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法制节目贵在创新

2013-11-21 23:06□高
声屏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法制维权听众

□高 爽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推进,全国各地广播法制节目蓬勃发展。但是,现在的法制节目不外乎以案说法、庭审纪实、法律帮助等。这些样态固然主题鲜明、经久不衰,但同时也存在着题材受限、后知后觉的弊端,而且生硬模式化,容易让听众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跳出这种模式,让广播法制节目更具可听性、服务性、人文关怀?

紧跟法治进程——广播法制节目可以是新闻性极强的专题节目

广播法制节目是一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是一档专题节目来做,而是要赋予它更多的新闻内涵,要将它放到中国法治进程的大背景下,紧扣法治的脉动,这样才会使广播法制节目更有生命力。

在法制新闻的报道上可以采用记者现场连线的方式,使听众第一时间了解法制事件的进程,这是直观的、动态的。记者的现场描述会把听众“带到”现场,变记者的“身临其境”为听众的“身临其境”,增加现场感,让法制新闻报道更鲜活。

对于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法规和大案要案的关注,是广播法制节目的根基和灵魂。在重大法治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请法学专家、资深律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透彻解析,以贴近的方式、独特的视角评说老百姓关注的、想听的内容。比如2011年以来,浙江、江苏、福建、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接连发生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的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冲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中震惊全国的江苏省泗洪“宝马乡”事件最具代表性。群众放弃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互相拆借,甚至以变卖家产等方式参与融资,形成了全民放贷、家家融资的恶劣氛围,其涉及人员之广、资金量之大让人触目惊心。“宝马乡”事件曝出后的第一时间,江苏新闻综合广播的《法治在线》先连线当地记者了解事发后的最新状况,包括民众的反映,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案件侦破的进展等,请法学专家和资深律师分析百姓的血汗钱如何追讨,非法集资的犯罪嫌疑人会面临多少年的刑罚,为什么会出现全民放贷的现象,这样的困境如何破解,公众如何防范掉入集资诈骗的漩涡等,深入的解析及时地向公众揭开了真相,阐明了法理。

法律法规的出台鲜明地昭示着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于重大法规的解读无疑是节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怎么解读?选取那些和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原则,而且要做到第一时间“新鲜出炉”。解读不是生硬的照搬、简单的说教,而是由法学专家“吃透”“嚼出滋味”后,结合实际,以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告诉听众,新法的出台和实施意味着什么,将怎样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掌握了这些法律知识将使我们避免哪些不必要的麻烦,增加哪些权益的保障。

以纪实的手法再现大案要案,是很多电视法制节目常用的方式,电视画面极具震撼力和冲击性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相比之下,广播法制节目由于缺少画面,靠声音形成的“画面感”会降低这种冲击性,所以广播法制节目在以纪实的手法呈现大案的基础上,更应该强化案件背后深层次的探析,包括法理的、情理的、道理上的,使这三者更加趋于平衡,不仅有法律层面的,同样重视道德层面的以及背后的反思与警示,使警钟长鸣。广播法制节目要注重新闻性,将着眼点放到全国范围内,把法治领域的最新动向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专业的储备、深入的解析既可抢得先机,也必将赢得更多的关注。

实用的法律知识——广播法制节目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法律不期而遇。遇到了这些法律疑问怎么办,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如今的广播法制节目中解说实用法律知识的并不多。其实相对于读一本法律书籍的深奥难懂,广播法制节目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听众实现学法、懂法的目的,满足听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需求,给他们的生活提供法律指南。

比如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事、经济、行政纠纷时有发生,婚姻与家庭、债权与债务、赡养与继承、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房产问题等题材中,存在着许多听众比较模糊的问题,像有关道德与法律、伦理与法理的问题。节目运作的过程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把生硬的法律通俗说,把复杂的程序简单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听众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后怎样依法正确地处理,如何避免认识误区,如何实现权利救济等。将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做系统的梳理,一天一点解析,一天一点提醒,日积月累就是一本实用的法律知识手册,可以让听众告别维权道路上的被动,让依法维权走得更加地顺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实用性,听众就想再多知道一点,这样对节目就形成了一种企盼心理,只要条件允许就有一种“必须”要听的心理,否则就会有心理缺失感,从而实现必听性。

维权解难不仅在节目中, 更要在节目后——广播法制节目维权力度的保障

互动对于广播法制节目来说尤为重要,节目中解答听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服务和帮助,这是很多广播法制节目中的一项内容。虽然实现了服务功能,但是久了给人的感觉是缺少新意,服务的后劲不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加大人文关怀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除了每天在节目中解答法律问题以外,要重在节目后下工夫,这有赖于节目组和由资深律师、法学专家等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的共同努力,有赖于节目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一张维权的联动网络。比如,南京80 多岁的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车祸,不能动弹,经济又十分困难,节目为其架起了与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座桥梁,不仅想方设法免费帮郭老太太打官司,更是和她所在的社区一起长期关照老人的生活。江苏句容县农民孙国强的哥哥在车祸中身亡,肇事方一直不肯赔偿,瘫痪在床的孙国强给哥哥讨公道非常困难。节目播出后,当地司法所赶到了孙国强的家里,法律服务人员在他的病床前拟写诉状,为他全权代理。对这些事件的介入过程也是广播法制节目同步报道的过程,维权在行动,服务不停歇。

实现多媒体合作——做好广播法制节目有益的尝试

面对日益发达的社会网络,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强互动传播,是在未来竞争中秉承媒体责任、优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广播法制节目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实现多媒体合作,实现多赢。

广播可以和网络联手打造栏目,同步宣传,扩大影响力。比如江苏新闻综合广播的《法治在线》节目和南京市政府网站龙虎网联合打造的新栏目《草根爆料》,每天开通广播、网络两个服务平台,24 小时接受听众的反映爆料,经过筛选以后,在节目中加以呈现。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首先连线爆料人讲述爆料或求助的内容,紧接着连线记者,了解记者在接到爆料或反映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采访的,采访的情况如何,接下来请资深律师现场分析点评,给出解决问题的法律上的指导。节目结束后,记者会进一步跟进,和当事人一起去调解或继续向有关部门反映,促使问题得以解决。记者的后续采访情况在每天的节目中随时插播,一有消息第一时间连线当事人、记者,及时反馈。同时,每一天《法治在线》的直播音频都会在龙虎网上呈现出来,可以随时点播收听,除了音频还有记者采访的经过等更为详细的文字内容,生动鲜活。

随着合作的深入,《草根爆料》还推出了农民工讨薪专题、“3·15”消费维权等专题。在这些历经数日的专题报道中,合作的媒体从广播、网络扩大到了报纸、电视,手机报等。从最开始的两家媒体的合作,到如今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的联动,这些媒体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在近二十天的农民工讨薪维权中,讨薪150多万元,让数十位农民工在春节前拿到血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在“3·15”消费维权中,解决问题百余件,为听众挽回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实现多媒体合作,是提升广播法制节目影响力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这种多媒体合作一定是长期的、持久的。

走到听众身边去——广播法制节目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

怎样让广大听众能够真正感受广播法制节目带来的人文关怀?可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用走出去的方式打破这种距离屏障,与广大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节目可以通过送法活动的方式上门服务,由资深律师、法律援助中心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服务团队,到企业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外来务工人员中去。资深律师现场解答,法律援助中心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现场办公,接受投诉和法援申请,现场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难题。现场解决不了的由职能部门带回去,节目继续跟进,并做到跟踪不间断,有结果及时反馈。这样的送法活动不是应景式的,不是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的时候到街头摆个摊位,活动结束了就走人,而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是深入到百姓中去的,是始终在听众身边的持续的服务,是广播法制节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广播法制类节目具有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要不断发现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定位,就可以在和其他媒体同类节目的激烈竞争中另辟蹊径,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样,在坚守原有阵地的基础上,通过改版和创新,扬长避短,使节目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法制维权听众
维权去哪里?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