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途径分析

2013-11-24 06:11王绍媛
对外经贸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装备

王绍媛 赵 博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重新将目光转移到制造业的发展和壮大上,而装备制造业作为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实力、工业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却很难突破“制造强国”之门,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强大根基,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确立了重点发展制造业的目标,制造业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开展布局。如图1,从2011 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据可以看出,以江苏、山东为首的华东地区制造业发展位居第一,企业数量达15 万个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6.7 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5%;其次是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1.1 万亿元;再次是河北、天津一带的华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10.9 万亿元;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弱,各指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由此看出,我国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图1 所示,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峰值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却微乎其微,可见我国制造业的致命弱点——生产力低下。大量的产值利润率却低下,技术和核心设备的进口、税务负担、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制造业所创造的数字促进了GDP 高速增长,而国民收入却没有同步提高。

图1 2011 年按地区分布全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二)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数量(个)、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从业人员(万人)”6 个指标进行分析,装备制造业所占制造业的比例分别为32.8%、32.8%、30.7%、32.5%、30.9%、35.5% 。可谓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其产出和收入增加均为制造业贡献32%以上,而且提供35.5%的就业,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依赖一直较为严重,但随着近年来制造业的逐渐强大,其出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如图2,我国加入WTO 以来,装备制造业的进口与出口均快速增长,但2005 年以来,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逐渐增加,可见,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年提升,2008—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增速加快,也同样反映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经过虚拟经济危机的洗礼后,正在向实体经济回归。如图右侧坐标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占制造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进出口贡献一直较为平稳,且比重较大。

图2 2001—2011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额及占制造业比重(单位:亿美元)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一) 关联行业的驱动。装备制造业是中高端的技术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同时,各行业的技术升级也需要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设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将会带动其他行业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各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 政策驱动。在政策上,“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改造我国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在2011—2015 年间,政府将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人才,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并加速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此外,金融部门对于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9 年工商银行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周期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交通银行对于纺织、服装、电子等传统制造业的融资余额占比下降,而对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投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农业银行则主要支持如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技术成熟、内需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 内生驱动。除了外力驱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制造基础。如表2,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议会合作发布的《2013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报告中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因素的评级可以看出,我国在劳动力和材料成本、供应商网络、能源成本和政策方面的竞争力评级很高,不但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甚至有些方面的优势远超过美、德、日,这使我国在制造业发展中占有更有利的条件。

表2 2012 年各国制造业竞争力关键驱动因素比较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制造业技术相对落后,先进的数控机床、国防军工装备、集成制造系统等还主要依靠进口,不能独立生产先进“母机”,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新技术和专利的保护及应用还很不够,不能更好地将创新技术融入生产制造环节;依靠廉价劳动力,很难从低级的加工贸易中寻求突破,企业不愿承担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表1 所示,我国在人才驱动创新,经济贸易、金融和税收制度上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法律和监管体制、医疗保健系统方面,我国的竞争力更是薄弱,可见,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严重匮乏;税负高、效率监管低;金融、法律、保险、医疗等服务业发展缓慢……一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较快发展将会推动制造业的腾飞,相反,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则会阻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让企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壮大也将拉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 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创新生产过程中,企业首先应从保护知识产权入手,提高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许可方式,实现专利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实施率;其次,重视知识传导机制与新产品开发的结合,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保证员工内部的流动性,促进知识的流动速度;再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并借助此平台引进国际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当然,政府也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加大政策保护、扩大专利权利范围、提高侵权赔偿费额的同时,放宽市场管制,发挥市场机制,给制造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

(二)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运营机制和生产销售控制尚不完善,销售、财务、风险、监管等环节还很薄弱,同时,在逐渐摆脱ODM(贴牌生产)的作业模式寻找新方向时,在核心竞争力战略确定上会面临多重选择,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本质属性,服务外包战略选择既是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将自身不够成熟的部门分离出来,在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上,联动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赢。

(三) 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

要坚持装备制造业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不仅是要保证生产环节和生产产品做到绿色环保,同时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绿色制造产品的基础上,保证生产过程不会给人类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幸福指数下降、生活环境质量降低、安全感降低等。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龙头,生产规模较大,在绿色化的道路上,面临很多困难和诱惑,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污染,需要企业自身严格控制,立足长远目标。同时,国家和社会不但要在法律上加以严格的限制,还要发挥其监控和管理的作用,督促装备制造企业勇于承担维护社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对环保达标企业予以税收减免、补贴等鼓励政策,促进装备制造的绿色和安全发展。

五、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的升级途径

不同的行业,面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因而要采取差异化的创新战略。在技术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要考虑自身实际,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管理技术创新入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网络

研究发现,在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关系中,网络密度越大,网络对创新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大量的网络连接和优越的网络地位将会使网络内成员有各种途径实现多样化知识的分享和传递。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困难和复杂的工程,付出的研发成本和人力资本都相当大,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创新的研发和应用,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型网络模式,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加速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 实行柔性化营销策略

随着客户需求的升级,定制生产成为趋势,仅仅做到生产的柔性化已经不足以包揽更多的客户,制造商还要做到营销的柔性化,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采取柔性化供给方式。我国的装备制造行业如机械重工、船舶、航母、核电等在营销策略上都开始融入新鲜元素,如“微博营销”,虽然营销效果不尽相同,但不乏成功案例。面临众多的新竞争者,谁能做到质量和品牌、产品和服务双赢,谁将在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因此,营销策略的转变也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 发展智能化生产

随着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持续增长,装备制造企业更多地寄希望于通过与高新技术的“联姻”孕育出新的产业扩张模式。继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以后,制造生产引入了智能化的概念,将生产制造注入人类知识、机器人化,进行智能制造生产,使现代制造业朝着高性能、高精度、高灵敏、高稳定、高可靠、高环保和长寿命的“六高一长”方向发展。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将智能生产应用于更多的装备制造生产中,实现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联合,相辅相成,对制造业无疑是一种质的跨越,在优化“母机”制造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推进其他制造业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振兴制造业的重点是要振兴装备制造业,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不仅包含生产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包含企业的营销控制、战略选择、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此外,装备制造业不是单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密切相关,互相带动,互相制约,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要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合。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想在全球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实现升级与突破,需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同时形成内部产学研集群效应,与高技术联姻,改变营销方式等,以实现技术的快速创新和产业化。当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既需要内生力量驱动,同时在这条路上,需要各行业共同努力以及政策的扶持,实现协同发展。

[1]吕薇. 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制造业要素生产率趋势分析[N].经济日报,2013 -01 -25.

[2]2013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http: //www. compete. org/publications/detail/2435/2012/11.

[3]陈伟,张永超,田世海.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96-107.

[4]孙柏林. 未来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述评[J].自动化仪表,2013(1) :1 -5.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装备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