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双季莲藕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2013-11-12 06:52韦启光蒙日业黄阳成翁春英喻忠刚农吉
长江蔬菜 2013年18期
关键词:莲藕劳动力农业

韦启光,蒙日业,黄阳成,翁春英,喻忠刚,农吉

(1.广西柳江县农业局,545100;2.广西柳江县百朋农技推广站;3.广西柳州市农技推广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和限制流动因素的解除,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乡城转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进步步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以广西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百朋镇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为个例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的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经分析研究,并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势下的双季莲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劳动力现状

广西柳江县是双季莲藕的主产地,常年种植面积4 000 hm2左右,年产商品藕约8.5万t。柳江双季莲藕具有白嫩、个大圆润、藕节均匀、脆甜爽口的特点,被称之为“白玉藕”,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区,由于其上市时间与湖北莲藕错开,因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莲藕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百朋镇是柳江县的“双季莲藕之乡”,常年种植面积2 200 hm2,约占全县的60%,而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委(通称“五里怀”)是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 000 hm2,约占全镇的90%。

“十五”期末,百朋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1 245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 209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1%;外出就业人员为4 036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2.9%。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 854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0 40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3.6%;外出就业的人数为13 45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6.4%。“十一五”期以来,全镇外出就业的人数达9 418人,是“十五”期末的2.3倍;且外出就业的人数当中初中以上文化占多数,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占极少数(表1)。

表1 柳江县百朋镇劳动力情况统计

双季莲藕主产区“五里怀”“十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9 621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8 8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5%;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17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5%。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 832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 1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69.1%;外出就业的人数为2 728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9%。“十一五”期以来,“五里怀”外出就业的人数达1 911人,是“十五”期末的2.4倍(表2)。2012年末,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从性别看,男劳动力3 188人,占52.2%,女劳动力2 916人,占47.8%;从年龄构成看,20~30岁的有601人,占 9.9%,30~40岁的 723人, 占 11.8%,40~50岁的1 104人,占18.1%,50岁以上的3 676人,占60.2%;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5 921人,占97%,高中和中专151人,占2.5%,大专以上文化32人,占0.5%(表3)。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劳动力转移幅度较大,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后,农村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年轻力壮的男性占少数,从文化程度来看,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为初中及以下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占极少数。

2 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对双季莲藕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

莲藕生产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劳动密集主要集中在种植和采收阶段。“十五”期末,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1 600元/667 m2,2012年,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2 870元/667 m2,上升了1 270元/667 m2,生产成本提高达79.4%,而增加部分主要在请工支出,高达 1 000元/667 m2。

表2 双季莲藕主产区“五里怀”劳动力情况统计

表3 “五里怀”在家务农劳动力结构情况统计 人

表4 双季莲藕生产效益统计

“十五”期末,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7 912元/667 m2,2012年,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9 974元/667 m2,扣除产量增加和产品销售价格提高的增长值3 332元/667 m2,实际纯收入比“十五”期末下降1 270元/667 m2,生产效益降幅达16.1%(表4)。

2.2 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大量高技术人才及具备一定技能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莲藕生产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双季莲藕品种更新提纯换代步伐缓慢,直接影响了莲藕种植产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由于缺乏劳动力,双季莲藕生产上,每季均为随意性种植,尤其是秋藕生产随意性比较大,表现在秋藕不采收或极少采收、随地留种,春藕随地发芽、自由生长、不经翻种,生产效益低且影响春藕的早生快长。新品种、新技术、高产高效的生态套种套养模式栽培难以推广,绿色莲藕生产发展滞后。

2.3 制约了品牌效应发展,不利于做强、做大、做优

“十一五”期以来,柳江县先后成立了几家莲藕合作社,虽然“百朋玉藕”名称在外,但由于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合作社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合作社基础差、运行机制不健全,只是一个空壳,形同虚设,多数是买卖关系,没有发挥合作社应有的功能,“百朋玉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的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

“十五”期末,柳江县双季莲藕生产面积3 933.3 hm2,2012 年 4 133.3 hm2,生产规模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柳江县双季莲藕产业以季节性成品鲜藕销售为主,无藕带(鞭)等其他鲜食产品及莲藕、莲籽、荷叶加工品等综合利用开发的产品,产业链短[2]。

由于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4 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百朋镇怀洪村下伦屯先后获得首届“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首届“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2]。但由于缺乏有知识、有经验、服务意识强的管理人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档次不高,活动单一,缺乏特色。如,除供游人观光、采摘荷花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特色产品消费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致使游客在示范园区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劳动力转移与双季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转移劳动力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该做到有序合理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了完成农民增收的指标任务而把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否则会造成农村“空巢”和田地闲置等[1]。

3.2 推广轻型化栽培技术

莲藕轻型化栽培是提高种植莲藕比较效益的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省去了常规藕种植过程中的藕种搬运、种植、施肥、管水、挖藕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化了操作程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约了种藕成本。

①选用微型藕作种 微型藕的栽培管理和产量与常规藕种相同,但微型藕体积小,质量轻、单枝质量0.3 kg左右,每667 m2用种150枝左右,是常规藕种用量的1/6;且便于运输和携带,不带病菌,繁殖速度快。因此,种植微型藕节本、省工、高效,同时可加快良种繁育、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②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莲藕的需肥规律和特点测土配方施肥,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施入。

柳江县百朋镇的双季莲藕生产大部分以抽地下水来灌溉,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费工费时,非常麻烦,作物又不能均匀地“吃喝”,肥水利用率低,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村屯为单位或连片的藕田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莲藕的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莲藕“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提高肥水利用率,省肥节水、省工省力,提高规模整体效率。

③实行病虫害无害化治理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采用灯光、色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应用Bt类、阿维菌素、苦参碱类等生物农药和性诱技术等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出动机防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用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省工、节本、简便、安全、生态。

④机械化采收 传统的采藕方式主要靠人工,一个劳动力1 d只能挖藕100 kg左右,挖后还要经过人工洗泥,劳动强度大,且对莲藕有一定的损伤,不仅费工、费时、费力、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而且人工挖藕已经不适应规模化种植莲藕的发展要求。机械化采藕,采收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且挖出的莲藕干净、完整,不必手工洗泥,减少了挖藕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而且采用机械化采藕后,藕田土质松软平整,有利于下季莲藕的种植和生长。

3.3 培育莲藕种植大户,大力扶持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提高农业获得合理利润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双季莲藕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3.4 抓品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莲藕加工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研发莲藕深加工,统一打造“百朋玉藕”品牌。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实行双季莲藕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订单农业。通过系统的产业技能培训,让莲藕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就地转换成产业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加快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建立集观赏、饮食(荷花+莲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家乐(饮食、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扩大观赏莲、睡莲、子莲的种植面积,举办季节性的莲文化活动(如莲藕擂台赛、荷花节、莲藕节等,以及相关的摄影、绘画、诗歌、散文、选美等比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莲藕系列食品、系列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1]罗坤,徐明,朱树贞,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蚕业的影响[J].农村科技管理,2011(3):77-79.

[2]刘小萍,张征,黄阳成.创新理念 推进双季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长江蔬菜,2011(9):55-57.

猜你喜欢
莲藕劳动力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夏季这样管莲藕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莲藕药膳 秋季最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