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选择与路径优化

2013-10-22 05:01刘美玉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创业者机会

刘美玉,李 哲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融入了城市,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 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 863万人,约61.6%的人是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群体的主体部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老一代农民工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进城打工只是谋生的手段,他们最终要回到农村去。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没有很深的依赖,也难以适应传统的农村生活,他们更希望能在城市立足、拥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身份不被城市接纳以及对乡村的不认同感,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目标明显转移和融入城市能力更强等特点,过高的职业预期与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巨大落差,使其不再甘心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低额的收入,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来为自己在城市争取一席之地。新生代农民工改变了老一代农民工“有工就打”的择业路径,他们对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有了“理性”选择,已不满足于靠打工为生,而是试图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1]。因此,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突破传统的价值观念,超越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以创业带动就业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而拓展新生代农民的就业空间,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也急需农民工创业加以化解。

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研究视野,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外出动机、身份认同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理论研究仍较为匮乏,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乏善可陈。新生代农民工受制于个人知识和市场信息的限制,在把握市场规律和识别创业机会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加之创业经验和资金的相对匮乏,创业活动可能过于盲目,容易决策失误或者错失机遇,这些问题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活动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实践的需要,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和创业路径,为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领域和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各级政府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增收和化解就业困境提供政策参考。

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形成机制

创业一词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的法国,但创业现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则是近几十年的事。从已有文献看,创业研究先后经历了从关注谁是创业者、创业者做什么,逐渐发展到研究创业活动的一般过程和行为规律;从关注个体创业到公司创业、社会创业;从关注创业活动本身,到关注影响创业活动的内外部环境要素,形成了创业研究的基本框架[2]。最初,创业研究聚焦于谁是创业者和创业者做什么,以创业者特质为核心,研究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不同之处,致力于探讨和概括创业者的特质如何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然而,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很难归纳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创业家特征的描述。众多学者认为谁是创业者并不重要,关键是揭示创业行为或创业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于是研究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重视对创业过程的研究。Gartner提出一个新企业创建的概念框架,认为创业过程初始于企业家的思想创意,但最终结果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制约[3]。Busenitz等认为,动态环境下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组织模式等变量的交叉研究将成为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4]。相对于大量以组织成长作为创业过程核心线索的研究,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创业过程是围绕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开始引起学者们广泛的关注。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创业研究需要围绕创业机会的存在、发现和开发利用展开,成功地发现并利用创业机会是由机会本身的特性和企业家所拥有的创业信息与认知能力所共同决定的[5]。

随着创业过程研究的发展,许多国外学者相继提出了创业过程的模型,其中的一些模型已成为创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根据作者及其学术成果在创业学领域的影响程度,有代表性的创业模型主要有 Gartner模型[3]、Timmons模型[6]、Wickham 模型[7]和 Sahlman 模型[8]。这些模型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并指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提炼创业过程的维度,指导创业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经典创业模型理论可知,创业者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创业资源的利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创业者面对的创业环境相差很大,即使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不同创业者对各种创业要素的相对优势会有不同考虑,所以,创业模式的差异在于创业者与创业要素互动机制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形成机制

图1中的①描述的是创业活动实施前,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等方面的静态情况。创业者特征会在微观层面上影响创业者可选择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者可利用的创业资源;创业环境会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市场上存在的创业机会和市场上存在的创业资源。图1中的②描述的是环境因素会对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把握。图1中的③是从动态视角描述在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创业者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可选择的创业机会、整合可利用的创业资源[9]。由此可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创业者特征和创业环境两个方面:创业者特征除了在创业活动实施前,从微观上影响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等静态情况,还在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影响可选择创业机会的开发、可利用创业资源的整合;创业环境除了从宏观上影响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等创业条件的静态情况,还会通过影响创业者特征进而影响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环境因素从宏观上决定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静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体制性因素、政府政策、教育培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体制性因素主要指我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根在农村,教育制度使得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得以提高,因而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容易把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创业的政策,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空间,丰富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选择;九年义务正规教育和技术、创业等专业培训,改善了新生代农民工把握机会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促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上创业道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的数量多寡和质量水平;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识别与把握。

2.创业者特征从微观上决定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静态特征

创业者特征主要指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和风险倾向等。创业动机是激发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等经济需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得已而选择创业,以满足提高社会地位、实现自身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去捕捉创业机会;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从业经历或创业经验的新生代农民工,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更快速地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更容易整合和集成已有的创业资源;敢冒风险、勇于挑战的新生代农民工更能够捕捉到现存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机会,更愿意去搜集、获取和协调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务资源。

3.创业环境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特征

教育体制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意愿,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决定了该地区的创业活跃程度,这些环境因素将促进或抑制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行为,决定新生代农民工是敢于冒险还是厌恶创新。所以,环境因素通过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决定新生代农民工将创业机会转变为创业的实际行动,进而决定可选择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可利用创业资源的整合管理。

4.创业者特征从动态上影响可选择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可利用创业资源的整合

迫于生计或出于找不到工作的经济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可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存在的商业机会视而不见,而提高社会地位、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性动机,驱使新生代农民工去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先前知识和技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以及获取、配置和利用创业资源;以往工作经验和创业经历提高了创业机会开发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保证了创业资源的可得性和整合性。因此,在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创业者特征从动态上影响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创业资源的整合,从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效率和效果。

三、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选择

1.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选择原则

创业模式是创业者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下,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等创业要素采取的不同组合方式。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什么样的创业模式,取决于个人主观特征和面对客观环境。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业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素质及素质提升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创业模式要遵循与创业者特征、创业环境相吻合、相适宜的原则。创业模式与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特征相吻合、相适宜,就是选择与创业环境和创业主体相适宜的创业内容、创业领域和创业组织形式[9]。

(1)创业内容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创业内容应考虑我国的制度环境、当地的比较优势和微观层面创业主体的资源禀赋。我国特有的体制性因素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像外国农民那样进行土地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等类似创业活动,教育制度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更不用说在创业活动中运用高新技术。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素质优于传统农民工,这些条件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广泛选择创业内容,既可以依托农村、农业和农民创业,也可以在城市像市民一样创业。

(2)创业领域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创业领域既可以在传统的农业领域,也可以是非农领域的各行各业。新生代农民工依托农村、农业等农民创业环境的特色,在传统的种养殖业、园艺作物、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创业活动;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资金和社会资源等选择城市消费型服务领域。掌握某项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依托技能选择餐饮业、修理行、建筑业和交通客运业等项目;拥有一定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依托资源选择休闲娱乐、养老托幼、文化用品和房屋租赁等项目;一些大众类的创业项目如家政服务、服装销售、家居装修及日用品零售等,由于资源需求较少,可供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选择。

(3)创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创业组织形式主要集中在个体创业、合作创业和公司创业。个体创业是新生代农民工按照自己的创业思路,个人筹资和独立创办企业,创业做什么、怎么做由创业者个人决定;合作创业由两个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愿组合、共同商议、共担风险的创业,合作者大多是关系较为密切的亲戚、朋友,合作创业是为了解决个体创业的一些难题,比如缺少资金、技术或其他资源等,合作者之间能实现资源互补;公司创业是按照《公司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规模大、需要资金多的领域创业,通过创立公司规范运作,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避免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2.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

(1)根据创业动机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出于生存目的、对当前工作不满或找工作困难等,由于没有其他就业选择或者对其他就业选择不满意不得已创业。“生存”二字反映了创业行为并非自愿,因为所有的其他选择不是没有就是不满意,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谋求出路,这类创业通常选择摆地摊、小餐馆和小卖店等服务业,大多没有创造新需求。机会型创业是通过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而选择创业。创业者出于抓住市场机会的强烈愿望,创业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为了非物质回报,例如更大的自主性、更广泛的技能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创办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

(2)根据创业起点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10]。复制型创业是复制自己熟悉或工作过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创业。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学到了相关技术和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当离开打工企业开始创业时,会复制原打工企业的模式创业。模仿型创业是模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企业的一种创业模式。当市场上出现好的创业项目时,新生代农民工会纷纷效仿,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好,缺点是学习过程和成本较高、不确定性也较大。创新型创业是突破传统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模式,根据创意或创新构想进行的一种创新性活动。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这种模式的难度、风险和收益都比较大。

(3)根据创业产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农业产业延伸创业、传统技术演变创业和修旧利废的循环经济创业[9]。农业产业延伸创业包括农业产业的横向延伸和纵向延伸,横向延伸即从普通种养殖业延伸到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纵向延伸即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或者农工贸一体化。传统技术演变创业是依托家庭工业、民间手工制品的创业。修旧利废就是把破旧的东西修补好、把废物再利用起来,比如垃圾回收及加工利用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

(4)按照创业登记注册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个体户创业、独资企业创业、合伙企业创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资金和经验,尤其是生存型创业采用这种个体户创业组织形式较为普遍。新生代农民工在创办微小型实体企业、开展服务加工等常采用独资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按照资金、技术、劳动力及社会资源等合伙经营,可以缓解这些资源的不足和障碍。有限责任公司由一定数量的股东所组成,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新生代农民工在创业规模大、需要资金量大及风险较高的领域,为筹集资金、规避风险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规范运作。

(5)根据创业引导方式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模式分为技能培训模式、行为诱导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9]。技能培训模式是针对具有创业意愿但缺乏技术、经验和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各种培训,如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的专业化培训,依托项目实施的项目化培训和产业化培训,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行为诱导模式是采用能人示范方式,推广或宣传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成功案例,或者宣传国家的各种补贴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和启发使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创业并获得成功。市场服务模式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超前谋划,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品质优、附加值高和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农产品市场链,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等订单农业,帮助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

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路径的优化

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模式的形成机制可知,创业之前,创业者特征和创业环境决定了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静态特征,在创业实施过程中,创业者根据可选择的创业机会和可利用的创业资源选择相应的创业模式。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路径与其他创业者差别不大,成功创业是因为创业者充分利用了创业环境,并实现与创业要素的良性互动。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路径可以概括为基于创业机会的创业路径和基于创业资源的创业路径,两者区别不仅在于创业路径的起始阶段不同,更重要的是创业的主导因素不同。基于机会的创业路径以创业机会为主导,根据创业机会获取和整合创业资源;而基于资源的创业路径以创业资源为主导,围绕创业资源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由于机会型创业始于创业者感知到机会,根据创业机会的特性去整合所需要的创业资源,而生存型创业是拥有一定创业资源的创业者,根据创业资源的特性去开发相匹配的创业机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路径分别为机会型创业路径和生存型创业路径两个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机会型创业路径的优化

机会型创业是以创业机会为主导,围绕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创业路径可以描述为:成就性动机—机会发现与识别—资源搜集与整合—机会开发与利用—创业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接触新事物,出于实现个人梦想和自身价值的愿望萌发创业动机,在成就性动机的驱使下,新生代农民工将有意识地寻找和捕捉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发现和识别是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机会发现后创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决定了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的营业增长点,而创业活动启动后,创业者还要根据掌握的创业资源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因此,机会型创业路径就是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围绕创业机会筹集和利用创业资源,通过对初始资源的协调与管理持续地开发机会,不断地获取组织所需要的资源。

发现有潜力的市场机会,识别独一无二的商业机会是机会型创业的开始。机会具有自然属性,能否成为真正的创业机会,取决于创业者能否发现和识别。Timmons给定了一个共同的机会特征的锁定目标:机会能够为顾客创造或增加极大价值;能够解决一项重大问题或满足某项重大需求;有需求旺盛的市场和较高的利润;与创始人或创业团队配合得很好,适合市场状况和风险、回报的平衡[6]。机会的上述自然属性,决定了创业者要能够及时发现已有的或将要出现的机会,使潜在的机会变成现实的创业机会。创业机会一旦被发现,还要进行识别和评价,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创业机会都会给创业者带来效益,任何创业机会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机会的有效识别,主观上取决于创业者感知机会的能力,客观上依赖于良好的机会评价系统和指标。杰夫里指出好的商业机会具有四个特征:能够吸引顾客;能在一定的商业环境中行得通;必须在机会之窗的存在期间被实施;必须有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资源和技能。能否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取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警觉,为此,新生代农民工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市场调研习惯,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市场供求和变化趋势、顾客的需求、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等;其次要多看、多听、多想,见多识广、识多路广,使新生代农民工广泛获取信息,及时从别人的知识、经验和想法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最后要有独特的思维,机会往往是被少数人抓住的,新生代农民工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要有独立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抓住被别人忽视或遗忘的机会,增强机会发现的可能性和机率。

2.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型创业路径的优化

生存型创业以创业资源为主导,依据创业资源开发创业机会,创业路径可以描述为:经济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资源获取与整合→机会发现与评估→机会开发与利用→创业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的驱使下,根据打工积累的资金和经验以及在亲人朋友的影响下开始选择创业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根据掌握的人力资本和资金等创业资源,有意识地发现、评估和捕捉创业机会,而创业活动启动后,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利用同样取决于新生代农民工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的能力。因此,生存型创业路径就是获取和整合创业资源,围绕创业资源去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并通过创业资源的整合与管理不断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

获取和整合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是生存型创业的起点,创业资源的匮乏将抑制创业活动的启动,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获取途径,就会限制创业机会的发现、识别、开发和利用。因此,只有明确创业所需的资源,不断获取潜在的创业资源,抢先发现并投资于未被其他人认识到的稀缺资源,以及基于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关系资源,才能评估和匹配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实施价值创造活动。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创业资源应注意以下问题:既要激发个人资源的潜能,提高个人资源的价值,又要发挥组织资源的作用,不断地把个人资源融入到组织资源中并转化为组织资源;既要从外部环境中选择和汲取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又要对内部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充分发挥内外资源的效率和效能;既要识别有形资源即显性资源,更要识别无形资源即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创业资源的基础,而汲取、激活和创造隐性资源更是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在掌握和获取创业资源后,还要对创业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资源整合就是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从而形成新的核心资源。新生代农民工整合创业资源要注意以下问题:创业资源只有被激活,才能发挥资源的效能并形成新的资源;环境变化会引起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资源整合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因此资源整合要保持与环境充分的互动;各种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资源整合要根据所有创业资源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资源整合并不是各项资源的简单加总,而是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融合,从而达到“1+1>2”的放大效应。

[1]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性学刊,2006,(9):75-76.

[2] 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J].预测,2004,(4):20-25.

[3] Gartner,A.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696-706.

[4] Busenitz,L.W.,West,G.P.,Shepherd,D.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3):295-305.

[5] Shane,S.,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6] Timmons,J.A.New Venture Creation(5th Ed)[M].Singapore:McGraw-Hill,1999.

[7] Wickham,P.A.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M].NY:Pitman Publishing,1998.30-32.

[8] Sahlman,W.A.Some Thoughts on Business Plan: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M].NY:HBS Publication,1999.

[9] 李美青.国内外农民创业模式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1-50.

[10] Christian,B.,Julien,P.A.Defining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Review,2000,16(2):165-180.

猜你喜欢
新生代创业者机会
“新生代”学数学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给进步一个机会
新生代“双35”09式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