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

2013-11-16 12:24
江淮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欠发达城镇城镇化

王 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加速发展之势,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基础相差较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对于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形成很大障碍。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也相对落后,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比重较大,并且农民工绝大多数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返乡,由此从另一侧面说明,城镇化是人心所向的伟大工程。近年来地方政府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城镇化的相关政策,但由于工业化进程缓慢,加上基础建设薄弱,城镇化建设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集中地表现在资金的缺乏,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和民间资本。由于当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税收收入有限,财政紧张,而民间资金相对活跃,如何将民间资金转换成资本,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中介作用,大力推进当地农村金融转型成为推进当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是以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全面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妥善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才能将我国城镇化进程推向更高的层面,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全面的现代化。

(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必须根据地域特点走特色之路

城镇化实际上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欠发达地区,其城镇化之路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城市化的模式,甚至于不能够参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也就是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过程中,重点要解决中小城镇的产业支撑问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区位特点等因素。小城镇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且这种巨资单靠政府和农民无法满足。

就目前来看,欠发达地区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十分可行。因此,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广辟投融资渠道,在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基础上,瞄准当地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以找到支撑城镇化的依托。另外,基层政府在管理上要不断创新、完善小城镇功能。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社会组织网络,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运行体系。如此,才能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想对农业人口转移,首先要解决转移后人口就业问题,就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而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这对小城镇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人为打造一个中心城市,为此,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基础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做大做强县城是现实需要。在“大城市病”呈高发之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县城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县城是大中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点,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说,农民可以就近转移,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建设规模适中,也更易操作。相对于建大中城市来说,县城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更优,城镇化效果也更明显,更加符合中国广大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需要。二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个性城镇。城镇规划直接关系到城镇品位的高低、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三是将美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城镇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周边农村为城镇提供原料和其他资源,不搞孤岛式的城镇,也不能搞成无城镇依托的农村。

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基础较为薄弱、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面临问题的压力相对较大。

(一)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口多,并且分散,中心乡镇人口规模小,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县城市地区转移,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劳动力和财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县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据统计,欠发达地区外出打工经商人员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

(二)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欠发达地区村镇区域数量多、规模小,经济总量少,没有拉动效应。镇、村因没有相对的集中,市政设施投入不配套,历史欠账多,投入比较效益不凸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产业的能力低。受行政区划的制约,围绕产业化的相关要素(如土地、林权等)流动缓慢,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拉动力不强。

(三)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各乡镇道路、排水、供水等公用设施不配套,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大,城镇的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较弱。学校、医疗、市场、宾馆等项目建设严重滞后,县城规模小,难以发挥中心带动效应,城镇景观塑造,城镇亮化、绿化建设,县城品位,宜居宜业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城镇的科学化管理有待提高,城镇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城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力度、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城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不够。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居民生活行为,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

(四)工业化水平滞后。欠发达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靠农业和商贸流通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到40%,虽然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呈逐年加速趋势,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规模偏小,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税源企业不多,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欠发达地区最大的资源是农业,但由于交通道路与主干路的联系配套基础差,加上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成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要制约瓶颈。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原料基地分散,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集聚度不够,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有限;欠发达地区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加工企业主要以原料或初级加工的半成品出售,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三、加大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

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现代化的实质就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发展小城镇是综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小城镇最为重要的是资金,将民间资金转换成资本,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中介作用,因此,大力推进当地农村金融转型是成为推进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大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前提

目前,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落后于城镇化建设步伐。金融主体仍然是除几家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外只有农信社等少量地方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落户几乎是空白。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当联手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争取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对开发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此外,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特别对于山区乡镇要加大林权质押贷款、农户小额贷款投放,推广茶园、毛竹园等经济林权质押贷款业务。对于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在财税政策上给予税费减免,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给予适当补贴,并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之路的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引导金融机构吸收当地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大型银行由于受制度、流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信贷投放一直严重滞后于存款的增长,而中小银行由于受资金实力的影响,资金来源也严重制约其借贷投放。当地企业大多属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传统观念都认为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风险承受能力差,从而导致企业“难贷款”,而金融机构由于业务流程和信贷管理制度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银行本身也存在“难贷款”的问题。

近年来,央行提出了“倡导金融机构吸收当地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动,同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在存贷比考核中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政策,这对引导当地银行加大地方借贷投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本轮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借贷资金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这就更加需要地方政府、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实行“放水养鱼”,多方筹措信贷资金,积极投放于当地经济,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措并举,有效支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服务、金融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金融配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希望。众所周知,城镇化核心思想是产业化支撑,如果没有产业化,人为造城必将成为“空城”、“鬼城”,将会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其转型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就难在担保、抵押上,解决担保抵押的瓶颈,建立和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是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需共同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大银行大企业”的经营模式。要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服务小微、支持“三农”,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传统信贷市场的三大业务公司信贷、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将发生显著变化。从公司信贷来说,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大公司的“金融脱媒”现象将日益显著,银行将逐渐减少或失去这块信贷市场;消费信贷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制约,一时很难有大的起色;只有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资金需求。可以这样说,对于商业银行,谁拥有中小企业谁就拥有未来,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并在经营管理上贴近中小企业服务需要,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路。

二是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实行服务转型和金融创新。对于县域或乡镇有可靠现金流,经济效益好的关系民生的项目要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县域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业要给予积极扶持,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原料基地建设、加工园区及产业带建设,以国企对接和招商引资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强势推进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建成市场主导、加工带动、基地支撑的,以种、养、深加工为一体,城乡互动的,特色农业与特色乡镇融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所有这些都需要农村金融的服务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转变经营观念、创新金融产品,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会员+风险基金”等业务模式,以信贷主体的未来现金流和产品的市场契合度为标准,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涉农企业金融需求,加速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在贷款期限、信贷结构、担保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增强金融产品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融资需求。

三是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延伸触角实行渠道转型。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一直是我国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目前不少银行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量,不愿意将服务机构向下延伸,导致农村地区金融空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传统信贷市场的大城市,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业已趋于饱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现象将日益显著,银行的市场竞争成本将逐年上涨,只有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金融需求旺盛。对于商业银行,谁拥有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谁就拥有未来。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重视农村市场渠道的拓展,并在经营管理上贴近农村金融服务需要,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路。大型银行应向下拓展,将物理网点延伸至乡镇,电子渠道覆盖乡村,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理应立足乡镇,大力发展“草根”金融,针对农村贷款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企业财务管理不够完善,几乎无法提供正规的财务报表等问题,金融机构要立足实际,适度降低准入门槛,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合身”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村金融网点的全覆盖,引入竞争机制,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紧密结合,让乡镇乃至乡村居民真正享有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捷,从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猜你喜欢
欠发达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