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新闻”到“想新闻”——新闻报道进入追问时代的思考

2013-11-21 23:06喻春龙
声屏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专家公众

□喻春龙

栏目责编:邵满春

社会转型期诸多“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扎堆浮出水面,使得回答和解决这些“绕不开、躲不过”的时代问题,成为日常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亟待拉直的问号横亘在新闻人面前,需要他们带着思考进行追问报道,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有效引导舆情。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新闻人只有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勤动脑筋“想新闻”而不是“跑新闻”赶场子,才能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不断提升新闻报道境界。于是,新闻媒体的追问报道与日俱增,已然形成常态化趋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追问报道有何特征

追问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人必须直面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积极推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或引起重视。由此形成的追问报道,往往紧扣问题深入解读新闻热点,以提出若干问题和逐个解答贯穿始终。它重在对新闻热点进行冷思考,其标题(包括小标题)多以问句形式出现,公众的重大关切被凝炼到标题当中。当前,就追问报道的社会效果而言,其“谣言粉碎机”“舆情稳压器”和“克难推动力”等方面的功能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追问真相”“引导舆论”和“排忧解难”则成为此类报道三大关键词。

一、追问报道成为“谣言粉碎机”。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一则新闻、一条微博、一个传言,动辄诱发公众群体性围观,使得以信息碎片化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场和口头舆论场,变成了各种谣言集散地。而新闻人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密切注视着众声喧哗的舆情,及时提供优质信息,彰显主流价值,正使追问报道的“谣言粉碎机”功能得到不断强化。

近期,针对网传“菊花茶有毒”事件,《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深入安徽桐乡、滁州的菊花主产地进行调查并抽检菊花样品,同时向有关专家求证,第一时间以《菊花茶,安全吗?》为题发稿。这则报道及其后续报道不回避、不掩饰也不夸大问题,还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科学喝菊花茶的知识。就这样,即便“菊花茶有毒”的谣言跑出了光的速度,也会因其虚假信息的本质而迅即终结于记者的追问报道。①追问报道奋力激浊扬清,坚决对一切形式的谣言说不,同时把破除谣言、还原真相与科普宣传相结合,既让谣言无所遁形,又有效防止了谣言死灰复燃。

二、追问报道成为“舆情稳压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越快,越容易使人滋生焦虑。我国数十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也使公众焦虑情绪不断积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旦突发公共事件,随时可能将其引爆,2003年非典事件曾经教训深刻。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大,媒体的工作主动性与前瞻性明显增强,追问报道开始在引导舆情走势、安抚公众恐慌心理和焦虑情绪方面释放正能量,“舆情稳压器”的功能大见成效。

近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H7N9 禽流感疫情。尽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迅即启动了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但公众仍对禽流感有哪些症状,H7N9 病毒是否会人际传播,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现在还能不能吃鸡鸭和板蓝根可以防治禽流感吗等疑虑重重。如今,新闻媒体对此次疫情报道已经游刃有余,不仅及时跟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动态疫情信息,还围绕公众上述关切追问不已,尤其是通过采访国家抗非典专家、防控H7N9 禽流感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及姜良铎、王玉光等专家权威发声。这些报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次H7N9 禽流感来袭,并未引起各地过度恐慌和再现2003年非典期间板蓝根、食用醋抢购潮。

作为当下深度报道新样式之一,追问报道以其对公众质疑的新闻事件反应到位、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回应及时等特点,深得公众之心,备受众媒体推崇。今年以来,新华社对“房媳”事件、央视对“1·4”兰考火灾等公众热议话题进行追问报道,一次次引导社会焦虑不安、众声喧哗的情绪回归理性,止于公众自律。它们在化解公众焦虑情绪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所发挥的“舆情稳压器”作用,正在更多新闻实践中凸显出来。

三、追问报道成为“克难推动力”。有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确实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紧迫性,公众对此呼声也很高,但根据现行制度和沿用习惯思维又往往难以办到。于是,追问报道以无可替代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成为一种攻坚克难的推动力。

追问报道的推动力作用,在最近两三年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尤其给力。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泉灵三问》针对上年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发现的民生难题,陆续推出专访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3月3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3月4日)等省部级高官的报道。从远在大山深处的溜索改桥工程,到近在眼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尽在主持人张泉灵的追问之中,直接推动了一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继2011年全国“两会”上促成民间慈善组织瓷娃娃协会王奕鸥与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连线,使得瓷娃娃协会注册成功并获政府资助之后,著名公益人、《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关于希望民间慈善农村儿童大病医保与国家“新农合”政策对接的诉求,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欢迎并很快进入实质性操作环节,也正是通过《泉灵三问》报道实现的。2012年,《泉灵三问》报道精华版首次被安排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张泉灵在“两会”期间带着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发现的问题继续追问部长,甚至影响到政策走向。②

追问报道如何进行追问

追问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新样式,这些年被广泛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凸显了新闻人的“问题意识”。但综观诸多追问报道,追问的形式有时随意性比较强,报道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互见。那么,追问报道应该如何追问?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提问质量和专家意见。

首先,重视提问质量。 追问报道的提问数量,从两问到六问不一,一问到底的报道也时有可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每日一问》专栏与海外网融合互动,每篇报道追问之事出现在大标题中,文中不另拟提问式小标题,诸如《您对今年房价怎么看?》《治理雾霾,您有什么招数?》之类,内容简洁,形式活泼,很受欢迎。

这些年,广电媒体在追问报道技巧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自1994年创办后,一直致力于“寻求迅速贴近主题、将报道引向深入的最佳方式”。③为此,栏目历经多次改版,最近一次(2009年12月)的改版走的就是追问报道之路。但广电媒体线性传播特征,使得追问报道聚焦热点新闻的难度颇大。笔者认为,2012年3月15日早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的《新闻观察:三问美军枪杀事件》较为成功。这篇追问报道时长1′54″,编者借助画外音将三个问题渐次告诉观众,同时利用字幕形式分别显示在荧屏上:

一问:是“孤立事件”还是“典型行为”?

二问:行凶缘于“脑部受伤”还是“对抗情绪”?

三问:美国对阿战略“何去何从”?

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电视报道的优势,又非常契合电视报道的特点。

其次,重视专家意见。 追问报道要问得精彩、问到点子上,达到促成问题解决的效果,仅仅依靠记者一人之力难以奏效,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外脑,即必须重视专家意见。只有真正站在专家的肩膀上,记者的视野和思路才会更加开阔,思考问题才可能更加深入更为深远。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在当下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期待更多专家学者走进媒体,以其专业素养、道德良知为公众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理性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这方面,追问报道可以大有作为,专家意见也是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报道深度的重要砝码。然而,不少报道至今存在忽视专家意见的“买椟还珠”倾向,即借重专家之名而轻弃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专家当摆设。有些报道虽然也采访了专家,但这里的专家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他们人云亦云和搞“假唱”,根本没有贡献真知灼见,犹如虚假医疗广告里的专家,往往动嘴不动脑筋,与其说是专家意见,还不如说记者借专家之口在自说自话。这种现象,人们从诸多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以致社会上早有“这年头,谁还信专家?”之论。这样,专家不仅没有为新闻报道增色,反而使其群体形象被抹黑,可谓佛头着粪,多此一举。

二是专家所请非人。公众欢迎有专业素养和有道德良知的专家走进媒体,并不代表他们容忍媒体打造“学术明星”招摇过市。尽管有些顶着专家学者头衔的“学术明星”容易请乐于说,但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要么跑调走音,要么模糊“学术表达”与“公共表达”的边界,其言论偏重情绪化表达,无益于客观报道,还容易招来公众“吐槽”。对追问报道而言,专家所请非人也是一种失语,严重误导舆论。据新华社《特稿:疑点重重的“千年极寒”新闻》,2010年“千年极寒”谣言报道便因海外“伪专家”不着边际的言论而起,在我国部分地方一度引起公众恐慌,可谓教训深刻。

因此,追问报道援引专家意见固然重要,但需要有的放矢,请专家发表真知灼见。追问报道无须做秀,任何时候都应拒绝“伪专家”和“假唱”专家干扰报道,混淆视听。

追问报道怎样改进

追问报道以追问的形式,深度解读热点新闻,正越来越受到媒体的推崇和公众的欢迎,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日益重要的新闻力量。不过,这种报道形式仍需突破一些瓶颈制约,如继续完善形式和避免报道形式固化等。

广电媒体线性传播的特征,使其报道不如平面媒体直观,但广播报道以声音见长、电视报道的声画并茂,却比报纸、通讯社的新闻更形象。尤其是电视报道,还可以通过字幕完善报道形式和丰富报道内容。但电视在追问报道这方面仍留有缺憾。如2012年9月11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的《新闻观察:三问日本凭何“购岛”》,就没有充分发挥好电视字幕的直观作用,《新闻联播·泉灵三问》报道也存在这一问题。以《新闻观察:三问日本凭何“购岛”》为例,字幕仅见第二问“无力阻止东京都?日政府与右翼沆瀣一气”,第三问“‘购岛’用意何在?党派争斗不惜赌上两国关系”,而第一问的字幕“日本凭什么管理中国领土,这样的管理又怎么可能平稳安定?”阙如。这期报道与两天后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一厢情愿 一意孤行——三问日本‘购买’钓鱼岛》相比,直观性显得稍差一些,后者直接以“日本挑起‘购岛’闹剧居心何在?”“日方种种说辞为何站不住脚?”“日本政府欲将中日关系引向何方?”三问为小标题,既醒目又直观。

文字报道给人整体印象比较直观,但其形式固化的倾向,也成为制约报道创新的一大瓶颈。以媒体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报道为例,《人民日报》记者以《大包干35年后,44%的耕地重新集中流转(引)小岗村,改变静悄悄(主)》为题采写了一篇追问报道,全文以三问三答制作了三个小标题:

“农民为啥不愿自己种?种地富不了,流转更划算,还解放了劳动力”

“谁在打理土地?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规模化经营,不吃大锅饭”

“拿什么保障农民权益?土地颁证确权,制度约束防范非农化经营”

整篇报道可以说采访深入,解读到位,而且图文并茂,但与二十多年前(1992)获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的安徽电视台报道《小岗人的胆子和步子》相比,则文风稍逊一筹,现场感也更差。《人民日报》报道通过细致采访,以大版篇幅把事实讲清楚了,却在引导舆论方面略显不足,而安徽电视台报道通过记者现场出镜和采访,简明扼要、原原本本呈现出村民饱而不富的窘况,还在结尾点评时寓理于事:“凡事只向上级伸手,不求自身发展;凡事只求100%的成功率,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何以致富,何以小康!?”虽说是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

受西方新闻界“客观叙事”观念的影响,国内纸媒多把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分开。就《人民日报》而言,往往出于一人手笔的新闻报道和就此写作的评论,撰稿人却分别以“本报记者”和个人的身份出现,以此呈现报社客观、公正的立场。这种做法实际上削弱了追问报道的力度。1990年代以后,《焦点访谈》《新闻纵横》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栏目一经问世,其报道即以述评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得报道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深受观众欢迎。因为追问报道多以包含诸多疑问和充满矛盾冲突的热点新闻事件为选题,如果没有恰当的评论引导观众,很容易被误读。

结束语

我们既处于追问时代,又生活在融媒体时代。这为各家媒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创造了机遇,也使追问报道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今后走得更远成为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本领。”新闻人作为这个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瞭望者”,只有牢固树立和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才能以更多高质量的追问报道引导人、鼓舞人,以此积聚和传递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正能量,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从这点看,追问报道大量出现和不断受到青睐,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些年来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见2013年4月9日《人民日报》第4版报道《网传菊花有毒,杀菌剂超标,记者赴产地调查并抽检菊花样品(引)菊花茶,安全吗》。

②张泉灵:《“两会 “, 我们能改变什么》,《电视研究》,2012(4)。

③蔡小林:《选题与节目宗旨》,见安景林主编《新闻纵横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 页。

猜你喜欢
专家公众
专家介绍
致谢审稿专家
·专家介绍·
我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公众号6月热榜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