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声音景观的研究发展及对我国的启发

2013-10-29 06:23张德顺李思奇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园林噪声景观

张德顺 ,李思奇

(同济大学 a.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在当代经济急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城市建设的繁忙,使得到处充斥着交通噪声和大型机械声.因此,在保护城市的声音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用中,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渐渐意识到了园林中声音景观的营造.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外声音景观研究进展的总结,唤起人们对声音景观的重视,同时希望声音景观更好地应用于园林设计,满足人们的体验需求,也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1 我国园林声音景观存在的问题

在园林设计中不容否认的是,声音景观并未得到像视觉景观同等的重视程度.笔者对我国园林中声音景观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为:①声音景观研究缺乏,且大部分止步于理论的研究,较少涉及实际应用;②理论研究片面,大部分的理论研究限于噪声的控制与消除,美好的声音景观不止于此;③实际应用的困境,仅是对园林中的声音进行喜好度的评价,制定简单的配对组合,实施方案也仅限于校园和小型场地;④表现形式泛滥,目前国内关于设计声音环境空间的项目质量不高,未能营造出美好的声音体验空间.本研究希望能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用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段和积极的姿态去营造美好的声音环境.

2 国外声音景观的研究进展

1977年 R.M.Schafer正式提出 Soundscape[1]一词,直至 20世纪 90年代末诞生了“声音景观”(soundscape)的权威概念:“在声音世界中,能够带来感性、美学和总是能够相互区分的声音现象总和.”由加拿大引领的欧洲等国陆续进行研究,继而美国、日本、法国等也先后参与了声音景观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全球掀起了声音景观的研究热潮,在声音景观研究过程中其角度与内容经过多次调整,笔者简单归纳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即发现噪声问题阶段.此阶段亦可称为“加拿大时期”,主要由作曲家 R.M.Schafe[2]带领的以试图描绘环境中噪声污染为目的的团队进行的学术研究,阶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他们将声音景观的范畴从自然声与人工声延伸到记忆声、联想声、文化声、社会声等,成为声音景观研究的经典之作.

1970年以前,法国声学领域只涉及音乐声学、厅堂声学和音响设备等.1970年后,开始致力于对抗各种类型的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并研究了两种治理噪声的方法:制定规范和研制噪声隔离材料[3].

表1 声音景观理论发展时间表

这一时期工业化的加深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冲进了人们曾经和谐的生活,为城市生活带来了噪声危害,德国、加拿大等学者回到乡村调研、记录分析好声音.同时,法国开始警惕治理各种噪声.

第二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即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阶段.当时,法国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从声音美学的角度提出了“高质量的声音”;另一个是在法国COMPIEGNE(1981)研讨会上提出的“声音环境”.直至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法国城市声音环境研究领域划分出声音现象的物理技术性及其人类学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两方面内容.

美国则是把自然声音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加以保护、维持和恢复,确定了公园自然声音景观的保护计划.他们认为声音景观也是公园环境的保护对象之一,是与视觉景色、自然和历史的物体以及野生生物一样的.其主要强调公园中自然的声音,而不是被人工化的声音,而噪声也应遏制.伯尼·克劳斯是美国著名的生物科学家,致力于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目前已涵盖1.5万个物种.

这一阶段的日本也开始了声音景观的研究工作.首先,学者称Soundscape为“音风景”,从自然科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不同侧面研究声音环境.至1985年,日本进行了第一个声音景观研究项目——东京神田声音景观工程.

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即探索理论与技术支撑阶段.法国研究人员一方面着手解决当代城市居民的具体声音问题;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在城市规划的概念构思中为声音环境增值,并在实践中提炼出了“声音意象”和“声音空间”.由法国 CSTB实验室发展的《CSTB声音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一套声音环境的定性评价工具,把许多具有相同本质但形式不同的声音环境构成元素系统归类,简化复杂的声音现象,有利于找到与某类城市声音现象相联系的各种规律.法国CRESSON和CSTB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城市声音环境的客观再现和社会学再现;二是声音环境和项目实践;三是居民对城市声音环境的集体回忆;四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这些新技术和方法均是为了在项目实践中更有效地表达声音环境的构思[4].

日本进入90年代后此项研究发展迅猛.1993年,在东京声音景观学会和关西音响学会的努力下,成立了日本声音景观研究学会.1999年该学会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声音景观学的专业杂志——Soundscape.1996年日本环境厅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日本声音风景100选”,声音景观中包括了生物、自然现象、生活文化、记忆联想等类型;在日本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展过类似的评选,如“长崎的声音风景名胜20选”,“名古屋的声音名胜16选”,“山形的声音景观12选”等.1997年,日本福冈市制定的“福冈市环境基本规划”专门有一章论述了舒适优美的声音景观内容.具体包括:福冈市声音风景100选的制定;声音景观地图的制作;地域特色的声音景观的保护、声音探险等有关声音景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景观设计和制作等.1998年,日本大阪市政府制定了“提高都市的魅力,声音环境的设计”的方针,规划设计了道路的声音空间,盲人用信号灯的提示音,铁路广播声,铁路警笛声,广场声音环境,公共厕所的提示音等声环境.同时,开始从地方政府或规划部门着手,声音景观的要素在城镇区域的整体规划中被充分考虑[5].

3 国外案例研究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有利用声音景观营造环境的成功案例出现,例如丹麦的Pindstrup Centret教育中心,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以增进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交流的机构.在设计户外活动场所时,根据不同树种在风中所发出的声音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一特性,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树木,使得对听觉相对敏锐的视觉残障儿童能够对区域产生自我定位的场所,并可以更快速地识别植物的种类.这是一个严格以植物的声音景观原理营建的残障儿童度假、修养、学习的场所,如图2所示.

图1 区位分析

图2 Pindstrup Centret教育中心环境

声音景观的设计方法有:正设计、负设计、零设计[6].正设计是在场地中增加某种声音,使得空间声音景观更加丰富;负设计是将环境中的不和谐声音去除、削弱;零设计则是对环境中的声音加以保护,不做修改.本案例中考虑了声音景观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考虑噪音对生活的危害,在园中进行负设计,即消除减弱噪音;其次,园林中的自然声音景观、社会声音景观均是人们喜欢的,关注保护园林中的人们日常需要的声音环境,进行零设计,如虫鸣鸟叫等;最后,园中营造了丰富的植物声音景观,这属于正设计的方法,在园内引种多样的植物,主要选择叶片薄厚不等,经风吹动会发出各种声音的品种.人是园林的体验者,关注景观设计中的声音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视环境而定,创造出适合人使用的园林空间,可尝试性的建立声音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模式,更好地塑造整个园林空间.

4 我国声音景观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1)重视眼前,着眼未来.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发展异常迅猛,从方案设计到施工作业流程都较为熟练.而在这些景观项目中,不难看到无论是从方案总平面图还是到现场踏勘,通常只单纯考虑了人们的视觉景观效果;即使考虑了场地的人性化设计,也只是片面地加入了尺度等设计要素.其实,景观设计感受是全方位的,人作为感受的主体吸收的是视、听、触、嗅、味通感体验,而从视觉与听觉获得的感受又是最丰富多变的.

(2)掌控声音,发挥得当.声音的感受是变化的,易消失的.就是因为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将它进行量化分析与实验.如若在室内进行模拟外界声音的效果,由于各种声音的叠加与重合,背景音与前景音的交替变换,以及场所空间等诸多方面影响,室内实验基本上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诸多无法掌控的因素,声音景观的营造也非易事.不过近来国外与国内都对声音景观技术的研究颇感兴趣,不断完善.

(3)运用技术,引领实践.声音景观从 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国外关于此项研究较国内丰富,实验技术与学术理论以及社会活动都较国内积极.虽然声音景观还处于探索期,但是日本、美国等已施工完成了以声音景观为主的专类公园场所,有的以听赏为主,有的以帮助残障人群为主.而我国目前关于此类景观仍未有真正实践,仅仅是在一些小空间进行简单的消减音处理或是校园景观的简单实践,我国声音景观的实践尚存不足.

(4)综合感受,全盘考虑.声音景观亦属景观范畴,需要与视觉等其他感受通盘考虑,从而完善空间感受,彰显人文关怀,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

[1]葛 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 浙江大学学报,2004,38(8):994-999.

[2]SCHAFER R M. The Turning of the World [M]. New York:Knopf,1977.

[3]BALAŸ O. Les Indicateurs de l'identité Sonore d'un Quartier[M]. France:CRESSON,1999.

[4]纪 卿.法国城市声音风景理论及对我国的启发[J].建筑学报,2006,3:11-14.

[5]康 健,杨 威.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 世界建筑,2002,144:76-79.

[6]翁 玫. 听觉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2007,12(23):49-50.

猜你喜欢
园林噪声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实践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