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一种渐趋成熟的党内教育模式*

2013-11-16 12:24王兆良
江淮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党员科学活动

赵 智 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32)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活动,在新时期党的历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的同时,也有必要对“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党内教育的形式加以总结和研究,以利于把握规律性,提高实效性。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内涵;活动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用语形象、文风清新,拉近了与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的距离;活动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切中时弊、抓住要害;活动不分阶段、不搞转段,力戒形式主义,不搞文山会海、不滥发资料简报、不搞层层检查评比,这些新举措体现了新的考量和新的探索。

考察“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它们在内容上,既有着共同的旨归又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在形式上,既保持总体的稳定又不断探索求进,标志着我们党的党内教育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形成了一种渐趋成熟的模式,具体体现在“四个统一”和“四个拓展”上。

一、“周期性”与“限定性”的统一

考察新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波浪式推进”,即“一波平,一波起,浪推浪,稳步进”。这个特征从“三讲”教育活动开始逐步显现,到后来,在活动的运行时间和间隔时间上,愈发显得自觉而科学。从运行周期看,历次教育活动的进程如下:“三讲”教育活动 (1998年11月—2000年12月,历时两年)、全国农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2000年12月—2002年5月,历时一年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2003年6月—2003年底,历时半年,与上次活动间隔一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月—2006年6月,历时一年半,与上次活动间隔两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8年9月—2010年4月,历时一年半,与上次活动间隔两年)、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4月—2012年10月,历时二年半,属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延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7月—2014年7月,历时一年,与上次教育实践活动间隔三年)。

通过这些考察,可以看出,教育实践活动较为典型的型态是:每隔两年开展一次,每次时间限定为一年或一年半。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是更加符合人的教育接受规律,避免活动疲倦化;二是把教育实践活动效用维持在一个高位状态,避免活动随着时间拉长而出现效用递减;三是有利于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中心、促进发展,避免活动“喧宾夺主”,冲击中心工作;四是增强了活动进程的可控性,有利于及时总结、及时改进、再接再厉。因此说,这种“波浪式”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择。

二、“目标一致性”与“内容侧重性”的统一

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党内教育方式,要服务于党的工作总目标和党的建设总任务,因此要在总体取向上保持一致。同时,活动的“周期性”开展和每次活动的“限定性”特征,决定了每次活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方位出击,解决不同领域问题,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言:“这次活动为时一年,具体到一个单位也就3个月,不能要求一下子就把党内存在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解决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仍然要靠经常性工作来解决。这里面有一个伤其十指和断其一指的关系问题。基于这个考虑,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同样的道理,“三讲”教育活动主要指向党性党风教育,“保先”教育活动紧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来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则紧紧围绕执政兴国这一中心任务和科学发展这一要义开展。

此外,历次教育实践活动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理论创新”与“活动开展”的内在关联性。“三讲”教育活动根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而开展,“保先”教育活动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 “先进性”理论的提出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根据“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则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的“纯洁性”要求而开展。这说明,教育实践活动还担负着“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它要及时把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到全体党员,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中心工作就推进一步。

三、“由内到外”与“自上而下”的统一

在长期的党内教育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和为民宗旨,形成了“开门搞活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党员参与和群众评议机制,把教育实践活动置于全体党员、党外人士和普通群众的监督之下。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因以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在活动的“开放性”上力度更大。活动明确要求,要让群众参与,以座谈会、个别访谈、上门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要让群众监督,整改任务书和时间表向群众公示,整改方案和结果要向群众公布;要让群众评价,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使活动成为千千万万个民心工程。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诚意、决心和信心。

同时,历次教育实践活动都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从中央到基层分批开展,坚持领导带头,上级带下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例,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活动,政治局常委建立活动联系点,示范带动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注重抓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要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此外,历次教育实践活动均注重自上而下分批进行,确保了整个活动全面覆盖、层次分明、有序开展,增强了活动的可控性。

四、“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统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顶层设计”被视为一种与传统的“摸着石头过河”相区别的新方法论。在党内教育问题上,我们党把“设计论”的理性精神与“过河论”的感性精神结合起来,既重视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也提倡大胆尝试的基层创新。“保先”教育活动在正式启动之前就经历很长的酝酿期,其间有全国30万名党员思想状况调查,有12个省市、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5.2万个基层党组织和103.5万名党员参加试点,而学习实践活动在正式启动前也经过了6个多月的试点,这些前期工作大大增强了活动的科学性。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前期进行的“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和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都为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历次教育实践活动还强调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原则里,第一条就是 “解放思想”,鼓励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以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提出要防止“一刀切”,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鼓励自选动作突出特色,把中央要求与部门职能、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灵活掌握实践进度,探索务实管用的具体载体。这样就大大调动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活动带来了“负熵流”,促进了系统的有序和活力。

五、从“教育活动”向“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

从名称上看,党内教育先后以“整党整风运动”、“学习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名开展,而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固定为“教育实践活动”。以往的活动重点一般都在“学习教育”上,主要目标是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而“教育实践活动”除了强调“学习教育”之外,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例,活动要求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和学习推动实践,组织引导党员和干部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使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成为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实际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实践的强调更为突出,反对“四风”,尤其是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深化实践精神、大兴务实之风,有着直接的针对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使活动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为中心工作服务,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实践”的力度和即时性,有利于把“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六、从“严格掌控”向“科学治理”的拓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着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政党,这一特征在党内教育中也有着充分体现,历次党内教育从酝酿到发动、从运行到结束,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严肃和严格。新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也在着力提升“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分类指导。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分类指导作为基本原则,要求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的不同情况,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适合各自特点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注重督查指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曾先后派出23个指导检查组、14个巡回检查组,省市县三级共组建13万多个指导检查组、巡回检查组和指导小组,选派91万多名党员干部担任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员,加强督促和指导。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启动之初,就对第一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派出45个督导组,全程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既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把“自选动作”做扎实,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三是方法步骤的调整。“保先”教育活动分为“三批、三阶段”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小环节,形成“三批、三段、每段三环节”的做法。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此方面进行改革,以“两批、不分段、三环节”的步骤开展,从总体上缩短了活动的耗时,同时有利于各环节衔接紧凑、相互贯通,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七、从“典型引路”向“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拓展

典型示范法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善于运用的工作方法。从“保先”教育活动提出“正面教育为主”以来,这已经成为历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导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活动一贯注重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保先”教育中的丁晓兵、李家庚、许振超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沈浩、王瑛、吴大观等,“创先争优”活动中的郭明义、杨善洲、文建明、李林森等重大先进典型,在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各地广泛开展的评选身边先进典型活动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还进一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党员教育更加注重自我教育、党员管理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党员服务更加以人为本,做到政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既教育引导党员积极履行义务,又切实维护党员的基本权利;既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又让党员感受到组织温暖,从而不断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

八、从“配套措施”向“长效机制”的拓展

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流程上看,前有谋划和试点,始有发动和动员,中有执行和调控,尾有评议和总结,后面还有整改落实和“回头看”活动;从内容上看,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可以说既有党员的思想教育评估,也有党员的实际表现考察,还有组织自我建设情况、为民服务情况、群众监督评价情况的分析检查等;从结果处理上看,不光表彰宣传,还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各种不良现象还有各类的处分和组织清理。总之,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配套措施。

在做好各项配套、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上,我们党投入更多精力来构建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例如,在制度建设方面,十六大后制定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4个长效机制文件,十七大后制定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十八大后制定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文件,做到具体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在机制建设方面,形成了从基层党支部、地方和部门、全国三个层面推动建立健全党组织晋位升级机制和党员承诺机制、典型示范引导机制、领导问责机制、党员干部联系点机制、巡视督查机制、群众监督评判机制,以及结合重大节日和特殊节点开展好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的机制。在硬件设施方面,构建了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三大平台,党员教育信息化迈上了新台阶,各地各部门探索了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网络课堂、学习博客、学习微博、学习QQ群等多种网络教育模式。在组织领导方面,每次活动都明确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抓长效机制建设,组织专门力量总结成功经验,把实践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长效机制建设成果,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

猜你喜欢
党员科学活动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