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己关系和谐的人工自然生态审视*

2013-11-16 12:24朱荣贤王续刚
江淮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客体人工主体

朱荣贤 王续刚

(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0096;2.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一、前 言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强调作为社会的人要调处的关系主要有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对三大关系取向的选择“锁定”了一定地域、民族的文化路向,在更深的层面影响特定地域、民族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内容与进程。

在近一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追求中,我们在秉承自己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同时,接纳了西方文化的那种“向前”的精髓,在改造自然、建设物质文明、发展一流科技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以德治国”、“科技立国”理念在治国实践中得到贯彻。相比而言,第三种文化中合理的东西及其所引发的话题即人己和谐的问题我们却关注不够,联系既往关于人己关系和谐问题的研究,问题的根源应在于人己关系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不足,这种不足在研究层面表现为以笼统的身心和谐研究代替人己关系和谐研究,因而难免肤浅。由于学科研究范围的限制,许多研究的视角(如文化学、价值论的视角)较为褊狭,研究往往“形上”有余而“形下”不足,致使理论成果和对策建议往往缺乏实践可行性。在现实层面,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推进,人们追求各种利益的竞争渐趋激烈,社会矛盾多发,这些因素使得许多人迷失了 “心的方向”,出现自我认同难、忧郁苦闷、人格分裂等人己关系失调的状况,因之而生的极端案例不断出现。因此,基于业已形成的共识——三大关系的和谐共同构筑并维系着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特定的视角探讨人己关系和谐及其实现问题有重要意义。

和谐人己关系的建构是个系统工程,任何具有实践可行性的相关理论探讨都是有意义的。科技哲学相对于其他哲学学科而言处于更 “低”层次,其视角下的问题研究往往涉及具体的物质层面,因而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具有可操作性。在事实层面,随着人工自然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人造物知识含量、“情感度”的不断提升,人工自然物对人的影响正不断由单维走向多维、由简单走向复杂,它对人的影响已现实地“涉及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鉴于此,在对人己关系进行扼要本体解读的基础上,从科技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工自然的视角探讨和谐人己关系构建问题将有一定的价值。

二、人工自然生态对人己关系和谐的影响

(一)关于人己关系

人己关系即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亦即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的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形成于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体现于人与自然特有的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自为的“类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具有像其他动物与自然之间一样的自然性质的对象性关系,还有特有的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且后者更为本质。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是一种社会实践关系,一种主、客关系,并且,这里的“客”内在地包含人自身。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的建立主要源于:其一,人具有劳动与生产实践的本质,能把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他物作为劳动的要素,作为感性活动的对象和产物;其二,人具有自我意识、自觉意识和思维活动,能把自身及自身之外的他物作为意识的对象或“理论”的对象,形成自身主、客体的分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发生类似“哥白尼式的革命”,其活动 “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主体的身体仅被看作处于一个空间中的众多客体中的一个,而成为“自我”意识的对象,即发生了自我的主、客分化。可见,正是人与自然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形成了人特有的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意识,使人自身出现主、客分化。主体的自我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与多种欲求的自我,各种欲求的满足一部分依赖与自然及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一部分则依赖客体自我的积极活动,前两者分别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后者则形成人己关系。

人己关系的内容,从主、客关系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认知关系,它表现为人对其自身存在、生命活动过程的认知,属于“求真”活动范畴;第二,改造关系,指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形成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即自我改造;第三,价值关系,表现为“客体自我”自身的活动与“主体自我”的需要之间形成的效用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即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之间形成的因客体自我的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而感性直观地显现自我战胜困难的创造性、智慧、才能,从而引起主体自我产生超功利的精神愉快感受的那种体现美与欣赏美的关系,这种审美的境界,是自我自由的感性现实得到确证与肯定的境界。依人己关系的如上内容,不应把人己关系简单理解为身、心关系,人己关系的和谐也不应笼统理解为身心和谐。

鉴于认识关系层面中主体自我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活动,作为被认识对象的客体自我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主、客自我间的认识关系能否作为探讨人己关系和谐的维度,在学界有争议。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从上述其他三种关系的维度,人们可以对人己关系的和谐及其实现问题进行探究。

(二)人工自然及其生态性存在

人工自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人工技术物和人工自然界的总和。按照“属人”程度,人工自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的人工自然物(如开采出的煤炭等),第二类是半人工的物质系统(如森林公园等),第三类是全新的人工自然物(如电脑等)。人工自然,作为人的劳动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确证,“不仅是‘自然史’的延伸,而且也进入到了人类历史、文化体系和生产实践体系之中”,人类通过主体意识与文化观念与其建立了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人工自然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

类似自然界的生态,人工自然也有生态性存在的一面。人工自然生态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由人工自然物之间以及人工自然与其存在环境之间经过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形成的占据一定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工自然生态系统的内部,主要由产业生态和产品生态两部分组成。前者可以分解为形形色色单线的产业链,每条产业链又存在着上下游产品间的联系。后者即产品生态,其规模与复杂性丝毫不亚于产业生态,如,由于存在着不同消费层次,产品生态中存在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及其联系;由于不同的“需求与消费的社会方式”,产品生态中存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及其联系;整个产品系统中还存在以方便满足人的需求为宗旨的产品的联系(如产品的兼容、标准化)。在人工自然外部,又有诸多影响人工自然存在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技术风土、科学水平等。“人工自然生态”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人们从系统的、生态的角度看待人的技术创造活动,尽人之所能去服务人的发展。

(三)人工自然生态对人己关系和谐的现实影响

人己关系和谐问题实质是主、客自我的和谐问题,人己关系和谐即作为人的精神存在的心灵与作为物质存在的身体和谐一致、良性互动的自我生存状态。它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自我能否和如何满足主体自我的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具有“自为”的特征,但也仅仅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如是理解,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的基本生活内容,客体自我在满足主体自我需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影响客体自我对主体自我物质需求的满足度。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制度腐败的社会里,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个体虽不断辛勤劳作,但主体自我的基本物质需求仍难以满足,作为结果,个体往往呈现自信丧失、人格分裂之状态,人己关系难言和谐;同样,一些社会群体及主流文化、亚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又会对主体自我的价值、审美活动等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影响主体的需求内容和对精神需求满足程度的感受。因此,人己关系和谐问题不仅表现为客体自我能否和如何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如何为主客自我物质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表现为社会如何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营造向上的观念环境(如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从而为主客自我精神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当下,在人们尚处于马克思说的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发展阶段时,物质繁盛、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性因素主导着人己关系的和谐。

作为人的智慧与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工自然及其生态状况对人己关系和谐的影响直接而现实,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具象的人工自然物是人己关系和谐状况的重要体现者

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万物,人工自然系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体现着人的意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因此,人工自然物为人们打开了“窥视”人的存在(尤其是精神存在)状况的一扇窗口,因而,人对人己关系和谐的关注度以及人己关系和谐的实现度可由人工自然物得到表征。在人工自然生态中,人工自然物的简单、低层次、匮乏往往标志着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简陋。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就主客自我物质层面的价值关系而言,尽管社会个体辛勤劳作,客体自我仍难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需求,人己关系难言和谐。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基本满足,并且,人们似乎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冲破“贫苦之网”的束缚。尽管圣人教化提倡安贫乐道,但这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需要和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不仅对身体的健全发育不利,也很难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人己关系的分裂常使人慨叹自我的渺小、无能。现今社会,一些闭塞、落后地区同样如此。因此,人们应关注“落后”背后那些诸多分裂的自我与人格。再有,一些被不当创造的人工自然物,能真实地折射出创造者扭曲的心志与病态化的人格状况。

2.构成人类学意义上人类生活之“自然”环境的人工自然生态是人己关系和谐状况的重要影响者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灭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投射人的主体意志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则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有机的身体”或“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马克思)。因此,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于人的影响是现实的,不应被忽视。在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中,人工自然物的生产、消费消耗着自然资源,影响着自然环境系统,进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物的分配状况、产业生态的和谐状况、产品生态的和谐状况(如产品的标准与兼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比例等)又现实地影响人们的利益关系,进而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工自然生态也可对人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人工自然与人的关系正变成人类要调处的一种新的基本关系——第四大关系。

人工自然生态对人己关系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人工自然物(多表征为技术产品)对人己关系所产生的现实影响。

在物质层面,作为人的自为存在之重要标志的人工自然物生产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射着人己关系的和谐状况,更影响着人己关系的和谐。一个生产力发达、科技水平高、物质丰足的社会,往往为社会个体物质层面的价值和谐准备了先决条件——为客体自我通过自身努力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需求提供了可能;这种条件的形成,又为普遍的社会个体准备着自信、自我认同等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反之,一个科技与经济水平落后、物质贫乏的社会,必将“造就”诸多自信缺失、心志麻木、具有病态人格的个体。

在精神层面,人工自然物对人己关系的影响更为深刻。如今,在技术理性的推动下,人工自然物的开发业已构成科技生活的主题。人工自然物的不断发展显然带给了人们丰厚的物质福祉,但同时应该看到,本质为工具理性的技术理性及其产物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宰制。如作为模拟人的思维的人工智能,其巨量的数据存储与精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正使得人类不由自主地将自身的生存与生活绑定在此类人工产品的存在与发展上,许多人(如军队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出现“怀疑自我”倾向,盲目崇拜机器思维,甚至普遍地用机器思维替代人的大脑思维,其结果是,“人们在日益依赖技术产品所提供的智能化生活中逐渐丧失其自身的主体独立性”,个体在事实上把“主体自我”“交出”,成为只剩下进行机械活动的“客体自我”的躯壳。如今,大量炫耀商品、奢侈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这些“特殊”的人工自然物同样改变着许多普通人的消费观、物欲观乃至价值观,它们使主体自我的物欲变得膨胀、无止境,以至于客体自我再也无法满足主体自我的欲求,这种矛盾同样将导致个体自我的卑微感、身心分裂甚至人生的悲剧。

“审美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席勒),审美活动能培养人协调和谐的情感,塑造协调的人格。人己关系中的审美关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主客联系,这种关系能使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即看到自我自由的劳动创造,看到自我的理想、智慧、才能的实现。但是,美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那种怡人的审美境界的获得与审美主体正确审美观的内化密不可分。当前,在一些产品(如裸女造型的座椅、熊猫造型的垃圾箱、无道德底线的影视作品)创造中体现的那种以“敧”为美的审美观,使大众的审美观失范,审丑文化流行。无论对个体抑或人类整体,审美标准的错乱将有碍主体自我感受人的那种在创造美好生活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智慧、力量以及自我的自由的感性现实得到确证与肯定的境界,甚至导致精神家园瘴疠弥漫,心灵无所皈依。因此,人工自然物之于精神层面人己关系的影响,人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人工自然不仅作为技术产品对人己关系产生现实的影响,同时,作为一种生态性存在,人工自然生态内部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同样对人己关系产生重要而现实的影响,特别是在前述的“影响人己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具有 ‘社会化’特征”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将十分明显。以产业生态与产品生态状况对人己关系的影响为例,无论是产业生态还是产品生态,其内部要素之间联系的实质乃是围绕人工自然物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而形成的联系。产业生态与产品生态状况对人己关系产生影响的基础在于如下两个共识:其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适当追求应当被看作是“正义”之行为。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情况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当肯定其为“正义”之事。其二,物质利益关系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同样有重要影响。正因为物质利益还是大多数社会个体的重要追求,与物质利益相关的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产业低端化等问题极易形成人的紧张、浮躁、焦虑和自卑心理。

在当前的产业与产品生态中,如下问题的存在将对人己关系和谐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产业低端化、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高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全国范围内的低端产业化仍普遍存在。全球化产业竞争压力使我国许多产业面临被锁定和放大的境地。锁定,意味着难以改变;放大,意味着加剧本国自然生态的破坏,中国可能要以自身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商品,却把问题留给自己。许多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低端地位(如落户中国的许多低端苹果电子产业)锁定并影响着许多个人的从业状况、利益分配,继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看法与定位。比如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自杀现象,不能不说与产业问题相关联——就业于产业低端岗位。从产业链角度看,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同样较为普遍,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往往使许多处于产业利益链低端的人们丧失自尊、自信,甚至承受心灵痛苦的煎熬。如房地产产业链,利益多集中于建设、销售环节,制砖业利润低微,间接导致了制砖业老板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加深甚至使用童工、黑工;蔬菜产业链低端的许多农民往往眼睁睁地看着大把钞票装进中间商的口袋而望田兴叹。其二,产品生态失衡问题。在当前的产品生态中,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比例的失衡以及高、低端产品比例的失衡等催生出公众普遍的不公平感、无助感,如公共交通产品的缺乏与落后,导致城市私人轿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这种增长所致的行路难与空气污染使更多公众在慨叹幸福感难觅的同时,体会更多的便是无助、自我的渺小;诸多高端别墅与因低端保障房产品缺乏形成的蜗居同在,同样在社会底层诞生出许多缺乏自信与自尊的个体;诸如食品、药品等产品违规问题的存在,腐蚀着众多社会个体道德自信、自律的根基,“促逼”主体自我进行艰难的负向道德转型。

因此,人工自然生态角度人工自然对人己关系的影响,有别于一般技术物对人的影响,它在利益关系层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工自然对人己关系的影响。人的身心和谐既需要人的基本利益的满足,更需要各种利益关系的调和。基于此,人们同样应对人工自然生态内部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对人己关系的影响问题予以关注。

上文分别从人己关系的物质与精神层面以及人工自然物与人工自然生态联系的维度探讨了人工自然生态之于人己关系的和谐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人工自然物与人工自然生态都可对人己关系产生现实的影响,但鉴于人工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后者必然受前者的影响又是确定的。因此,在和谐人己关系构建中,关注人工自然物的怡人问题,关注人工自然生态的和谐问题,实为必须。

三、结 语

人己关系具有复杂的内涵,不应简单理解为身与心关系,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认知、改造、价值以及审美关系等是其实在性内容。当前,在人己关系和谐方面,社会性因素已实现对个己因素的扬弃,人己关系和谐问题不仅表现为客体自我能否和如何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更表现为社会如何为之创造条件。如今,人工自然生态业已构成人类学意义上人类生活的重要“自然”环境,它既是反映人己关系和谐状况的物质载体,又是影响人己关系和谐的现实实体,人们应关注人工自然生态对人己关系和谐的这种现实影响。

海德格尔笔下的“人,诗意般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描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旨归和最高境界,但同时也内蕴着目标实现的艰巨。“诗意般地栖居”,人们除了应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应保持人己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第四大关系)的和谐。人己关系的和谐不仅有赖于物质财富“泉涌”般地被创造,还应有自身精神家园的富有、和谐。在人工自然生态的视野中,要做到这些,构建和谐的人工自然生态是一个着力点,更是必须。

理念形态的存在要变为现实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如何在构建和谐人工自然生态的具体活动中有效推进人己关系和谐,即如何做好形下部分的人工自然生态的怡人化创造工作,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样是值得人们关注与探讨的。

猜你喜欢
客体人工主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