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2013-11-26 00:55贾红玲张学伟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委中灸法条文

贾红玲,张学伟,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腰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属中医学“痹证”、“腰痛”的范畴。自秦汉时期以来,历代医籍对腰痛均有诸多记载,针灸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整理、挖掘清末以前的医籍对腰痛的记述,总结、分析文献中治疗腰痛的腧穴及其配伍和刺灸法特点,为当今针灸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采集方法

本文文献检录源自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1]所收录的1000余部中医古籍,按照“腰痛”、“腰疼痛”、“腰腿疼痛”、“腰腿筋急”、“腰腿脚痛”、“腰脚痛”、“腰脚疼痛”、“腰脊疼痛”“腰背腿痛”、“痹症”分别进行检索,以防遗漏,同时以出版书籍对检索出的条文进行校正。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使用上述检索词检索出的条文;②腧穴单用及配伍主治时涉及腰痛为主症的条文;③腰痛中涉及腧穴单用及配伍应用的条文;④腰痛中涉及腧穴刺灸法的条文;⑤治疗腰痛的医案涉及针刺、针刺结合艾灸、针灸药并用、针药并用的条文;⑥文献均选择针灸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用简短的检索词检索时,涉及较长检索词的文献要排除,如以“腰疼”检索时,会出现“腰疼痛”的文献,即排除掉;②以单一检索词进行检索时,出现重复的文献,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在所选的古籍中曾多次出现的,仅选取1次;③文献中仅讲临床症状,而没有出现针灸治疗的条文;④只讲腰痛形成医理,而未选用针灸治疗的条文;⑤《中华医典》中国外书籍中出现的腰痛条文,如日本、韩国、朝鲜的医籍。

1.4 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校对、腧穴名称的规范两个方面。①数据校对:由两位评价员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交叉核对,对有争议的、难以确定的文献,讨论后决定是否纳入,若仍有争议,则由第三方决定该条文是否被纳入,主要目的是去除噪音数据和重复数据。②腧穴名称的规范:依据《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2]、《中国针灸穴位通鉴》[3]和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4]进行穴位名称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繁体字以及错别字:古代文献数据中常常存在一些繁体字或者错别字,要对其进行转化,如将“后谿”转化为后溪,“梁邱”转化为梁丘等;“腧”与“俞”字的差别,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统一,如将“大肠腧”转化为“大肠俞”;古籍中出现的“附阳穴”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跗阳”等。

省略词:对于古代文献中出现的省略词以及“同名穴位”的处理,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对其进行规范化。如“临泣”根据原文意思判定是“头临泣”或是“足临泣”;“三里”亦根据原文本意,改为“手三里”或“足三里”;古代歌诀中可能由于要求押韵,而故意省略掉某字,根据原意补充为全名,如“白环”补充为“白环俞”等。

腧穴别名的统一:对于存有别名的腧穴进行统一处理。如“绝骨”与“悬钟”统一为悬钟,“委中”、“郄中”、“血郄”统一为委中等。有些腧穴可能是由于误传或者年代久远,名称会出现差异,如“中膂俞”、“中膂内俞”统一为中膂俞,“压痛点”、“反应点”统一为“阿是穴”等。

1.5 建立数据库

根据文献的特点和内容,将预处理后的条文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 2007中,进行腰痛文献的数据库管理,建立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数据库。每条数据均需录入著作、朝代、作者、穴位、刺灸法内容,而刺灸法又包括针刺的深浅、艾灸的方法和壮数、刺血,其中著作、朝代、作者、穴位为必录内容,其余项目则根据原始文献记载情况,有内容则录入,没有则可为空缺。

1.6 统计学方法

针灸处方规律的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腧穴频数、腧穴刺法使用、腧穴灸法使用、腧穴针刺结合艾灸使用、腧穴放血使用、腧穴配伍频次、腧穴归经频次、腧穴分部及特定穴频次进行分析。针对针灸处方数据的特点,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挖掘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运用规律,把腧穴通过对应关系映射到分部、经络及特定穴等概念上。

2 结果

2.1 腧穴使用规律分析

在秦汉至清末的古医籍中,共录入474条相关条文,共涉及书籍72部。腧穴使用频次是指在文献中腧穴所出现的次数,常用腧穴在处方中出现的频次相对来说较高,结果用频次和支持度表示。通过对“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共涉及经穴103个,经外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应用频次共计1460次。频次前20位的腧穴按降序排列见表1。由表1可见,针灸治疗腰痛的首选腧穴为委中,使用频次为143次,支持度为30.17%;第二是肾俞,使用频次为67次,支持度为14.13%,远远低于委中;接着是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其使用频次分别是50次、49次、49次、48次,基本相近;其他腧穴的使用频次远低于排名前6位的腧穴。

表1 针灸治疗腰痛常用腧穴频次(次)

2.2 刺法所用腧穴特点分析

通过对434条刺法条文分析得到,共使用腧穴104个,频次为792次,频次前22位的腧穴按降序排列见表2。由表2可见,针刺治疗腰痛的首选腧穴为委中,使用频次为85次,支持度为19.59%;第二是肾俞,使用频次为35次,支持度为8.06%,远远低于委中;接着是昆仑、足三里、申脉、涌泉,其使用频次分别是32次、30次、27次、20次,频次比较接近相近。

表2 针刺治疗腰痛刺法所用腧穴频次统计(次)

2.3 灸法所用腧穴特点分析

通过对269条灸法条文分析后得到,共用腧穴84个,总频次为373次,频次居前15位的腧穴见表3。由表3可见,艾灸治疗腰痛的首选腧穴为肾俞,使用频次为23次,支持度为8.55%;第二是委中,使用频次为16次,支持度为5.95%;接着是涌泉,其使用频次是13次,再接着为申脉、次髎、中膂俞、大肠俞,均为12次,支持度为4.46%。除足三里所灸的壮数较多外,其余腧穴所灸壮数均较少,为3~7壮。

表3 艾灸治疗腰痛灸法所用腧穴频次、壮数统计

2.4 针刺结合艾灸所用腧穴特点分析

通过对186条刺法加灸法的条文分析后得到,共使用腧穴60个,总频次为234次,其中频次居前10位的腧穴见表4。由表4可见,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腰痛的首选腧穴为涌泉,使用频次为11次,支持度为5.91%;第二是申脉、委中,使用频次均为10次,支持度为5.38%;接着是大肠俞、肾俞,其使用频次均为9次,支持度为4.84%。针刺深度均较浅,3~5分。所灸的壮数较少,涌泉、申脉、委中、大肠俞均为3壮;肾俞较多,随年龄定壮数。

表4 针灸治疗腰痛针刺结合艾灸所用腧穴频次、深度、壮数统计

2.5 放血所用腧穴特点分析

通过对40条放血条文分析后得到,共使用腧穴12个,总频次61次,按照频次降序腧穴排列为:委中(32)、昆仑(8)、涌泉(4)、承筋(4)、复溜(3)、足三里(2)、委阳(2)、殷门(2)、膝阳关(1)、上巨虚(1)、下巨虚(1)、大钟(1),可知古代放血的腧穴主要为委中,现代临床上治疗腰痛也常用委中放血的方法。

由上可知,含有刺灸法的条文共计929条,其中含有434条刺法条文,占46.72%;269条灸法条文,占28.96%;186条针刺结合艾灸条文,占20.02%;40条放血条文,占4.30%。针灸治疗腰痛以针刺为主,艾灸为次,可以针刺结合艾灸,放血的取穴以委中为主。

2.6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是利用关联分析技术来挖掘隐藏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处方中的腧穴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寻找重复出现概率高的配伍模式或规则,配伍模式的效用性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经对腧穴配伍条文41条分析,共涉及腧穴71个,按支持度降序排列位于前10位的腧穴配伍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排在第1位的腧穴配伍项集为“委中→肾俞”,其支持度提示委中和肾俞同时出现在41条处方中的频率为39.02%,而置信度提示委中和肾俞同时出现在含有委中的处方中的频率为53.33%。频次为10次及10次以上的配伍有:委中→肾俞和委中→昆仑,前者为局部和远道取穴相结合,后者为远道取穴。这些腧穴配伍方法和现代配伍方法相一致。

2.7 特定穴频次分析结果

通过统计特定穴频次来分析特定穴的使用规律。由表6可见,五输穴的运用频次最多,使用517次,共28个穴位,按频次降序依次为下合穴、背俞穴、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络穴、募穴和八会穴。其中委中与足三里在五输穴、下合穴中均占有重要比重,肾俞与大肠俞为背俞穴中常用腧穴。

表5 针灸治疗腰痛腧穴配伍规律统计

2.8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根据腧穴所属经脉得出:共涉及13条经脉,阳经使用总频率为73.63%,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两经共用腧穴44个,总频次为853次,占腧穴使用频率58.49%。除涉及的13条经脉外,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的使用频次分别占总频次的1.85%和0.34%。具体经脉及各腧穴使用频次情况见表7。

2.9 腧穴部位分析

腧穴部位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腧穴所在身体部位的频次,找出取穴所在部位的规律。表8显示,针灸治疗腰痛取穴最多的部位是下肢,频率为56.23%,用穴52个,占总数的44.44%;其次是背部,频率为28.63%,用穴29个,占24.79%;而胸腹部、头面颈项部及上肢部腧穴总频次仅占14.52%,用穴31个,占26.50%。

表6 针灸治疗腰痛特定穴频次统计(次)

表7 针灸治疗腰痛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统计

表8 针灸治疗腰痛腧穴分部统计

3 结语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腰痛的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提示选穴分布11条正经 (心包经除外)和督脉、任脉,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所选腧穴中排在前10位的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髎、次髎,委中的使用频次最高,说明委中治疗腰痛早已获得古代医家的普遍认可。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以及膀胱的下合穴,位于腘横纹中点,为经脉气血聚集之处,针灸本穴可以起到调气血、通经络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加上放血疗法,止痛效果会加强,现代医家也常应用。

艾灸治疗腰痛,古代医家常选用肾俞。肾俞为肾之俞穴,腰为肾之府,灸肾俞有温肾阳、壮腰膝的作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腰痛,古代最常选用涌泉。涌泉为肾经的井穴,灸之可以温通经脉、补益肾气以治本,针刺可以通经止痛以治标,标本兼治,故止痛快、效果好,对现代临床具有借鉴意义,即急性腰痛可以应用涌泉。腧穴配伍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针灸治疗腰痛的古代文献配伍以经络辨证为主,循经取穴,远道取穴结合局部取穴,其中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肾俞→腰俞是最主要的腧穴配伍方式,这些配伍也为现代针灸临床所采用。

在特定穴关联分析方面,多选五输穴、下合穴及背俞穴为主,其中以五输穴的使用频率及选用的穴位最多,并且所选腧穴亦遵循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局部取穴以背俞穴为主,远端取穴以下肢五输穴为主,并重用下合穴,因五输穴、下合穴是机体经气充盛、经气会聚的部位,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调节气血作用。经络关联方面,所选用的大部分腧穴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分部关联方面,选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其次为腰背部,选用下肢部腧穴反应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治特点;而选用腰背部腧穴,则反应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特点。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作者对古文理解水平有限,对文献中少数未明确描述选穴及刺灸方法的条文,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在研究时可能存在未完全统计的情况。二是对由于古代腰痛的病名不一致,在对其进行检索时,可能会漏掉与腰痛有关而又未出现腰痛等词的条文。这些对统计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了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选用规律和针灸操作特点,也说明此种技术用于针灸处方用穴规律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是可行的。

[1]巫皖平.中华医典(第四版)[DB/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2]王德深.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等.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委中灸法条文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中所取“委中下”的定位依据及优势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基于“腰背委中求”理论浅谈对委中穴治疗腰痛病的认识*
腰酸背痛找委中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