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纺织业与服装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3-11-20 02:02李双燕
关键词:服装业纺织品竞争力

李双燕, 张 红

(1.中原工学院 纺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中国纺织产业从20世纪建国之初的计划经济起步,经过了5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劳动力优势使纺织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世界市场份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成为世界纺织第一大国并至今一直占据着这一位置[1].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经历了风云变幻.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中国纺织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迎来机遇的同时,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再加上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对中国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抓住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的历史契机为加快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以往有关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本上是把纺织品和服装进行简单的数学加和进行分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不断细化,把纺织品和服装区分开来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WTO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入世以来纺织品和服装产业的进出口趋势,然后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比研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纺织品及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政府、行业及企业3个层面为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提出建议.

1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状况

目前,中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国内纤维消费量也已占全球总量的20%,成为全球纤维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而且自1993年以来成为世界纺织品和服装第一出口国.同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保持顺差,且顺差额远远大于全国贸易顺差额,是国内最大类别的贸易顺差产品,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2].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及服装的进出口状况见表1.

表1 2001—2011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额Tab.1 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from 2001 to 2011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

由表1可见,2001—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猛,从2001年的534.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 485.4亿美元,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长出现了负增长外,其他年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年增长率均在30%左右.尤其是2004—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猛,4年间翻了一番.同期外贸顺差逐年扩大,从2001年的396.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 255.1亿美元,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一体化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推动.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中国服装的外贸顺差极高,出口远远大于进口.2011年服装进口金额仅为其出口金额的5%左右,外贸顺差高达1 5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外贸顺差的总和.同期纺织品的外贸顺差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国服装加工贸易较多,促进了大量纺织品的进口.不过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的出口增速远远大于其进口增速,进出口金额分别从2000年的128.3亿美元和161.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亿美元和946.7亿美元,说明中国对国外纺织品的依赖性在逐年降低,反映到贸易方式上则是一般贸易方式增长迅速、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据海关统计,一般贸易的比重已从2002年的62.49%上升到2010年的73.87%,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方式也正在逐步好转.

从贸易格局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上述5个市场的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额的70%左右[3].在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中,欧盟排列首位,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在美、欧、日市场上,中国占其进口的份额分别为40.1%,42.6%和77.2%.

2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比较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是个比较的概念,它是通过选择一定的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4].国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经济分析范式研究和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5].

为了直观地反映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纺织品及服装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3个典型的产业竞争力指标来揭示中国纺织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的竞争力发展状况,这3个指标分别是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的比值,它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这里可用公式表示为

Si=Xi/Xwi,

(1)

其中,Si为中国i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Xi为中国的i产品的出口额;Xwi为世界范围内i产品的总出口额.

从1993 年起,中国纺织品服装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上升到了第一位,成为世界纺织第一大国.从1996年到1999年,由于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表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纺织产业又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通过查阅2001—2012年的WTO年鉴,计算了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Fig.1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11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年》.

由图1可知,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10.4%上升到2011年的32.2%,服装的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18.9%上升到2011年的37.3%,增长最快的是2005—2006年,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导致很多原来被限制的产品得到了放量增长.2007—2009年,由于美国、欧盟等重新设置了数量限制以及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服装的出口增速明显下滑,所占市场份额基本停滞不前.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叫可比净出口指数(NTB), 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为了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市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这里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NTB=(Xi-Mi)/(Xi+Mi),

(2)

其中,Xi为中国纺织品或服装产业的出口额;Mi为中国纺织品或服装产业的进口额.

如该指标为正,说明该产业为出口创汇型,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该指标最大的优点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总量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总量是多少,它均为-1~+1.该指标为1表示只出口不进口,为-1则表示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1表示其竞争力越强.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发展趋势,这里计算了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如图2所示.

图2 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Fig.2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11

数据来源:《WTO 年鉴》 (2001—2012年).

由图2可知,2000年中国纺织品的NTB仅为0.11,表示当时中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贸易市场变得更加自由,同时中国的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尤其是2005年配额取消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中国纺织品的NTB达到了0.5,开始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2006年至今,纺织品的NTB一直呈上升趋势,贸易竞争力逐年加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极强,一直保持在0.95左右,该系数接近于1,表明中国服装基本表现为净出口,即只出口、不进口.

由于服装的劳动密集度更高,不难发现越是发达国家其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越高、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越低.比如,日本的纺织品出口量大于进口,但却是服装净进口国(可比净出口指数为-1);韩国无论是纺织品还是服装都是净出口,但是其服装净出口指数小于纺织品;美国无论是纺织品还是服装都是净进口,但相对来说纺织品的净进口远远小于服装,其服装的可比净出口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6].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计算出来的,可表示为

(3)

其中,Xij为i国j产业的出口额;Xit为i国商品总出口额;Xwj为世界范围内j产业的出口额;Xwt为世界商品总贸易额.

如果一国某产业的RCA>1 ,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反之没有.RCA越大,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为1.25~2.50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为0.80~1.25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RCA<0.80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纺织品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表示一国的纺织品及服装产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纺织品服装产业乃至在本国及全球总商品出口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变化情况.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图3.

图3 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Fig.3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11 数据来源:《WTO 年鉴》 (2001—2012年).

由图3可知,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均大于2.5,表明中国纺织及服装业在国际上一直保持极强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程度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这说明中国纺织行业的实际竞争力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受到了冲击.对比纺织品及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发现两者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纺织品逐年上升,服装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04年,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逐年下滑,从2000年的4.54下降到2004年的3.57,2005—2007年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服装出口增长明显,在本阶段内该指数略有上升.2008年以后,配额取消的效应逐渐减退,中国服装的RCA又重拾下降趋势.同期,中国纺织品的RCA在2.5~3.0波动,波动较大的是2005—2008年,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纺织品的附加值也有一定的上升态势,这是典型的后配额时期产品结构调整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中国香港的纺织品服装的RCA指数都很高,特别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在10和5以上,是中国很强的竞争对手.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的RCA指数都在0.8以下,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相对较弱[7].

由上述3个指标的分析可知,2000—2011年,中国纺织品及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均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两者的发展趋势又不尽相同.

中国纺织业的3个竞争力指标均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其中,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从2000年的10.4%上升到了2011年的32.2%.2010年,中国纺织品在主要纺织品进口国的美国、欧盟及日本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7.4%,11.9%和58.6%[8].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0.11和2.59上升到2011年的0.67和2.86.这3个指数的发展趋势说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业由弱到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0年以来,中国服装业的3个竞争力指标发展趋势各不相同.其中,国际市场占有率震荡上升,从2000年的18.3%上升到2011年的37.3%.2010年,中国服装在美国、欧盟及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为40.9%,24.4%和82.2%,远远高于纺织品在这些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其次,中国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保持在0.95左右不变,显示出近年来中国服装基本上是净出口、不进口的局面.唯一呈现下降趋势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2000年的4.54下降到2011年的3.32.这3项指标说明,尽管中国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极强,但是与世界市场相比,中国服装出口在国内商品总出口中所占的位置呈下降趋势.

3 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尤其是服装业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但在目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纺织企业自身瓶颈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下,企业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造成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被不断削弱.为使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持续的竞争力,政府、行业及企业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到自己的责任.

(1)一般来说,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从目前的出口方向来看,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在传统纺织品领域的劳动成本竞争力正逐渐或已经赶超中国,所以中国服装业传统的成本优势正处于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因此,进行机制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以往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纺织品及服装配额的分配上,今后政府应加快政策职能转变、搞好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当主要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全社会的纺织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纺织行业的引导,促进纺织企业的结构重组,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2)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力,还要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非政府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能更好地触及政府政策涉及不到的方面.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中发挥行业自律作用,防止无序竞争,避免同行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保障纺织品的有序出口;②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和加强对话协商机制,以应对反倾销为主的贸易争端;③建立健全完善的纺织服装标准、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

(3)中国目前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销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区域集团的兴起,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外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贸易障碍,如在纺织品贸易方面,欧盟内部贸易占到其总贸易的63.5%,服装贸易占其总贸易的46.7%.此外,欧美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严厉,越来越成为主要的贸易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以往的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的格局,建立一批纺织服装业的跨国公司,实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中国企业要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绿色要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从而把消费需求、企业效益和社会环保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袁欣,许楠.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与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25-26.

[2] 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吴佩佩.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3):9-11.

[4]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王丽萍.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6,9(3):34-38.

[6] 杨金玲.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88-90,94-95.

[7] 李双燕,赵文武.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16(5):30-33.

[8]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服装业纺织品竞争力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日本竞争力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