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激光散斑技术观察针刺合谷对面部不同区域血流的影响*

2013-12-01 08:52田宇瑛王广军贾术永张维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脸颊合谷血流量

田宇瑛,黄 涛,王广军,贾术永,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面口合谷收”是临床总结出来的针刺取穴规律。关于合谷穴的功效,早在《玉龙歌》中便有“头面纵有诸般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的描述。“面口合谷收”最早见于明·徐凤《针灸大成》中的《四总穴歌》,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

张栋等[1]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该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升高明显,而同体对照组针刺合谷穴测量上肢部位的温度以及异体对照组针刺外关穴测量面部的温度无显著变化。李顺月等[2]进一步对面部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针刺合谷对正常人面部的影响以口鼻部位最为明显。宋晓晶等[3]又对比针刺合谷和光明穴在面部红外热像,发现针刺合谷穴后口区及两颊区温度升高明显。陈淑莉等[4]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发现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皮肤血流灌注量是显示针刺外周效应的重要手段。张维波等[5]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发现手针针刺合谷后,出现了针刺周围局部血流升高、身体任意部位的整体升高和循经血流升高3种针刺效应。除激光多普勒技术外,近年来又出现了用激光散斑成像原理测量皮肤血流量的新技术,使测量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故我们使用该技术对针刺合谷穴引起的面部血流量变化进行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1.1 金属针灸针 使用国产华成牌0.30×40金属针灸针。

1.1.2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 采用英国Moor公司制造的MoorFLPI激光散斑成像仪。该仪器利用散斑成像原理,将一束785nm的平面近红外光照射到皮肤表面,用另一个镜头接收皮肤表面反射的红外光,如果皮肤血流速度快则反射光出现散射,根据散射的情况可测得皮肤血流量。该仪器测量空间分辨率为576×768点,达49000像素/cm2,时间分辨率达每秒25幅,可同步获得皮肤多个部位的血流量。该仪器能同时采集面部皮肤的血流图和数码照片,两幅图像对比即可分析面部血流变化与面部实际位置的对应关系。同时仪器与计算机联机,数据通过图像采集卡进入计算机,由随机程序MoorVer2.0进行数据采集和显示,并由程序进行回放和后处理。

本实验仪器参数设定为高分辨率,时间滤波为100帧/sec,采集频率为25Hz,曝光时间为8.3ms,每次连续采集5幅图像,间隔4s,将5幅图像的血流量进行平均处理。

1.2 操作方法

选定健康受试者20名,其中男8人,女12人,平均年龄33.5岁,均为近期未因疾病去过医院就医的健康受试者。每个受试者均统一针刺右手的合谷穴。实验室无阳光直射,无红外辐射存在,保持暗光状态,室温控制在26℃ ±1℃。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先静卧闭目休息约10min后,采用仰卧位,面朝正上方,将仪器镜头置于面部正上方,距面部40~45cm,调整仪器镜头的焦距、放大倍数和光圈,使散射信号处于最佳接收状态。先测量记录针刺前的面部血流量,然后针刺合谷。针灸手法由有经验的针灸医师操作,进针得气后留针15min,分别在针刺即刻、留针 5min、10min、15min 4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面部血流量;然后起针,随后记录起针即刻、起针后5min和起针后10min 3个时间点面部血流量,全程按照时间顺序共记录7次,将每次记录的图像文件编号存盘。实验全过程要求受试者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闭目、不说话或少说话状态。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使用仪器自带的MoorFLPIV2.01软件对面部血流量进行处理。将面部血流图像划分为5个区域,即嘴区、鼻区、左脸颊区、右脸颊区和前额区(图1所示),分别对每个选定区域的血流量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同体配对t检验。

2 结果

表1图2显示,面部5个区域的平均血流量变化。

图1 面部血流分区示意图

图2 针刺合谷对面部五区不同时间段血流的影响变化

表1 面部五区不同时间段血流变化比较(±s,PU,N=20)

表1 面部五区不同时间段血流变化比较(±s,PU,N=20)

注:与针前比较:*P<0.05,**P<0.01

时嘴区 鼻区 左脸颊区 右脸颊区 前额区针 刺 前 499.1±179.2 302.9±93.9 253.3±70.4 265.0±79间.3 169.4±60.5针 刺 即 刻 496.7±148.4 303.4±80.6 291.5± 83.5** 295.3± 78.5** 180.3±62.1*留针后5 min 496.4±143.5 319.1±76.2 275.4± 86.8* 280.1± 88.9 182.8±65.7**留针后10min 474.8±155.2 321.6±76.3 286.4± 96.6* 294.7±110.1* 181.9±65.5**留针后15min 488.0±144.8 333.6±82.0* 301.4±115.7* 309.2±113.9* 187.8±68.1**起 针 即 刻 521.9±137.4 348.8±79.6** 325.0±128.3** 342.3±113.8** 189.3±71.6**起针后5 min 499.9±167.6 343.4±86.3** 324.1±142.6** 326.9±117.0** 189.5±72.7**起针后10min 503.6±154.1 341.6±92.1* 325.4±145.5* 324.5±115.9** 186.0±74.3*

表2 起针后左、右脸颊血流量的下降(±s)

表2 起针后左、右脸颊血流量的下降(±s)

注:左、右脸颊比较:*P<0.05

5min 0.96±37.5 15.4±25.6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0.38±44.7 17.8±36.5左脸颊区 右脸颊区起针即刻-起针后*

将表1中各时段的血流量与针刺前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嘴区的血流量在针刺前后的不同时间段均无显著变化;鼻区在针刺15min后血流量开始显著上升(P<0.05),起针即刻时继续上升(P<0.01),起针后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针前;左脸颊区和右脸颊区情况类似,都在针刺即刻就出现显著性升高(P<0.01),留针5min时血流量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针前。表2显示,在针刺10min、15min和起针即刻的3个时段里,血流量均持续升高,起针后5min和10min时,血流量略有下降,其中与针刺合谷同侧的右脸颊下降比较明显(P<0.01),而左脸颊基本不变,两者在起针10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额区在针刺即刻,血流量出现显著性升高,而在随后的其他时段里,血流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与针刺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针刺前静息状态下,面部5个区域的平均血流量如表1第1行所示,其中以嘴区最高,鼻区其次,左、右脸颊基本相等(P>0.05),前额区最低。方差分析(F检验)显示,不同区域之间的血流量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区域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嘴区、鼻区、脸颊和前额之间均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对5个区域的平均血流量再进行平均,得到代表全面部的平均血流量。

表3 针刺前后全面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s,PU,N=20)

表3 针刺前后全面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s,PU,N=20)

注:与针前比较:*P<0.05;与针后15min比较:**P<0.01

针前 针刺即刻 留针5分 留针10分 留针15分 起针即刻 起针5分 起针10分338.2±98.0 337.6±96.9 297.9±76.2 313.9±70.4* 311.0±74.6 312.9±85.0 325.5±87.2 346.4±85.4**

结果表明,针刺后即刻全面部血流量出现显著性升高,在第5、10分钟基本保持稳定,第15分钟时又有所升高,但与第10分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针后即刻,血流量进一步出现极显著性升高,随后有所下降,但与起针后即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实验使用英国Moor公司制造的最新型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进行了面部皮肤血流量的测量,由于该仪器使用了对眼睛无刺激作用的近红外光源,故受试者在实验中无需佩戴防护眼镜或眼罩,使得测量更加便捷。但因该仪器对被测物体的运动非常敏感,如眼睑的微小眨动,故我们未对眼部的血流量进行分析。该仪器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同步采集面部所有区域的血流,有利于比较不同区域血流量的差异,而以往通过单点激光扫描进行的大面积测量,不同区域的血流量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获得的,故可比性较差。

本实验发现,针刺右侧合谷穴后面部的血流量除嘴区外,鼻区、左右脸颊和前额区都有一定的升高,其中左、右脸颊的升高最为明显,从针刺开始即升高,直到起针即刻达到最高值,起针后略有下降,说明该血流量的升高的确由针刺所引起。鼻区在针刺后15min才开始明显升高,表明其受经脉的影响要迟于脸颊部。前额部的血流量只在针刺开始时有所升高,随后保持平稳,说明该作用与脸颊和鼻部的作用途径可能不同,测量时以前额印堂为参考部位有一定道理。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中医有“面口合谷收”的经验总结。该实验发现,针刺合谷确实可对面部血流产生影响,大肠经的循行经面部到达鼻侧的迎香穴。该实验发现,脸颊和鼻部的血流量升高最为明显,与经脉所过的规律相吻合。嘴区虽与合谷有关(面口),但没有发现嘴区的血流量有明显改变,可能是由于嘴唇皮肤结构不同于面部,血流量本来就很高,故针刺引起的变化不显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大肠经虽然经过嘴部附近,但不直接过嘴唇,而“面口合谷收”主要指口腔内的疾病用合谷穴治疗,不是嘴唇部位,故影响不够明显。该结果与李顺月等[2]发现的针刺合谷引起口部(左侧)温度显著升高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观测的参数不同,就温度而言,面部不同区域的差异不很大,而血流量在唇部的数值非常高,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大肠经不经过前额部位,但血流量在针刺开始时也出现了升高,其原因可能是针刺引起的全身效应所致。这种反应我们在针刺合谷穴观察局部和循经血流量变化时已发现[5],可能是由神经-血液途径引起的,范围较大,速度较快,该效应在随后的测量中(留针不再捻针)保持不变,而脸颊部位逐渐升高的血流量更像是针刺信号通过经脉慢速传递过来的一种循经效应,脸颊部位的血流量增高是整体效应与循经效应叠加的结果。考虑不同侧的经穴是否对同侧或对侧的皮肤有不同影响,故比较左侧和右侧脸颊的血流量,发现两者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但起针后针刺同侧脸颊的血流量下降较为明显,表明它与针刺的关系更为密切,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右侧大肠经过右侧脸颊的规律。

5个区域平均后的全脸血流量只在针刺即刻和起针即刻有明显升高,说明进针和起针的刺激可形成全身性的血流升高,是一种通过中枢形成的整体效应,起针时的身心放松可能是血流量极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面口合谷收”的中医经典取穴规律,再次显示了针刺的全身性效应和远端的循经效应,对针刺的作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张栋,高惠合,温宝珠,等.“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31-34.

[2]李顺月,张栋,王淑友,等.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增刊):57-59.

[3]宋晓晶,张栋.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的红外热像显示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51-54.

[4]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等.“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3):217-221.

[5]Zhang WB,Wang LL,Huang T,et al.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for Assessment of Skin Blood Perfusion after Acupuncture.Medical Acupuncture,2008,20(2):109-118.

猜你喜欢
脸颊合谷血流量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刚刚好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梳脸梳走了老年斑
饭后静卧养肝利血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