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3-10-21 10:58陈晓平
卷宗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对策

陈晓平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为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古村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乡土建筑之所以应该被保护就在于其自身展示了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因而,应该在保持被保护的乡土建筑的活力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传统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乡土建筑;问题;对策

近年来,乡土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象福建土楼、我们永康的后吴古建筑群。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出于对乡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的认识:乡土建筑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尤其能够展示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一旦乡土建筑失去了这种活力,它的价值也将随之失去或降低。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保护乡土建筑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如何协调这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己成为乡土建筑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1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面临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言,乡土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了民族和地域的独特性,更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可以说,保护乡土建筑是我们应当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同时,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但是,理论上如此的重要和行的通的东西,在现实中是怎样的状况呢?笔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时发现正是由于乡土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仍然不是很到位,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 乡土建筑文化内涵模糊

乡土建筑之所以要受到保护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以建筑的形式展示着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不仅仅要知道乡土建筑蕴含着文化价值,更要知道它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而这正是在乡土建筑保护中对薄弱环节之一。它直接造成了一下这种现状:忽视乡土建筑的珍贵;在保护乡土建筑的措施不具体、不明确;乡土建筑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2 村民乡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

乡土建筑文化内涵模糊直接导致了村民的乡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同时,造成这种现状的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由于农村长期闭塞,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因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村民为了扩大接待能力而私自建现代建筑,新建房屋的形制、装饰与原来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严重的破坏了古村落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影响景观的审美功能。同时,新建筑的装饰部件多为批量模式生产,整齐划一,没有特色,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内涵,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旅游价值大大降低。

1.3 没有内涵的保护乡土建筑

正如前文再三强调的,乡土建筑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尤其能够展示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一旦乡土建筑失去了这种活力,它的价值也将随之失去或降低。而乡土建筑保护的现状却严重的忽视了乡土建筑所代表的文化、社会价值,即侯幼彬先生所提出的“软传统”,一味的保护乡土建筑的物态存在形式——表层结构。这种被不恰当的保护直接导致了乡土建筑成为没有生命的、孤立的房子,这种建筑也可以随时被复制和重建,乡土建筑中最为核心的东西却被遗忘。

2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所指出的乡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乡土建筑的切实措施:

2.1 明确乡土文化内涵,强化村民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意识

这一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政府需要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于乡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向广大村民宣传,让广大村民明确他们身边的乡土建筑到底代表着什么,让他们明白乡土建筑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增强村民的乡土建筑保护意识。同时,只有深入了解了乡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明白其民居形制以及民居装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政府部门才能更具体、更明确地提出意见、制定方案、实施保护,达到下村乡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2 “软硬兼施”

侯幼彬先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硬传统”和“软传统”。在侯幼彬先生那里,“所谓硬传统,是指建筑传统的表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物态化存在,是凝结在建筑载体上,通过建筑载体体现出来的建筑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式布局、木构架结构、大屋顶、须弥座、斗拱、彩画等等形式都属于硬传统。创门都是具体实在的、有形有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是建筑遗产的‘硬件集合。所谓软传统,指的是建筑传统的深层结构,是建筑传统的非物态化存在,是漂离在建筑载体之外,隐藏在建筑传统形式的背后,透过建筑硬件遗产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哲学意识、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建筑观念、建筑思想、创作方法设计手法等等。它们是直观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建筑遗产的‘软件集合。”(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3.)与这两个概念相对应,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和继承当然也分为两个方面:软继承和硬继承。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乡土建筑本身,让它能够以原来的形态长久的延续。同时,我们更要保护、延续乡土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重视其文化价值,让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2.3 立足于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坚持动态保护的方针

村落是一个完整的、最基本的居住单元,它的居住建筑、宗祠建筑、街巷以及它的自然环境等等都是村落视觉观构成的最主要要素,人的行为、耕种生活、节庆、婚丧、祭祀、交往等是村落生活气息构成的最主要要素,历史及文化是其底蕴,因此古村落保护规划首先是从保护它的整体环境及构成村落环境各个要素的外貌特征入手,进行整体保护,只有完整的保持现状,才有保护乡土建筑的价值。同时,满足村民的居住生活发展的需要是村落的首要功能。村落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的,因而,保护方法不是迁出居民实施静态保护,而是以古村落为实体环境、以居民生活为主的社区环境。也就是说,在保护乡土建筑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保持社区的稳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秩序,保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保证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实行发展的动态的有机更新的保护。

2.4 建立保护规划制度

把乡土建筑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劃中去,依照国家颁布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乡土建筑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明确其保护范围内所有建设活动均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及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明确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将规划制度制定的更加实际和易于操作,在保护与更新模式规划中,可将其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操作阶段,做出有一定依据的规划预测。

参考文献

[1]郭汝,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乡土建筑保护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5期

[2]徐建光,楠溪江流域新农村建设中的乡土建筑保护,小城镇建设,2007年第6期

[3] 吕红医,郑青,黄黎明,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第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4]李晓峰,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建筑学报,2005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新农村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