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新型球类教学模拟训练模式的研究

2013-10-24 10:06孙东辉方秀宠李鹏举郑志彬于泗汰杨晓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球类模拟训练考核成绩

孙东辉,方秀宠,李鹏举,李 斌,郑志彬,于泗汰,江 涛,王 宁,杨晓峰

创立新型球类教学模拟训练模式的研究

孙东辉,方秀宠,李鹏举,李 斌,郑志彬,于泗汰,江 涛,王 宁,杨晓峰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传统的球类教学法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根据球类项目基本技术的特点,利用近三年时间实践研究,提出了球类教学“X+Y”模拟训练模式,并针对高校球类教学开展较普及的项目进行实践与数据统计。实验证明“X+Y”模拟训练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球类教学改革。

新型;模式;球类教学;模拟训练法

笔者在几年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高校球类教学中应用“X+Y”模拟训练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融入“X+Y”模拟训练法,这样能够改变传统授课的单一、枯燥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新型的球类模拟教学可以简单归结为模拟训练法,是以常规教学为依托,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分别融入“X min及Y min”进行模拟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排球为例,笔者提出的是“3+6”min模拟训练法,即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模拟训练3min,在结束部分模拟训练6min;参与训练的学生6人一组,分别站在排球场内的6个位置上;整个场地可容纳12人,分别是1—6号位。模拟训练都是无球的徒手练习,由易到难。在教学初始阶段以简单的一传、二传模拟训练为主,练习时5人做一传动作,二传人做二传动作。随着课程内容不断深入,学生对排球技术掌握的也较为全面,这时模拟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且多样,每个位置上的学生就要根据模拟训练的内容而做出相应的技战术动作。如在组织一攻(接发球)模拟训练时,5人做一传动作,二传人做二传动作,前排2、3、4号位的学生完成一传动作后就准备做扣球动作;而在防反(接对方进攻球)模拟训练时,首先前排2、3、4号位的学生进行拦网,后排学生进行接一传球,二传人进行二传,前排2、3、4号位的学生准备进行扣球。经过多次反复的模拟训练会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佳方法解决各种来球情况。在间隔30s或60s后,教师发出指令,换下一个位置,即场上12名队员同时按正常比赛次序进行轮转并且在思想上立即进入此位置应有的状态。全部训练完毕,时间定为每个位置为30s或60s不等。其他球类项目的模拟训练理念也类似于排球。

教学法整体思想如此,但根据不同球类特点,如何科学的制定X和Y的数值,以及训练过程中模拟动作的逐步制定尝试,包括教师如何具体应用、该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改进等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是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而逐步形成的研究构思与简单的建模。研究初期以排球教学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到相似的球类项目——足球、篮球。进而发展到整个球类体育教学进行尝试。其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在每种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法中和90min的球类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具体安排如图2所示。

图1 新型球类模拟教学研究路线

图2 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法研究运用过程模式图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学院等球类选修课的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没有接受过球类课程专业和业余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经测定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中国期刊镜像网2003至2012年国内各种期刊杂志上对高校学生及专业队体育模拟训练方面资料,以及IEEE相关体育模拟训练论文和研究成果。

1.2.2 专家访谈法 邀请吉林省内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六种球类运动知名体育教师和专业队教练员共13人,体育博士生导师3名 。针对实验所涉及的球类教学模拟训练模式等有关内容进行咨询,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1.2.3 实验法 ①实验对象与分组。选择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六种球类运动,分别选取每个球类项目5个教学班为实验对象,同一项目的5个教学班由一位专任教师担任,随机选取2个班为实验组,另3个班为对照组,每个教学班为32人,共计960人。实验组按新型模拟训练法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方法教学。为保证本实验做到同质比较,验前对各组学生所选择的项目的基本技术进行前测,确保各组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后进行教学实验。②实验测试内容及标准。各球类项目实验前测试和每学期末技术考核的分值为60分,由一至两项内容组成。技术评定和达标评定各占50%,各项目考核内容、要求及考核评分细则按照吉林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考核标准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学期各项目授课的内容不同,因此在各项技术考核内容上也有区别。以排球为例,实验前测试考核内容为双手头上自传球,满分60分,技术评定和达标评定各占30分;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考核内容分别为对传球、正面下手发球,对垫球、正面上手发球,网前二传球、低姿势垫球,扣球、接发球,每学期考核内容都为两项,总分为60分,每项30分,技术评定和达标评定各占15分,其他项目也是如此。各项目实验前测试及每学期的考核内容见表1。

1.2.4 实验的实施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两学年、四个学期的模拟训练模式的有效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对学生所选的球类项目的基本技能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以每学期划分为一个实验阶段并进行每学期末的技术考核,各项目的测试及技术考核分别由三位该项目的任课教师共同执行,由此每个项目技术考核得到五组各项目的总分数据,即A1为排球实验前测成绩、A2为第一学期考核成绩、A3为排球第二学期考核成绩、A4为排球第三学期考核成绩、A5为排球第四学期考核成绩;B1至B5为篮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C1至C5为足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D1至D5为网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E1至E5为乒乓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B1至B5为羽毛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F1至F5为篮球实验前测试及实验四个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实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检验。

表1 各项目考核内容

1.2.5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对各项数据进行方差检验,在计算机上应用SPSS软件完成。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表2至表8可以看出,篮球项目组的两组学生的技术考核成绩的变化经方差检验P<0.05,差异显著。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五个球类项目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技术考核成绩的变化经方差检验P<0.01,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球类模拟训练模式教学对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的影响非常显著,有利于球类教学效果的提高。

表2 球类项目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表3 排球两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表4 篮球两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表5 足球两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表6 网球两组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表7 乒乓球两组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表8 羽毛球两组学生技术考核总成绩比较

2.2 讨论

2.2.1 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模式具体授课内容与形式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每门球类课程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开始以简单的技术为主,随着课程的逐渐讲授,完善相关的技术内容,同时增加团队配合意识。以排球前排中间3号位副攻为例:开始以各种发球、拦网等为主要训练。随后应采用拦网、进攻、保护等动作,配合各种进攻性打法;个人战术应采用时间差、位置差、拉三、拉四等各种打法;在一攻及防守反击过程中,战术意识应以快速、多变为主;后排进攻时,以半高球、高球、冲吊球、打线路、打落点为主。除此以外,还有前排进攻造成打手出界的各种手法,都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徒手模仿练习。想象各种号位的合理取位,针对对手进攻时的手法、线路、力量、高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采用最佳解决方法。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要根据不同教师的情况以及不同学员来具体对待,但总体思想是这样的。课前以讲授和模拟本节要讲授内容为主,是一个预习的操作;徒手训练,以复习为主,课后,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出现问题,进行指正、总结。

2.2.2 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模拟训练法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对运动员进行实战的反复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法。模拟训练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系统的外部动态行为取决于系统内部结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系统内部的反馈回路。”在无球的状态下,学生没有触球的紧张压力,也不会因为技术问题导致动作变形。外部的动态行为给学生心里

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及想象能力,而把具体的细节技术问题放在后面,减少了学生心里的紧张负担,克服了因为单一的体育基本控球技术限制综合体育素质发展的障碍。

2.2.3 X、Y值的确定 在最初排球训练的过程中,只处于摸索阶段,对X、Y的取值范围,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在课前和课程结束的时候,按本节课程内容,进行相关的模拟训练,发现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对于如何科学确定X、Y值,根据各种球类项目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使X、Y值的取值范围更有利于教学。首先,将各项指标量化,将排球的技术分类成:发球、拦网、扣球等多项指标。针对每一项指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表9)。

表9 各项球类教学X与Y值对应关系(单位:min)

3 结论与建议

1)实验表明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模式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的影响非常显著,有利于球类教学效果的提高。

2)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模式的授课内容与形式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很好补充,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球类技术的同时,把所学的技术应用到模拟比赛的场景中,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促进学生对球类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

3)新型球类模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比赛的场景,使学生置身于比赛中,学生在模拟比赛过程中技战术都以徒手为主。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增强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避免了部分学生有球时的技术变形及触球时的紧张心理。

4)模拟训练要与技术教学同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学生充分掌握技术后再进行模拟训练。

[1]孙东辉,李 斌,杨静梅.高校排球课运用“3~6min模拟训练法”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8):99-100.

[2]杨静梅,孙东辉,李春城,等.高校篮球教学“意识训练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92-93.

[3]孙东辉,方秀宠,李维希,等.高校篮球课运用“2.5+5min”模拟训练法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2):127-129.

[4]孙东辉,方秀宠,刘红梅,等.高校足球“(5+10)min”模拟训练法[J].体育学刊,2006,13(5):88-90.

[5]杨静梅,孙东辉,戴 柯,等.高校网球“5+11 Min”模拟教学法实践与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72-73.

[6]孙东辉,杨静梅,李春城,等.高校毽球“4+8Min”模拟训练法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70-71.

Application of a New Simulation Training Method in University Ball Classes

SUN Donghui,FANG Xiuchong,LI Pengju,LI Bin,
ZHENG Zhibin,YU Sitai,JIANG Tao,WANG Ning,YANG Xiaofeng(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

The traditional ball game teaching method cannot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ves to be ineffective.By three years’practice study,“X+Y”simulation training method is created to teach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ball games.Meanwhile,the authors also made some practice and data statistic in popular ball game teaching in university.It proves to be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is helpful in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bringing the enthusiasm and activity into the student learning,and promoting college ball game teaching reform.

new type;mode;ball game teaching;simulation training method

G807.04

A

1004-0560(2013)03-0101-04

2013-03-24;

2013-04-17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8034)。

孙东辉(1964-),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郭长寿

猜你喜欢
球类模拟训练考核成绩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球类课放松实例
善用“五法”让幼儿爱上球类活动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模拟训练(二)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模拟训练(十一)
模拟训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