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油纸伞桐香竹韵里的传统与时尚

2013-10-15 03:11杨忠历
中国西部 2013年2期
关键词:分水伞面油纸伞

文 /杨忠历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戴望舒的诗中,那把油纸伞曾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在不久前成都举办的“非遗”博览会上,一把把集古典韵味与时尚魅力于一身的油纸伞,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01来自四川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的油纸伞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注意。如今,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已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丽的花伞、巧手的老艺人、神秘的制作技艺……,吸引着记者去探寻那些关于油纸伞的故事。

四川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生产制作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2008年“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老街自古以来的风景

伞架穿满各色彩线,远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近看,那彩线虚虚实实、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挽着麻花辫的姑娘们一边熟练地将彩线穿梭于伞架之间,一边有说有笑,那是分水老街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在天府之国四川省南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这里是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很少有人知道,在今天的分水老街尽头,一座清末时期的古旧厂房里,仍然有一群人在用传统的工艺、全手工的方式制作着油纸伞。从备料到最后的晾晒,制作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历时半个月的时间。

锯托、穿纹、网边、糊纸、扎工、晃油、箍烤……,每一道工序都完全依靠手工完成,而在这近百道工序中,属糊纸最考验艺人的手艺。糊纸师傅手艺的精湛决定了伞面图案的完整,“每一把伞的伞面要由8张纸拼接而成,而一把合格的油纸伞,接口应非常精细,让人觉得伞面是一个整体”。78岁的糊纸师傅张胜华已经从事油纸伞制作60年了,经他手糊过的纸伞伞面平整得甚至找不到接口。而手绘图案和桐油石印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项制作油纸伞的传统工艺,堪称“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那块被岁月磨得无比光滑的大理石板被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泸州市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厂长毕禄富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个石印机”。

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下晾晒后,制作油纸伞的最后一道工序才算完成。一把把经阳光晒过的油纸伞还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而最让人称奇的是一种叫“满穿”的工艺。艺人们说,只有顶级的工艺伞中才会运用这项技艺。伞架穿满各色彩线,远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近看,那彩线虚虚实实、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挽着麻花辫的姑娘们一边熟练地将彩线穿梭于伞架之间,一边有说有笑,那是分水老街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分水伞厂生产的油纸伞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它工艺精细,经久耐用。分水伞厂的成品伞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条子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顶5级大风行走不变形。

今天的泸州市江阳区分水伞厂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青石堆砌的厂房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从伞厂大门上那些斑驳的雕花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伞厂当年的辉煌。

泸州生产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距今已近400年。据《泸县志》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据说当时主要生产“贡伞”,在民间使用并不广泛。传说清朝喜欢书画的康熙皇帝还在泸州朝奉的油纸伞上作过书画赏赐功臣。据一些老人介绍,现泸州特有的满穿伞就是由当年宫廷“贡伞”演变而来的。到清朝中后期,泸州油纸伞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颜色以红色为主,做雨具使用,泸州油纸伞生产制作规模也逐渐扩大,发展到现江阳区分水、蓝田、沙湾、弥陀、小市等处。

做伞骨的批子与衬子选用的就是这里三年以上,并且向阳的楠竹。选择这样的竹子主要是因为它的柔韧性强。制作手柄、木顶和伞托,选用的是岩桐树和杉木树的木料,这些看似简单的制作的过程,其实极具科学性,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经过钻眼和穿线后。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它们没有被拆分时的样子,这也保证了伞面最终合拢后的紧密状态。

从明末清初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是油纸伞生产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就多达1000余人,“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制作油纸伞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纸伞2000万把,占当时全国主要雨具红伞的60%左右。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泸州江阳地区都是我国最大的雨具类油纸伞的生产地,以生产雨具“大红伞”而享誉国内外。当时全国使用的各种红色雨具油纸伞中,3把里就有2把来自泸州。

漫步分水老街,与街边喝茶、乘凉的老人聊起分水油纸伞,他们会说“我们的父辈大多是做伞或销伞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特殊的自豪和怀旧心情。

左图/ 在今天伞面选择的依然是延续了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皮纸,手工皮纸与宣纸的制作工序基本一致,都是要经过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这几大步骤。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原料选择上的巨大差异;宣纸选用的原料主要以竹子为主,而手工皮纸选用的原料是以楮树皮为主;这样制出的皮纸质地细柔富有韧性,吸油性强非常适合制作油纸伞的伞面。

右图/ 继续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伞面经久耐用具有雨具功能,把美观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地人还说,当时泸州大旺场是伞架的加工基地,当时该地居民中有上千人从事伞架的生产加工,每天清晨五六点钟,从大旺场到泸州的路上,上百人或背着或挑着竹伞架到泸州销售,场面非常热闹。

上世纪初,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那时候,印有许桐生字号的油纸伞只要一进入市场就会被抢购一空。许桐生也成为油纸伞传人中的一代大师。

现在的分水油纸伞承袭了制伞大师许桐生的传统技艺,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手工绘画伞。油纸伞已经从原来单一的遮雨遮阳用具演变成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品。2008年,分水油纸伞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让油纸伞不再“寂寞”

自从油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油纸伞这项传统技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进入‘非遗’名录拯救了油纸伞!

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里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上,展厅入口处一个显眼的位置,悬挂了10把“喜鹊闹梅”图案的泸州油纸伞,洁白的伞面上,梅花迎霜傲雪,喜鹊栩栩如生。这10把油纸伞与展厅中的10盏大红灯笼交相辉映,吸引了无数观展者的目光,唤起人们心底尘封多年的记忆。

这次大展与以往的展览不同,展会上不仅有花色品种齐全的静态展品,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生产演示。在分水油纸伞展览区,古老的木架、油亮光滑的大理石印版、兑色桐油桶、棕刷等各类制作工具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手绘图案和套色石印工序繁复,让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左图/ 一把油纸伞,被穿成五个层面,至少渡两千多针,在当地被称为“满穿伞”,据说是从四百年前朝廷的贡伞演变而来的。

右图/ 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现场展示的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是手工的,原始得没有一点现代化的气息,这为油纸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然而,这项在今天深受关注的传统民间技艺,一度却面临失传的困境。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实用方便的钢架伞和尼龙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油纸伞开始逐步走向衰败,即使是在泸州当地也很少有人再使用大红伞做雨具了,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们也都纷纷转行。

制伞的老艺人一直铭记那段在孤独中坚守的岁月,仅凭做伞已经难以维持生计时,他们也曾做过其他的生意,用赚来的钱维持伞厂的运转。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油纸伞申报“非遗”成功以后,油纸伞的手工品牌开始在市场打响,制伞手艺人的生活开始得到改善。在最近一次成都举办的“非遗”节上,因为制伞而生活逐步富裕的他们带来了分水伞厂的镇厂之宝“中国伞王”。分水伞厂的傅祥林等6位民间老艺人用88根老松为伞托、36根大小一致的竹子为伞骨、1800张皮纸为伞面、历时4个多月精心制作而成的。这把直径12米、高8米、重达半吨的竹木巨纸伞,据说需要18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撑起,被誉为“中国伞王”,曾经申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把巨伞寄托了这些制伞艺人对分水油纸伞的美好愿景,象征着他们传承和保护分水油纸伞这项技艺的信心和勇气。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的民间工艺必须在保留其核心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不断融入更多的时代审美元素,不断更新产品结构,才会焕发出生命力,不然就只有衰败。油纸伞也是这样……

泸州的油纸伞有许多美好的寓意。大红伞被人们视为吉祥之伞,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的人,行囊里除书本之外,一定要带一把红油纸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尤其是在我国贵州苗族地区,人们在订婚、结婚、祝寿、祭祀祖先时都要用到大红伞。此外,花伞的图案寓意上也有颇多讲究,用于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等等。

如今在大街小巷,我们都已难寻觅油纸伞的芳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油纸伞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国内传统油纸伞厂仅存泸州分水油纸伞厂,泸州油纸伞也是我国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由于尼龙折叠伞的兴起,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分水油纸伞厂,即使今天已经名扬天下,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她仍然有存在许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而在最近的几次展览中,一批新品油纸伞的出现打破了几百年来分水油纸伞在人们心目中定格的模样,以青花为主打图案的八角伞、以传统戏曲、胖娃娃为主打图案的年画伞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制伞艺人们深知:传统的民间工艺必须在保留其核心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不断融入更多的时代审美元素,不断更新产品结构,才会焕发出生命力,不然就只有衰败。油纸伞也是这样,如不适应社会审美要求,注入时代的审美元素,继续按照传统的色彩、样式、图案发展下去,最终也只会走向衰败。

近一年来,他们始终注意这样的创新理念:在保留泸州传统油纸伞经久耐用可做雨具的核心工艺基础上,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时代审美元素融合进油纸伞的制作中,走礼品型、收藏型、精致型的发展道路。

一边说着自己的想法,制伞艺人一边拿出了一把色泽淡雅的油纸伞展示给我们。这把伞在图案上并没有多么鲜艳复杂的花色,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那淡黄色的伞面上镶嵌了零零散散的花瓣和树叶,拿在手里既有传统油纸伞的古典韵味又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气息。“撑着这把伞走在大城市里也绝不会过时,也许还会引领新一轮的时尚呢。”制伞艺人们自信地说。

原来,这种伞叫做手造纸伞,是分水伞厂与深圳紫苑公司共同开发的新产品。手造纸采用了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古法作坊世代相传的造纸工艺,这一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也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伞厂在制作手造纸时,把木纸浆进行搅拌,搅拌后随意放入竹叶、草叶、花瓣等,用手舀的方式晾干木纸浆后糊在伞上面,原生态的花瓣、叶子使得每一把伞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花纹。这把伞使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璧合,融入了当代审美元素,是分水油纸伞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毕禄富对分水油纸伞未来发展的定位。不能让油纸伞变成老古董,说到底油纸伞是一件商品,而伞厂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油纸伞这项传统技艺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那把只在怀旧时才会被人们想起的油纸伞,在目前这些油纸伞制作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正以一个崭新的形象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油纸伞流传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它自身非常丰富的伞文化。伞骨由竹子制成代表长寿并且寓意节节高升,伞的形状呈圆形寓意美满团圆,桐油还具有消灾避邪的作用。泸州红伞便成为了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的吉祥之物,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或自己使用,或馈赠亲友。

猜你喜欢
分水伞面油纸伞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漫话康熙民窑青花瓷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分水剑
油纸伞下的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