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

2013-10-25 03:02李贵茜
关键词:居民收入估计值居民消费

李贵茜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世界金融危机而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自2008年开始增速减缓。我国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更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万亿元,我国消费品市场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出台的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的效益递减,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面临重大挑战。在刺激我国的消费以保持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图1中,各个国家1990-2007年“居民消费率对比率”情况图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历年居民消费率各不相同。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水平用第一排的兰色柱状图代表,显示出我国居民消费率与其它国家相比较,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保持了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其中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最高,英国与日本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次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这个现象与国际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是相类似的,例如印度、阿根廷等都呈现这种趋势。从而可以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本国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变化趋势也是不同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有比较宽阔的增长区域和空间。

图1 各国消费率对比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不同变化趋势与其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根据瑞士银行近来在《物价与收入全球购买力比较》公布的数据分析,全球73个比较著名的城市,按照本国居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排名,我国上海位列第61名,北京列第63名,物价水平排名则分列第49位和58位。证明我国目前居民物价水平相对较高,而购买能力较弱,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物价因素的影响①渠慎宁、吴利学、夏杰长:《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价格粘性、定价模式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日渐扩大。从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通过引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②戴翔:《收入分配差距、金融信贷约束与中国外贸失衡》,《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0期。,有的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比较明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把城镇居民按照收入高低进行分组,1985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人数相比是2.9倍,2009年这个比值为8.9。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呈现上升的趋势,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1.8到2.3之间浮动,1978年至1980年,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在2.5到2.6之间,1980年到1990年保持了1978年以前的差距,而1990年后差距开始迅速加大,到2009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达到3.3,远高于国际上相对较高的2倍左右。国家发改委研究宏观经济的资深教授曾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于本世纪初越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后,每年都在继续攀升,“贫富差距之比已属于极不合理值域区间”,与此同时还存在继续拉大的因素,即居民收入越高的人群,收入增长的速度亦越快。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组2009年的收入是1985年收入的12倍,而最高收入组2009年的收入是1985年收入的37倍。农村居民中低收入组的收入2009年是2002年的1.8倍,高收入组的此统计数据是2.1倍。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居民收入相关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对于收入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者和从事经济学科研工作人员的光荣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这一新特点,也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Musgrove,国内学者李雪松等也纷纷把收入差距、物价水平等因素作为影响消费需求变化③朱信凯、骆晨:《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的一个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实证模型,研究和检验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对于消费需求的影响。本文就物价水平、收入差距、居民收入等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和关系,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依据与变量选取

(一)理论依据:消费理论

关于居民消费行为,在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理论,因此对于消费函数,国内外经济学者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其开展了相当多的研究。居民生活消费与其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国的居民生活消费具有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的自身特点,即人们常说的量入为出。也就是我国居民总是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支出,为了生命中的某个时期设定支出目标,在这个目标到达之前,人们总是尽量保持较低的生活消费水平,想方设法保证目标需要的储蓄。综合分析国内外对消费者理论的研究,在这些不同的理论假说中,大家比较认同的有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流动资产等假说。根据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并不会影响消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明晰收入差距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目前所处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刺激我国的消费以保持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与其各种影响因素,尤其是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④何平、高杰、张锐:《家庭欲望、脆弱性与收入-消费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下面主要以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流动资产假说为主要依据,在这两个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模型,进一步研究我国居民生活消费和物价、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的关系。

1.相对收入假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者杜森贝里在其1949年所著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对收入的假说。他所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的核心是:在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储蓄率与利率、居民收入增长率、居民收入分配和居民预期收入等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并不单纯只由居民收入所决定。而在经济发展处于循环周期相对较短的阶段,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受储蓄率的影响,随储蓄率的变动而变化。因为储蓄率的大小由居民当期收入同居民最高收入时的比率确定,使得这个比率还同时直接影响和决定社会边际消费倾向。根据消费的“棘轮效应”,居民收入的减少对居民消费的减少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但当居民收入增加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却是明显的。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很难与经济变动的短期收入之间建立一定的函数关系,所以在研究中一般采用将短期收入纳入可以保持的长期收入中,考查长期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按照相对收入假说建立的线性消费函数为:

2.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首先由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于1954年提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主要强调居民生活中预期的作用。他认为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消费不但取决于该时期居民的收入,还与该居民在这一时期对自己终身收入的期望收入值有相当大的关系。依据该理论,每一个消费者在保证自己一生的预期收入大于其预期消费支出的前提下,尽量使其消费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当然这一假说建立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假定上,即满足消费者是理性的假定。莫迪利安尼指出,居民的超前消费、预算约束的存在和现实生活中无法预见的各种变动因素,促进了居民消费的风险预防理念,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消费时产生时间偏好。

根据生命假说,用t表示消费的时间段,用C表示消费量,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如下:

3.流动资产假说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就是企业能够在一年或者长于一年而没有超出一个经营周期可以变现或者应用于经营的资产,它是企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资产假说首先由美国学者托宾提出,该假说的观点主要是:储蓄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从更广阔的概念上讲,实际流动资产也可列为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之一。根据他这个假说,用M表示储蓄余额,用P表示消费价格指数。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如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全国分省、市数据包括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其余省(区、市)由于统计资料暂不满足要求而没有纳入研究范围,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

作者认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收入差距因素、物价因素以及滞后消费因素①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则可以用来反映那些由于地区风俗差异、地区消费观念差异等地区相异的因素。为了更好的建立实证模型,采用更适合的指标反映宏观经济变量,分别构建了城乡收入比和滞后消费量来分别反映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习惯。首先,为了反映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我们构建了城乡收入比这一指标。通过收集各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其比值得到城乡收入比,用它来反映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②许月丽、战明华、史晋川:《消费决定与投资结构调整:中国的经验及其含义》,《世界经济》2010年第5期。其次,考虑到居民过去消费理念和习惯对当前这个阶段消费产生的影响,居民心理上会形成路径依赖,要减少消费比较困难,而加大消费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则比较容易,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普遍存在的“棘轮效应”。为了反映这种动态关系,所以消费习惯这一变量通过滞后消费因素来衡量,滞后消费通过当期消费量的一阶差分得到。另外,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如收入、储蓄和物价①Hyun H.Son & Nanak Kakwani:《Measuring the Impact of Price Changes on Poverty》,《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9 年第7 期。等分别用各个省市人均纯收入,各个省市居民储蓄金额和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衡量。

1.被解释变量:CCt:各个省市的居民消费支出。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各个省市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来源自各个省市的统计年鉴。这里用双C表示与模型中的随机变量C相区别。

2.解释变量:Yt:各个省市人均纯收入。根据各省市统计资料,通过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各省城镇、农村人口数,计算得到各个省市的人均纯收入。

CCt-1:滞后消费因素,用上期消费衡量。考虑到居民过去消费理念和习惯对当前这个阶段消费产生的影响,居民心理上会形成路径依赖,要减少消费比较困难,而加大消费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则比较容易,居民消费中普遍存在“棘轮效应”。注意到消费在时间上可能有路径依赖问题,则省略滞后消费这一解释变量可能引起遗漏变量误差,得到的估计值可能产生偏差。因此,为了反映这种动态关系,有必要将滞后消费也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St:各个省市居民储蓄金额。本文采用各个金融机构统计表下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据。

Pt:消费品价格指数。②江小涓等:《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以每年的上一年为基本期,直接由各省市统计年鉴查得。

RU:城乡收入比值。③郭新华、伍再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6期。为了度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我们采用了城乡收入比的指标。基尼系数也是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综合指标,但是由国内外学者有关基尼系数计算提出了十几种不同方法,计算公式非常繁琐。这里参照过去有关学者研究的成果,利用可以获得的相关数据,用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ε:是误差项。C:是随机变量。文中所选取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可见下表1。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

表1 变量的统计描述

根据国内外不同时期大多数学者对于居民消费理论和行为的研究,我们首先可以将居民平均纯收入④张五六:《物价、利率与收入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4期。、储蓄额、市场消费品价格⑤张东辉、孙华臣:《中国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视角的分析》,《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等列入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因为消费行为变化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时有必要结合实际分析。由于许多宏观经济数据均是不平稳序列,所以对于这些经济变量取对数后,再建立模型。考虑到西方相关的“拉大收入差距可以增加消费”的观点,这里把城乡收入。比作为解释变量控制收入差距对于消费的影响。首先设定模型如下式:

考虑到人们受过往消费习惯的影响较深,所以设定模型时,在原建立的假定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在模型中进一步引入滞后消费因素这一变量进行进行检验,为与原模型统一,滞后消费量这个宏观经济数据同样取对数后添加入模型。得到新的模型如下: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

1.模型检验及选择

为了检验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因经济变量不平稳带来的伪回归现象存在。这里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还由于这里采用的是宏观数据,相当一部分变量是不平稳数值,有必要对这些数值做协整性检验。在检验证明这些变量之间确实具有协整关系后,就能够放心的使用面板模型做实证方面的分析。

面板数据的协整按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Eagle-Granger两步法推广而成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如Pedroni协整检验法、Kao协整检验方法等。另外一类是由Johansen迹统计量推广而成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如Fisher检验协整检验法。在本文中在这两类方法中,各自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选择Pedroni协整检验法和Fisher检验协整检验法,检验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

表2 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

表3 Fisher协整检验结果

Pedroni协整检验法的原假设属于第一类。所以由上表2可以看出,有10个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有1个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其p值大于0.05.综合来看,此面板数据模型通过了Pedroni协整检验,认为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按原假设不同,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另一类原假设为“存在协整关系”。Fisher协整检验法的原假设和Fisher协整检验法的原假设一样,同样也属于第一类。所以由上表3可以看出,其p值大于0.05,检验结果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数据模型也通过了Fisher协整检验,认为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模型的选择:面板数据分为混合估计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三种,下面我们就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型形式进行实证分析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和表5:

表4 Hausman检验结果

第一步,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这两种形式中进行选择,这时一般采用Hausman检验。该检验的原假设是H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得到的系数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到的系数是相同的。如果接受原假设,则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形式对数据进行估计。备择假设是H1: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拒绝了原假设,就应该选择备择假设。从上表2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结果中,p值在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比较中,模型中被忽视的效应与模型中的几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拒绝了原假设,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认为固定效应模型是更好的选择。

表5 F检验结果

第二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固定效应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本文采取的是各省数据,所以很有可能选取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具体到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之间的选择。我们还应当通过F检验来完成。利用F统计量的对方程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混合模型进行检验,从上表三可知,固定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p值小于1%,因此拒绝固定效应系数相同的原假设,所以我们选取固定效应模型比较合适。在模型的选择中,可以推断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这与各地区间确实存在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①韩立岩、杜春越:《城镇家庭消费金融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增1期。。

2.模型估计

表6 实证估计结果

从表6估计的结果来看,模型经过检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R2达到99%,说明模型拟合度很高,且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各个变量的选取也比较合理。收入系数估计值为正,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和以往的经济理论相符,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也会增加②刘斌:《物价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储蓄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且为正,说明随着储蓄的增长消费也随着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居民收入仍然是决定人们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造成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储蓄和消费的水平都随之增加。综合来看,可以推断社会储蓄和城镇居民收入仍是我们国家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城乡收入差距的系数估计值显著,说明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③宋玉华、叶绮娜:《美国家庭债务与消费同步运动的周期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5期。,其系数为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其系数估计值仅为0.07,说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不大。考虑到收入差距拉大会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认为通过拉大收入差距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物价的系数估计值也显著为正,其估计值也比较小,说明物价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不大。

总体来看,模型拟合度很高,所选自变量几乎全部解释了因变量的变动状况,且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是显著的,说明变量的选取也比较合理。但残差序列相关的DW值并不理想。考虑到居民消费支出确实不仅受到收入、价格等的影响,还受到其上一期自身消费习惯的影响,添加消费支出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重新估计模型。

模型经过检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表7估计的结果来看,R2达到99.9%,说明模型拟合度进一步提高,且残差序列相关的DW值=2.073,说明残差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性。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是显著的,说明模型的设定十分合理,居民消费支出确实不仅受到收入、价格等的影响,还受到其它因素④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李东辉:《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的影响。所选自变量几乎全部解释了因变量的变动状况,没有遗漏变量误差,估计值是无偏和一致的,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

表7 实证估计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居民滞后消费这一变量经过检验,其系数估计值显著且达到0.8。由此可以推断,居民现阶段消费明显是与个人以往消费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的,消费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符合,提高消费水平比降低消费水平容易的多,“棘轮效应”比较普遍的存在于消费过程中。消费在时间上存在路径依赖,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的经济现象。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系数在5%的置信区间下显著,虽然其系数估计值为正,说明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是系数估计值是0.03,其有效性并不高,说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不大。考虑到收入差距拉大会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认为西方学者的拉大收入差距有利于增加消费的认知,对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可能并不适合。这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虽有较大的改善,收入也有较快的增长,但对于普通城镇居民来说,由于住房、教育、医疗等种种改革导致增加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必须的消费支出,再则由于人们住房、教育、就医诊疗、养老等未来消费的预期使消费者产生储蓄心理。综上所述,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的时候,通过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来达到刺激居民消费的目的,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在某种情形下抑制社会总体消费。

另外,其他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物价的系数估计值也显著为正,其估计值也比较小,说明物价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不大。收入系数估计值为正,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和以往的经济理论相符,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也会增加。储蓄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且为正,说明随着储蓄的增长消费也随着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居民收入仍然是决定人们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造成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储蓄和消费的水平都随之增加。综合来看,收入和储蓄的系数估计值虽然明显大于滞后消费这一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从中可以推断出社会储蓄和城镇居民收入仍是我们国家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消费惯性因素和物价因素,运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的“棘轮效应”显著;收入和储蓄仍是制约和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收入差距的拉大并不会显著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社会市场对消费品的购买能力,从而有力促进市场消费规模的扩大和对收入的支撑力的形成①杨圣明:《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问题》,《财贸经济》2013年第3期。。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市场有效购买能力即居民心理购买意愿和实际购买能力都相对比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与潜力相对薄弱。实证研究表明收入越低,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政府和有关企业进一步制订相关政策,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将有助于提高其支付能力、保障其消费、平抑支出差距。②陈秀山、徐瑛:《我国地区差距的基本特征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另外,要尽快制定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随物价上涨而浮动的工资调整方案,降低非劳动报酬上取得收入的比例,利用财政和税收作用,抑制财产性收入增长。

(二)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薄弱,农村居民数量增加高于城镇,而农村居民数量扩大使得农村居民消费人均数量减少,对全社会市场人均消费量提高的效用并不明显。要尽快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他们的福利消费待遇和培育有利的消费心理,我们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的转移,尽量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比例,尽快实现城镇与农村的融合。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福利措施。良好的社会福利可以降低低收入人群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弱化他们风险防范型的储蓄动机,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各级政府领导要积极支持和倡导经济学者对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进行研究,制订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补贴和福利分配措施,建立可以稳定低收入人群生活消费水平的制度,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进行消费。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城镇虽然制订了最低工资标准,但当地一些个体经营企业并没有完全执行,政府应赋予相关部门必要的权利,检查用工单位工资支付标准,受理劳动服务人员的相关申诉,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合理工资收入。

(四)要加快高收入垄断行业的职工工资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制定具体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严格规定国有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年收入水平,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办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有些省市出台了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北京市制订了居民收入和物价指数互相联系浮动的相关措施,减少了物价上涨对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这种机制也是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有效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附表1: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估计值居民消费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一道样本的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交汇问题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8年4月世界粗钢产量表(续)万吨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2014年2月世界粗钢产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