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模变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13-11-24 06:11余梦娜胡玉玺
对外经贸 2013年9期
关键词:西校区蚌埠市大学城

余梦娜 李 瑾 胡玉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00)

一、引言

加强高等学校建设不仅能够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很多高校出现了校舍紧张、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不足以及师资匮乏等状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以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特色建立大学城。本文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不同地区大学城规模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有效制定建设方针提供理论依据,以达到更科学地发挥大学城的联动效应和开放性特点的目的,进而刺激教育投资的增长,扩展区域消费市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学校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定性分析为主,基点主要是大学城的选址问题。李丽娟(2009)针对大学城建在城镇郊区现象,探讨其对周边城镇的区域经济影响,得出影响主要集中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的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土地商业价值等[1]。罗涛(2009)通过对大学城功能的阐述,提出大学城建设应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和搭建平台三方面着手[2]。

20 世纪60 年代,舒尔茨(Schultz)、丹尼森(Denison)和贝克尔(Becker)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理论核心内容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余数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测量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证了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继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国内对于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本基于该理论进行建模和扩展实用。刘俊(2010)通过搜集湖南省GDP 和高校人数等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综合国内外对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其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方面数据:人均生产总值和在校生人数。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肯定了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就其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动态作用的研究尚不完善。

本文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对不同类别的大学城进行综合细致的划分,在原有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动态分析模型,从而使定量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模型的假设

(一)大学城区域的大学一旦建成,在没有新建或校区迁移情况下,每学年在校生人数为固定值,不发生变化。不考虑个别学校在招生方面做的小幅度人数调整。

(二)定义经济类、师范类学校为文科类学校,不考虑可能涉及到部分理工科类专业。对于医学类、理工类学校为理科类学校,不考虑其可能开设的文科类专业。

(三)学校周边银行因为营业具有周期性,所以将其主要营业时间定为学校开学时间即:2 月到6 月,9 月到12 月。忽略每年假期天数差别对月营业额的影响,且不考虑其他特殊情况。

四、模型的建立

(一) 大学城影响力模型

准确把握大学城的影响力是研究其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关键。大学城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各地区为了确保自身在文化教育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都会对该地区大学城的发展明确定位。科学的定位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学城区域内学校的类型、层次、数量、占地规模、在校学生数量、学科专业、办学特色、服务面向、政策指导等。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可测性及重要性,选取最能够体现大学城影响力的5 个指标:1. 学校数量;2. 学校总占地规模;3. 学生总数;4. 学校性质(分文科、理科和综合三种);5. 学校层次(分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专科学校三种)。对该地区的大学城影响力进行量化建模。

1. 学校数量。通过对中国各省市大学城的基本分析进行如表1 所示的得分等级划分,国内中等规模的大学城一般由4 ~6 个学校构成,大规模的大学城一般学校数量都在10 个左右。

表1 大学城学校数量指标得分等级

2. 学校占地规模。学校占地规模的不同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也不相同,但并不能绝对化认为占地规模越大的学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就越大,这需要考虑到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因素,所以不同因素的得分在建模中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层次分析。根据国内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学校占地规模的等级划分如表2 所示。

表2 大学城学校占地规模指标得分等级

3. 学生总数。以5 万为一个跨度对在校生人数进行等级划分(表3 所示)。例如国内著名大学城之一的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 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 万~20 万人,总人口达35 万~40 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 亿~300亿元。在因素登记划分中,其得分区间都是较高的。这说明了对占地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区间划分的合理性。

表3 大学城在校生人数指标得分等级

4. 学校性质。一般而言,文科类的高等学校学业较为轻松,学生娱乐休闲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宽裕,所以将学校性质得分等级划分如表4 所示。

表4 学校性质指标得分等级

5. 学校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人才的吸引与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是不同的,所以将学校层次进行了等级划分(见表5)。

表5 学校层次指标得分等级

不同地区该五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他们各自的权重占比为αi(i =1,2,3,4,5),且。则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为:

由于该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对数化处理等措施,从而得到更为优化的模型。

6. 举例实证分析。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2010 年7 月份,安徽财经大学进行了校区搬迁,原本的西校区正式成立为独立学校——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因此扩大了大学城内东校区的规模和人数。对此,收集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相关信息如表6 所示。

表6 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信息

根据表6 中信息,计算该大学城各项因素得分情况:

S1=2,S2=2,S3=1,S'3=2,S4=0.3 +0.1 +0.2 +0.1 =0.7,S5=0.9

由于安徽省蚌埠市属于中等城市,大学城建在郊区,所以占地规模因素相对其他因素而言显得略微次要。同理对于其他因素结合蚌埠市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建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安徽省蚌埠市的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五大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形成比较判别表(见表7)。

表7 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各项因素的比较判别

根据比较判别表,得到比较判别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最终,得到蚌埠大学城的学校数量、占地规模、在校生数量、学校性质和学校层次五大因素的权重αi(i =1,2,3,4,5)分别为0.2785、0.2324、0.3258、0.0668、0.0965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为:

安徽财经大学(简称安财)西校区的搬迁使得蚌埠大学城的影响力从1.48121 上升为1.80701,增幅达到了22%。蚌埠市大学城影响力对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学校总数。如果要想扩大蚌埠市大学城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可以首先考虑扩大大学城内学生总数。

(二) 区域经济变化模型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制度、文化、人口、地理、气候、科技等[3]。本文研究的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主要是针对人口而言。人口的流动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因此大学城地区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

例如大学城校区的迁移问题,通过了解实际迁移情况,根据迁移程度及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变动地理位置不超过该市范围的属于局部影响,也就是说只影响该市部分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学校的新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会给该地区带来人流量,扩大该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变化属于全面的影响。通过历年各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全面影响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变化都是比较大的。至于局部的影响,主要带来该地区的短期经济变化。

将大学城所在城市的区域经济进行量化分析,分别建立长期和短期两大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分析模型。首先对长期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得到4 大长期影响因素:该市人口数量环比增长率C1;该市GDP 数值环比增长率C2;教育经费拨款环比增长率C3;总投资量环比增长率C4。为了消除方差和时间序列的波动,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得到区域经济长期变化模型:

短期经济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城地区周边门面房数量及经营情况;银行网点数量及经营情况。

设门面房数量环比增长率为D1,店面平均年收入环比增长率为D2,银行网点综合经营情况改善程度为D3,银行网点数量环比增长率为D4。

其中,银行网点综合经营情况主要是由各网点平均业务量、平均开户量、平均办理网银量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不同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大学城影响力模型相同,对短期经济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自的权重占比为βk(k=1,2,3,4)且。则区域经济短期变化模型为:

引入0 -1 变量p,可以得到区域经济变化模型为:

当需要考虑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的长期影响时,取p=0进行分析;反之,p=1。

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2010年6 月安财西校区正式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成为独立院校,原安财西校区学生搬迁至位于大学城内的东校区,搬迁涉及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计算机应用科学学院三个学院从大一到大三全体学生。

由前文分析可知,安财的搬迁对于蚌埠市来说属于短期、局部影响。因此,得到区域经济变化模型为:L=D

结合蚌埠大学城周边具体情况,对门面房数量及经营情况、大学城地区银行网点数量及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蚌埠大学城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同时也属于蚌埠经济开发区,在滨湖新区与高铁新区之间,全境位于龙子湖东岸北依滨湖高铁大学科技园区龙子湖国家4A 级风景区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大学城共占地10000 亩,共投资2000 亿,建筑面积670 万m2。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已经有4 所大学入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具体地理位置分布如图1 所示。

图1 蚌埠市大学城

蚌埠大学城门面房主要集中在龙湖春天西班牙风情街,龙湖春天基本位于四所学校的中心。而大学城内唯一一个银行网点——安徽省蚌埠市中国建设银行龙湖支行网点也是位于龙湖春天(即图1 中B 点处)。截至2011 年5 月,龙湖春天的门面房数量达到200 间,且开发商蚌埠清越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门面房数量和面积,2011 年年底还将推出大型门面房。所以门面房的数量与经营情况尚不可测。所以蚌埠市大学城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其实只需要研究建设银行龙湖支行网点营业量变化情况。

通过在龙湖支行的实际调查及晨会记录的查阅,可以得到其从2010 年4 月到2011 年4 月的每日业务量。对每日业务量进行按月加总后求平均,得出近一年来该行每月业务总量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中业务量变化呈现出波动性特征,正符合学校周边营业性特征,业务量高峰出现在10 月份左右,正是安财校区迁移后的第二个开学月。假设1 月、7 月、8 月为所有学校放假时间,所以排除1 月、7 月、8 月的业务量,剩下10 个月的业务量分为三个阶段:1. 安财西校区搬迁前:2010 年4 月到6 月;2. 安财西校区搬迁后:为2010 年9 月到12 月;3. 安财西校区搬迁稳定后:2011 年2 月到4 月。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了暑假,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经历了寒假。

图2 建设银行龙湖支行月平均业务量

求得第一、二、三阶段月平均业务量分别为:

安财西校区搬迁对于搬迁后第一个学期的区域经济影响力变化达到了14.5%,但稳定后变化幅度有所下降,大概在6.8%左右。

(三) 综合分析模型

在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和区域经济变化模型的基础上,得到同一时间轴上的两组数据。假设A 城市时刻,根据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得到值,根据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得到值。对于每一个St都有一个Lt与之对应。根据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到综合分析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可以观察当大学城影响力发生变化时,区域经济的实力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历史情况,预计未来学校数量变化、学校搬迁等政策措施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良的影响。

对于安徽财经大学西校区搬迁对当地大学城的影响,通过大学城影响力和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得到搬迁使大学城的影响力变化了22%,使得区域经济变化了6.8%,蚌埠地区的综合分析模型系数为:

即蚌埠地区大学城的综合分析模型为:Lt=0.309ΔSt。当大学城影响力每变化1%时,区域经济将发生0.309%的变化。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1. 学校规模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城影响力与区域经济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应该认识到发展地区教育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2. 根据实际情况,各省市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影响各不相同,在发展大学城时不能将发达地区的政策方针完全照搬照用,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在校学生数量的影响,当地政府在发展大学城经济时,不应一味地扩大校区范围,要考虑到招生规模等实际情况,做到高效率提升区域经济。3. 应当重视每一次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积累经验,有利于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方针。

[1]李丽娟. 浅谈大学城对其周边城镇区域经济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9(10) :97 -98.

[2]罗涛. 论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J].发展研究,2009(9) :57 -58.

[3]王纪全. 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6) :100 -108.

猜你喜欢
西校区蚌埠市大学城
去上学
我的妈妈像什么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磬云岫
意料之外
只是个传说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