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2013-10-20 02:35赵笑蕾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区域

赵笑蕾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041004)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差异是长期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世界上不同国家,同一国的不同地区,甚至每一地区内的不同自然行政区域之间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又有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制度、机制等宏观、微观政策的指导偏差。若对这种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不加以控制而任其发展,结果必将导致人力、物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非均衡聚集,从而形成贫富悬殊,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伴随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山西省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加速整合并在全省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产业集中度提高和城镇化发展迅速成为新空间形态,传统的发展模式被转型跨越发展模式取代。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的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区域发展非均衡战略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相应地,山西省宏观发展的落脚点和主导思想也从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转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再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山西省区域发展现状是根据地区资源特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进行布局,并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其特点和格局是:

其一,“点—轴”布局框架的区域开发模式。目前,山西基本形成了由多层次政策交叉覆盖所构建的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以太焦、侯西-侯月为副轴,以各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战略支点,以太原、榆次、大同、阳泉经济圈为核心层,以晋中、晋南为重点的各县市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为两翼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整个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晋北、晋南城市带形成的农业、工业及服务业承接转移示范区积极吸收来自东部、西部等省市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各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理吸纳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晋中、晋南各县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综合性中心城市、科教、交通和商贸重镇。

其二,山西省区域内部合作日益加强,形成了综合发展优势。在产业结构、文化、科技等方面,山西各区域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山西共有11个地级市,虽然全境多山,但山脉和盆地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就西部而言,黄土高原和山地分布较为广泛,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位于中部地区,它们是主要的麦、棉产区。晋西北除了拥有发达的畜牧业之外,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是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外,山西还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古代建筑宝库”。

其三,在由资源大省到可循环资源大省再到可循环经济大省的跨越中,山西省自身的创新示范效应愈加强势,提升了整体跨越能力。近年来,为了摆脱单纯依靠开采初级加工的能源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模式,山西制定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导向模式,这种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推动省内各区域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增强山西省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影响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实现区域协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性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影响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具体说来,分为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这三大类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导致山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深入分析造成山西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理清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解决山西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虽然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却不可忽视。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就会使自然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分布上。

山西省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这都不利于工农业布局与交通建设。本省境内有六大盆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全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的高密度,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这些地区成为全省重要的产粮地区级城镇和工业最密集的地带。与东部和南部相比,山西东西两侧属于多山地丘陵地区,而且人口稀疏,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第三产业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山西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并素有“煤都”的美称。天然具有的这种矿产资源禀赋,使得全省境内城市多数为从事矿产,尤其是煤矿资源开采及粗加工的工矿业城市,城市经济也主要依托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形成了以冶金、电力、煤炭、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省内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层次性明显,造成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山西省传统的以能源资源为主导的诸种产业必然面临着如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其二,经济因素。任何现实生产力的形成都是在对以往生产力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这样。欠发达区域在以往已经形成的生产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区域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分析的是区域经济基础对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影响。

2013 年上半年山西各市经济运行情况

由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上半年发展速度较快,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大多是以前各个年份经济发展也比较迅速的市区,如太原、长治等城市;而以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水平也较低及的地区,至2013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如忻州等城市[1]9。

某些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城市,经济地位上升很快,比如临汾、吕梁等城市。根据山西临汾市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临汾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中为倒数第二[2],到2013年上半年已经跃居前三名,吕梁地区在2008年是倒数第一[3],到2013年上半年为全省第四;而2008年之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如阳泉由2008年的第5位[4]下降为2013年前半年的最后一名。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发展速度是造成经济地位差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率又会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基地,山西长期进行的资源能源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支柱产业,存在产业单一粗放的结构性问题。加之在开采过程中未能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导致开采区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本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尽管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山西省面临的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尤其省内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状况仍不容乐观。

三、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区域间一定程度上差距的存在有助于各个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而促进各区域之间社会结构的变化。除此之外,区域间的合理差距,还有利于形成区域间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区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强各区域加快发展经济的紧迫感、主动性,促进区域经济的活跃[5]。但是,如果区域间差异过大,超过了合理范围和区域实现发展所能够承受的程度,将会严重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而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丧失发展潜力。因此,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解决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发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经过多年建设,山西省各区域之间交通已经比较发达,针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需要将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在全省各区域适当分布生产力,充分发挥综合型工业基地如太原、大同、阳泉等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交通枢纽型城市如晋中和介休等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入挖掘地方性综合城市和旅游城市如榆次、祁县、平遥等地的绿色经济。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同时,将效率和公平作为主要调控目标,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不够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

第二,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应注重培养文化软实力。文化在一定层面上拥有创造物质和货币资本的强大力量。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产业和产品越来越体现出文化品格,文化也日益具有创造财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除了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煤炭,还坐拥令人羡慕的地上资源——文化。煤炭和文化犹如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两翼,既符合山西区域协调发展实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地讲,近年来山西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山西也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之一,自人类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文化传承的山西拥有贯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及多达3.5万余处的文物古迹,国家保护单位达到119处,居全国第一。[6]在璀璨的山西地方特色文化中有创造了辉煌成就的晋商所留下的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晋中的太古、祁县、平遥,晋北的保德、大同、浑源,晋南的临汾、襄汾等县市最为集中。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厚的中部大省,山西应该在与国际社会日益增进的交流中,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业态崛起,加大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第三,区域社会协调发展应关注和谐民生建设。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盲目追求经济总量平均显然不科学也不现实。全球化视野中,追求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现实目标是缩小各区域间人均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努力使全省人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谋求最多的社会福利。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社会群体除了要求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外,还要求社会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性服务,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取得,还有相当一部分必须而且也只能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制定相应规制或委托相关企业、组织提供,这部分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对这些需求的满足将关系到山西省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应重视资源保护。山西解决生态资源问题,可以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如德国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因地制宜的政策,使鲁尔经济走出低谷的同时促进了矿区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澳大利亚政府针对新南威尔士州的猎人谷矿区的煤炭开发,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条文,要求开采人必须采用环保方法开采,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矿区的土壤、水等资源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良好。山西省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研究国际成功案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决摒弃以往“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线式流动经济模式,走转型跨越的新型发展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以往的粗放型开采模式转变为生态型开采模式,在开采过程中,把矿产、天然气、土地、森林、地下水等都作为资源进行科学开发,逐步形成生态型开采模式。为了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山西省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力度,禁止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以保护富含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实现山西科学发展的重点是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山西落后地区通过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新经济的发展,形成能够自我维持的增长能力。这就要求山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有计划推进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升级,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1]罗恒.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2]山西省临汾市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lfstats.gov.cn/list.aspx?page=3&cid=11.

[3]山西省统计局信息公开网[EB/OL].http://www.statssx.gov.cn/infopublic/Browse/Infoview308.aspx.

[4]山西阳泉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yqtjj.gov.cn/E -Type.asp?E -typeid=5.

[5]黄桦.新形势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2,(12).

[6]山西文物网[EB/OL].http://www.sxcr.gov.cn/index.php?m.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区域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