神情语态。对于其中一些俗语、口语词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在更多实在的宋代语料的基础上建设近代汉语语料库和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发展,理清宋代至明清朝代语言的演变过程,勾勒出更为可靠和翔实的汉语词汇发展史。

参考文献:

[1]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