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菜农增收问题

2013-11-13 08:57王怡晨鲍郡望王赞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菜价菜农蔬菜

□文/王怡晨 鲍郡望 舒 心 王赞珺

(南京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一、引言

蔬菜在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地位显著,中国人均消费蔬菜在1999年就已经超过了每人每年270公斤的水平,居世界第一(2002)。但是,由于低温霜冻抑或是枯燥干旱的自然灾害,加之后危机时代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全国蔬菜价格整体产生了较为剧烈的波动。个别品种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价格非正常上涨,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然而,在消费者中普遍反映蔬菜价格过高。(图1)有59%,共107位市民选择了工资上涨无法应对菜价上涨,大部分市民反映随着菜价上涨,他们在蔬菜上的消费比重有所增加,部分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购买更加便宜的地摊菜、选择平价菜场购买蔬菜等。在采访中,市民表示:政府在菜价上涨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较少,相对明显的措施主要是平价菜场和指导价格。

图1 工资上涨是否能够应对菜价上涨

菜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并未因此获利,有42%的菜农选择了对当前菜价不满意的选项,另有32%的菜农选择了较满意的选项。(图2)结合以上市民方面的数据,可见蔬菜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实际传导作用在菜农的身上,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产生了分歧。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两个终端都没有受益的情况下,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寻找,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菜价上涨背景下增加菜农的收入,对于提高菜农生活水平、稳定蔬菜市场价格、建立健全蔬菜交易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 菜农对当前蔬菜市场价格的满意程度结果统计

国内外学者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研究供求的市场分析和价格分析。马克思指出农产品是按照由劣等土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在市场上出售的。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会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使其价格上涨。石再(1964)指出马歇尔以生产费用论作为分析供给的基础,得到了供给的一般规律,即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

国内学者对我国蔬菜的供给及价格变化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划分。黄宗智将农民经济看成是生产关系、小生产和小企业家的组合,认为这是一种应付人口压力下维持生计的策略,而非为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式的策略,不会带来资本积累。邱国军(2001)总结归纳了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特征。他认为我国农户的经营活动组织具有自我独立性,然而思想意识却相对传统。农户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具有其经济行为目标,存在趋利性。

二是对蔬菜价格的变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孙倩(2011)指出蔬菜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并逐年上涨,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季节指数对2011年蔬菜价格进行了预测。虞华(2011)指出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上涨,种植面积的减少等。汪洪琼和何震(2010)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运输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了蔬菜上市成本的上涨,推高了蔬菜价格。王晶晶和陈永福(2010)认为居民对蔬菜需求的增长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关注了蔬菜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上对蔬菜价格作定性分析,并未具体着眼于菜农的角度。因此,分析菜农对蔬菜价格变动反馈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大多文献最后所提到的解决措施及建议范围过于宽泛,多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少有细化到菜农自身层面的解决方案。

本文以菜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在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情况,从菜农角度切入,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增收方案,为菜农实际增收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影响菜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农民增收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199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84元,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26.6元。截止到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为6,977.29元,相较上年涨幅增加了3%,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是农村居民的3.13倍,城乡差距由此可见。研究菜农在菜价上涨背景下的增收问题,对于整个农民增收问题有着指导借鉴意义,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我国农民的增收问题从大体上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1、历史因素。20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促进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而产生了工农差别、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

2、体制因素。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并不完善,农民自有的土地逐渐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大,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匮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市场因素。我国的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着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蔬菜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有些地区,政府实行收购指导价。这就使得蔬菜价格在供求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定价的影响,不利于市场供求形成价格,容易误导菜农种植。

4、个人因素。经过调查分析,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大多为中老年,少有青壮年。因此,菜农的个人素质并不会很高。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大多数菜农的种植目的仅为自产自销,补贴家用,并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当前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前三个因素已经在理论、甚至是实践上得到了缓解。然而,针对个人因素的解决方案并不多。根据在南京周边乡镇(以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普遍较小,少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多在两亩以下,有些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甚至不到一亩,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同时,近3/4的受访菜农表示不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图3)

图3 蔬菜种植规模结果统计

蔬菜种植面积较小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有很多菜农提到粮食作物的种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相比蔬菜而言,粮食作物需求稳定、更易于规模化种植、销售渠道更为宽广便捷。此外,我们发现当地的菜农普遍年龄较大时,问及原因,多数人表示比起在家务农、种植蔬菜,外出务工更加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能够赚取更多的收入,同时比种植蔬菜获得收入更为稳定、有效。这一方面的内容与以上所提及的人为因素紧密相关。菜农的年龄偏高也是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偏少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而论,虽然国家采取了种种保护耕地、禁止占用的措施,但是这些制度并未形成全面、有力的体系,导致目前农村的种植用地的不断流失,可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整体减少了。

由蔬菜种植面积偏小而带来的后果就是菜农的蔬菜种植年均收入水平在几千元至一两万元。结合以上关于蔬菜种植面积偏小的分析,这二者构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造成影响:菜农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从而使种植蔬菜的收入较低,最后这又加剧了农村的劳动力流出。

大部分菜农的蔬菜销售渠道都趋于单一。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绝大多数菜农都选择了在本地就近的菜市场,销售给本地人,只有16%的菜农选择将蔬菜批发给菜市场。同时,也有菜农反映他们销售蔬菜是在自种自吃的基础上进行的,即种植蔬菜并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在有剩余的情况下销售以获得一些收入。菜农普遍没有发展商品化蔬菜种植的意识,没有将蔬菜种植作为重要收入渠道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浦口区永宁社区普遍出现,与劳动力构成不无关系,菜农年龄偏大使得他们在规模化种植、商品化市场化销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定的引导。(图4)

图4 蔬菜销售渠道结果统计

另外,菜农普遍反映政府对于蔬菜种植的补贴不足。很多菜农都表示他们接受的补贴更多的来自于最低收入保障,尤其是一定年龄才能够享有的低保金,例如人均收入低于540元而获取的低保收入以及由于重病、残疾等获得的其他医疗等方面的补助。87%的菜农都反映政府对他们的蔬菜种植没有补贴。国家对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是国家在蔬菜种植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就目前现状而言还是不够的。

三、应对方案与建议

结合目前的菜农总体情况、菜农增收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存在、调研的结果与分析等,我们就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与应对问题的方案: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投入,并具体化投入方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当更注重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更多地关注蔬菜产业,加大扶持的力度。此外,由于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的诸多差别,可以考虑将农业产业投入更加细化,将蔬菜产业单独、区别性地提出,针对蔬菜产业的一些特殊性质,将财政款项更合理、科学地运用。

2、在蔬菜种植上给予优惠与补贴。国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诸如农业方面各项税费的减免,购买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的补贴等。这一举措可以达到激励菜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蔬菜种植成本负担的功效。蔬菜种植的优惠、补贴可以采取农机补贴、相关农药补贴等方式展开。

3、注重、展开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过程中推进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例如:(1)在蔬菜种植上就要考虑更加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的推广,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不断受到工业、房地产等的挤压而缩减,在注重保护耕地、保证基本农业用地的同时,也应当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对现在的蔬菜种植土地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应引导菜农走上现代化的蔬菜种植道路;(2)在蔬菜运输与配送上加大投入,降低跨区销售的成本,将“最后一公里”的消耗尽可能地降低。流通环节是菜价高涨的重要因素,无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菜价平稳与菜农增收就无从谈起。政府可以对蔬菜运输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尽量节约资源,将蔬菜产地与较近的菜市场联系起来。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普遍利用的“农超对接”方式降低菜农种植蔬菜的风险和成本;(3)在蔬菜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蔬菜储存基地,可以利用例如冷藏技术等对蔬菜进行储藏,尤其是在冬季以及交通运输繁忙、不便的时候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受气候异常与游资炒作造成的菜价的不合理变动,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为市场较稳定地供应蔬菜。

4、建立健全权威、全面的蔬菜价格信息体系。当前大部分菜农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都是滞后、不全面的,他们通常只能通过蔬菜的实际销售情况和较为狭窄、不准确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

对此,可以考虑以网络、广播等为载体,由各地地方政府全权负责发布本地区的蔬菜价格实时变动信息。在全国形成一个较大、较全的蔬菜价格信息系统,打破目前很多地区生产与消费几乎脱节并由此给菜农带来损失,以及一些商家与投机者对蔬菜价格进行炒作,散布虚假信息以谋取利益的局面。这一举措将帮助菜农有目的性地进行蔬菜种植,能够相对避免供给与需求脱节,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1]李里特.农业结构调整与果蔬业健康发展.安徽省菜篮子工程信息网专家论坛,2002.

[2]孙倩,穆月英.蔬菜价格变动、影响因素及价格预测——以北京市批发市场为例[J].中国蔬菜,2011.9.

[3]虞华,陈光亚,程鑫等.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原因探析及调控对策——基于盐城市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的思考 [J].蔬菜,2011.2.

[4]汪洪琼,何震.南充市蔬菜价格高的原因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0.6.

[5]王晶晶,陈永福.2010年我国蔬菜市场分析与预测[J].农业展望,2010.6.4.

[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8]石再.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64.

[9]周振亚,李建平,张晴,罗其友,阴晴.中国蔬菜价格解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12.1.

猜你喜欢
菜价菜农蔬菜
多种菜价回落
涨,涨,涨!菜价上涨后,鸡蛋咋也不“淡定”了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如何看待近期菜价上涨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奇怪的蔬菜
蔬菜
人大代表问菜价
蔬菜也“疯狂”
露水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