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戒毒人员人格障碍调查及其自尊相关研究

2013-12-01 06:40刘新民韦克诚许东彪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戒毒毒品

李 秀,刘新民,韦克诚,许东彪,张 婷

(1.皖南医学院 心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安徽 宣城 242000)

吸毒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在我国,毒品成瘾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各种戒毒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毒品的泛滥,但复吸率仍居高不下[1]。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戒毒后复吸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毒品之所以让吸毒者产生心理依赖,与吸毒者的人格及其心理品质存在缺陷相关,调查显示吸毒者多伴有人格障碍和偏差[2]。

自尊是人类对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之间差别的一种态度,是对自我价值、长处和重要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觉[3]。Laskowitz(1961)等的研究指出,低自尊是药物依赖者的人格特点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障碍水平及其自尊水平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情况,分析其原因,为强制戒毒者实施有效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8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接受强制戒毒的安徽省宣城市某戒毒康复中心抽取某些大队,以班为单位对戒毒人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53份,有效率93.39%。其中男性252份,女性101份。男性戒毒组年龄为(32.35±6.82)岁,女性戒毒组年龄为(30.96±7.39)岁,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t=1.69,P >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安徽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调查由本教研室教师和康复中心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共同完成,并得到各大队民警的协助,以保证问卷质量。调查问卷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学资料和戒毒者吸毒的基本情况。②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涵盖12个型别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PND)、分裂性人格障碍(SZT)、分裂型人格障碍(SZD)、表演型人格障碍(HST)、自恋型人格障碍(NAR)、边缘型人格障碍(BDL)、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TS)、回避型人格障碍(AVD)、依赖型人格障碍(DEP)、强迫型人格障碍(OBC)、被动攻击人格障碍(PAG)和抑郁型人格障碍(DSP)。该量表为筛查工具,若要进一步诊断,需由心理科医生按ICD.10诊断系统对PDQ-4筛查阳性者进行确诊。③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10道题目,分4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自尊水平的评定采用自尊量表,按照四分位间距Q25(24分)和Q75(30分)将自尊分成3组,分别记为1组(低自尊)、2组(中自尊)、3 组(高自尊)。

1.3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戒毒组和正常人群组之间得分采用两样本t检验,各自尊组别之间人格障碍各维度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之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

2 结果

2.1 戒毒组PDQ-4结果与正常人群组[4]比较 戒毒组PDQ-4总均分和各项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强制戒毒人员不同自尊组别之间人格障碍各维度比较 调查发现,不同自尊组别之间人格障碍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发现回避和抑郁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两两之间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1 戒毒组PDQ-4结果与正常人群组比较(±s)

表1 戒毒组PDQ-4结果与正常人群组比较(±s)

因子 戒毒组(n=353)正常组(n=628)t值 P值总分44.97 ±17.82 27.76 ±11.88 18.90 <0.001偏执型 3.37±1.74 1.83 ±1.68 14.09 <0.001分裂性 2.60±1.68 1.76 ±1.48 8.37 <0.001分裂型 3.63±2.27 1.71 ±1.87 14.68 <0.001癔病型 3.78±1.95 2.28 ±1.93 12.04 <0.001自恋型 4.40±2.37 2.47 ±2.20 13.24 <0.001边缘型 5.24±2.57 1.81 ±2.17 23.07 <0.001反社会型 3.68±1.83 0.76±1.25 30.27 <0.001回避型 3.66±2.06 2.47 ±2.07 9.03 <0.001依赖型 2.93±1.94 1.21 ±1.59 15.43 <0.001强迫型 5.26±2.35 3.44 ±2.66 11.12 <0.001被动攻击 2.72±1.51 1.51±1.68 11.73 <0.001抑郁型3.65 ±1.72 1.68 ±1.49 19.26 <0.001

表2 强制戒毒人员不同自尊组别之间人格障碍各维度比较(s)

表2 强制戒毒人员不同自尊组别之间人格障碍各维度比较(s)

注: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字母不同表示P<0.05,字母相同表示P>0.05

因子 1组 2组 3组 F值 P值偏执型 3.88 ±1.70a 3.32 ±1.79b 3.01 ±1.57b 14.074 0.000 6.597 0.002分裂性 2.82 ±1.70a 2.78 ±1.65a 2.06 ±1.60b 7.690 0.001分裂型 4.28 ±2.32a 3.62 ±2.26b 3.07 ±2.13b 7.203 0.001癔病型 4.32 ±1.74a 3.72 ±2.08b 3.43 ±1.78b 5.491 0.004自恋型 4.97 ±2.46a 4.33 ±2.42b 4.01 ±2.13b 4.228 0.015边缘型 6.06 ±2.39a 5.13 ±2.72b 4.69 ±2.25b 7.631 0.001反社会型 4.10 ±1.91a 3.65 ±1.89b 3.68 ±1.83b 4.034 0.018回避型 4.47 ±1.89a 3.62 ±2.10b 2.98 ±1.87c 13.576 0.000依赖型 3.56 ±2.17a 2.81 ±1.90b 2.60 ±1.66b 7.130 0.001强迫型 5.96 ±2.30a 5.20 ±2.49b 4.75 ±1.97b 6.834 0.001被动攻击 2.96 ±1.61a 2.82 ±1.48a 2.36 ±1.43b 4.635 0.010抑郁型 4.23 ±1.54a 3.71 ±1.73b 2.99 ±1.65c

3 讨论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PD)是指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在认知内容、情绪发放、冲动行为控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异常。这些异常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在患者独自一人或参与社交活动等场合时均是恒定的,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部分病人为此感到痛苦。病人虽然没有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这种行为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5]。人格障碍患者使自己或他人感到精神痛苦,严重者出现冲动性伤人、自毁,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吸毒人员多伴有人格障碍和偏差,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强制戒毒人员PDQ-4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这表明强制戒毒人员中存在广泛的多种类型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既有吸毒前已形成,从而诱发吸毒;也有吸毒后毒品毒副作用及寻求毒品的生活方式促使形成,深入分析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健全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是彻底戒毒必须具备的内在动力,人格形成与生物、心理、家庭教养、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帮助戒毒人员时应考虑人格障碍因素,可借助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等多种疗法改善人格障碍。国内外有用沙盘治疗PD,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沙盘游戏疗法是由多拉·卡尔夫发明的一种探索无意识的有效心理分析技术,它促使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向有意识转化,促进人格整合[6]。沙盘治疗对涉及人格因素的疾病尤其有效。此外,中医、中药、针灸、饮食等也可作为人格障碍的辅助治疗。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整体感受。自尊水平较高的人能够对自我进行客观、积极的认知评价,体验着自信、自豪,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得到有效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并能形成积极的情绪,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保护因素[7]。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则缺乏自信、容易自我批评,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压抑、抑郁、内疚等负性情感,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往往易形成社会偏差行为,低自尊是药物依赖者的人格特点之一。自尊水平的高低,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研究者根据以往文献,按被试者在自尊测验中的分数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种水平。结果显示不同自尊水平对人格障碍形成有显著影响,低自尊为吸毒行为的危险因素,这和某些研究结果一致[8]。这也提示在帮助戒毒人员戒毒时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在强制戒毒过程中,戒毒人员自尊的发展与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引导戒毒人员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如何理智、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同时确立适当的目标,在艰巨的戒毒过程确立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引导他们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取得一点成果,即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形成基本肯定的态度,才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基础。

自尊水平和人格障碍因素对戒毒的效果和复吸率均有影响。在强制戒毒模式下如何根据戒毒者自尊水平和人格障碍不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强制戒毒的关键问题;同时,在强制戒毒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完善自我,促进人格成长,为最终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李岚.当前我国几种戒毒模式之比较——《禁毒法》颁布引起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3(3):153 -155.

[2]刘畅.戒毒人员的人格特点及其心理矫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55 -157.

[3]陈淑英,邹顺法,万丽英,等.强制戒毒者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关系初步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6):328-329.

[4]李江雪,项锦晶.人格诊断问卷(PDQ-4+)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580 -582.

[5]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6.

[6]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180 -183.

[7]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 -555.

[8]杨玲,樊召锋.268例男性吸毒者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66 -167.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戒毒毒品
销毁毒品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