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针督脉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口唇微循环的影响

2013-12-01 03:16陈凡宣丽华陈君叶茜茜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口唇面瘫面神经

陈凡,宣丽华,陈君,叶茜茜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

在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动物模型中,有明显的面肌毛细血管灌注变化,而损伤好转后面肌微循环可以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据此本研究拟大鼠口唇微循环改变作为主要观测指标,验证粗针督脉平刺针刺疗法对大鼠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后面肌微循环的影响,为粗针督脉平刺疗法的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用雄性Wistar大鼠70只,重200~250 g(SPF级,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针灸针规格为0.18 mm×25 mm和0.25 mm×40 mm,江苏省吴江市佳辰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PeriScan PIM Ⅱ系统(瑞士PERIMED公司制造),本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室提供,激光波长670 nm,探头与检测物之间距离20 cm。本研究采用NR扫描模式,步长 3 mm,根据观察部位确定扫描面积。该仪器与计算机联机,并应用 LDPI图像软件,进行体表血流图的记录、分析、处理和存贮。检测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值使用单位为 PU(测量体积内血细胞浓度与血细胞平均运动速度的乘积)。

1.2 造模

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编号,随机取56只,按文献[1-2]方法造模。大鼠禁食1 d后称重,用10%水合氯醛(0.35 mL/100 g)行腹腔注射,待5 min大鼠处于麻醉状态后,将其左侧卧固定于手术台上,耳后剪毛,碘伏乙醇消毒备皮,俯卧位固定于鼠板上,沿右侧耳根后缘行一弧形切口,钝性分离面神经主干,用微型眼科持针器(Inamli Restfrei制)压迫露出的面神经,持续30 s,松开30 s,再压迫30 s,持针器尖端压强7.84×106 Pa,压迫幅宽1.0 mm,制成大鼠面瘫模型。用缝线标记损伤段,缝合。麻醉过后可看到造模大鼠出现右侧面瘫表现。

1.3 分组和干预方法

14只未造模大鼠为假手术组(A),A组钝性分离面神经主干后未做钳夹造模,其余56只损伤大鼠随机分为粗针针刺组(B)、普通针刺组(C)、基础西药组(D)、面瘫模型组(E),每组14只。穴位定位参照华兴邦《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3];造模后第1天不处理;B组造模后于神道穴约呈10°角进针,沿督脉经向下平刺2 cm,操作者不使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留针1 h;C组在大鼠合谷、颊车、四白、地仓穴呈10°角进针,针刺深度0.5 cm,不使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留针30 min;D组予强的松片灌胃治疗,维生素B1、维生素B12腹腔注射给药;E组不予治疗。所有大鼠正常环境下饲养,造模后第7天和第14天,观察所有大鼠面部有无明显变化,并采用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仪PeriScan PIM Ⅱ系统观察所有大鼠右唇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

1.4 数据采集

于造模后1天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按Simone10分法[2]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去除评分为4分以下的动物。Simone10分法评定如下,1分为无触须运动且胡须方向向后,无眼闭和瞬目反射;2分为轻微触须运动且胡须方向向后,眼部肌肉紧张;3分为较大触须运动且方向向后,存在瞬目反射伴50%眼闭;4分为正常运动且方向向后,存在瞬目反射伴75%眼闭;5分为正常运动且方向向前,完全存在瞬目反射。胡须运动和眼部肌肉运动所得评分相加,一共10分。

由专人操作,于造模后1天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大鼠称重后按前述方法麻醉,室内温度保持在15℃~20℃,口唇、黏膜温度30℃~32℃,仰卧位暴露嘴唇,取右侧嘴唇两端连线的中点,取直径为0.2 cm的圆形测量面积,采用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仪进行检查,获得微循环血流灌注图及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测量体积内血细胞浓度与血细胞平均运动速度的乘积,单位PU)。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描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时用 LSD检验,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右侧嘴唇血流灌注图区域颜色比较

红色区域表示血流灌注丰富,黄色和绿色区域表示血流灌注稍差,蓝色区域表示血流灌注差。治疗7 d后,A组测量区域以黄色为主;B组图测量区域以红色、黄色为主,黄色居多;C组和D组测量区域以红色和黄色为主,E组以红色为主,部分区域见黄色。治疗14 d后,A组测量区域依旧以黄色为主,但颜色较淡;B组和C组测量区域以黄色为主,但见少许绿色;D组测量区域以黄色为主,可见点状分布的红色和绿色;E组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详见图1和图2。

2.2 手术前后大鼠口唇血流变化

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口唇血流灌注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大鼠造模后口唇血流灌注比术前明显上升(P<0.01),本实验结果表明,周围性面瘫大鼠模型会造成大鼠口唇血流灌注的明显升高。详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大鼠口唇血流变化 (±s,PU)

表1 手术前后大鼠口唇血流变化 (±s,PU)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1)P<0.01

组别 n 术前 术后假手术组 14 133.22±27.80 128.10±31.28手术组 56 130.47±22.29 180.76±21.761)

图1 第7天时各组大鼠嘴唇血流灌注图的比较

图2 第14天时各组大鼠嘴唇血流灌注图的比较

2.3 各组大鼠治疗后右侧口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比较

表2 各组大鼠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值比较 (±s,PU)

表2 各组大鼠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值比较 (±s,PU)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1)P<0.05,2)P<0.01;与面瘫模型组比较3)P<0.01;与普通针刺组比较4)P<0.05;与同组7 d比较5)P<0.01

组别 n 治疗时间7 d 14 d假手术组 14 130.36±28.56 131.16±22.84基础西药组 14 151.44±15.801)3) 141.61±13.133)粗针针刺组 14 163.26±20.462) 133.30±21.703)4)5)普通针刺组 14 165.43±24.572) 153.20±30.731)面瘫模型组 14 178.16±12.572) 169.47±9.792)

面瘫模型组与同时相假手术组比较,口唇血流灌注量有明显差异(P<0.01),但面瘫模型组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缓慢降低的趋势。各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在治疗7 d时,各组口唇血流灌注量平均值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基础西药组和粗针针刺组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下降比较明显,与面瘫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普通针刺组和基础西药组与治疗7 d时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平均值无明显差异。基础西药组和粗针针刺组均能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且比治疗7 d时明显改善右侧口唇血流灌注量(P<0.05)。提示粗针能使面瘫模型大鼠口唇微循环接近正常水平,并且要优于普通针刺,在统计学上有差异,与西药治疗无明显区别,且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详见表2。

2.4 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

在治疗7 d时,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高于面瘫模型组(P<0.01);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基础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高(P<0.05),粗针针刺组则比普通针刺组行为学评分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d时,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高于面瘫模型组(P<0.01),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基础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粗针针刺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在14 d时行为学评分均与7 d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 (±s,分)

表3 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1)P<0.05,2)P<0.01;与面瘫模型组比较3)P<0.01;与普通针刺组比较4)P<0.05;与同组7 d比较5)P<0.01

组别 n 治疗时间7 d 14 d假手术组 14 10.00±0.00 10.00±0.00基础西药组 14 9.00±0.002)3)4) 9.53±0.512)3)5)粗针针刺组 14 8.07±0.752)3) 9.61±0.501)3)4)5)普通针刺组 14 7.84±0.372)3) 9.23±0.432)3)5)面瘫模型组 14 6.08±0.282) 7.09±0.302)5)

3 讨论

激光多普勒成像仪可用于无创组织血流灌注量图像化及量化检查,其通过低能量激光束的扫描,生成监测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彩色图像,因此可以监测健康或者病理组织的微循环状况。本研究中应用了仪器系统具备的同时记录检测部位血流值和直观图像的功能,进行图像的观察对照和检测血流值的统计学对照。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4]以口唇黏膜的微循环检测作为了解面肌血循环功能状态的指标来观察周围性面瘫的病情及疗效。

针刺疗法在临床应用较多[5-6],包括传统针灸疗法及粗针刺法等。本研究采用的粗针平刺法有别于传统医学中的针灸疗法。首先针具的直径为 1.0 mm,而普通针灸针直径多在0.18~0.35 mm之间;其次施针部位在督脉上,而传统针灸多在面部穴位上施针。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7]将粗针刺入大鼠后留针时间定为1 h;根据人体与大鼠脊椎的长宽比较,确定实验所用的粗针直径为0.25 mm,体针直径为0.18 mm。

周围性面瘫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面神经水肿,可见炎细胞浸润,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8]。故现代医学理论主张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及早消退,恢复神经机能,防止瘫痪肌的过度牵引。因此治疗上可以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解除血管痉挛就可促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其中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和血浆容量发生变化[9],肌肉内压力升高[10]。但目前有学者[11]发现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特征以充血性改变为主。说明面瘫发生时,面部组织可能由于面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微血管扩张而出现充血现象。面瘫发病急性期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并不能马上导致面部肌肉微循环的障碍。实验中造模前后测量大鼠口唇微循环值也证实面瘫急性期大鼠口唇微循环以充血性改变为主。

本实验以大鼠口唇黏膜的微循环检测作为了解面肌血循环功能状态的指标以及大鼠面部行为学观察来观察周围性面瘫的病情及疗效。有研究发现[12],针刺能改善模型大鼠患肢活动,促进痛觉、触觉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根变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粗针督脉平刺治疗后,大鼠口唇血流灌注量的值是不断降低最后接近正常。可能是因为面瘫早期,面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微血管扩张。粗针督脉平刺后,面部组织的炎症反应逐渐消失,面部微血管充血逐渐减轻,最后恢复正常,因此口唇微循环灌注量的值也随着治疗逐渐降低最后恢复正常。不同的治疗方式均能降低面瘫模型大鼠的口唇微循环值,减轻炎症反应,并对行为学有明显改善作用,也证明了粗针督脉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的炎症的消除,对充血微血管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粗针针刺的远期疗效显著。本实验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口唇微循环灌注量的测量和行为学功能的评分了解面瘫大鼠的恢复情况,但并不能直接反映大鼠面神经局部的血流灌注情况,面部组织微循环与面神经周围微循环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1]邱辉,张志光,张洪来,等.针刺治疗面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作[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3):169-170.

[2]de Faria SD, Testa JR, Borin A,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techniques used in facial nerve section and facial movement evaluation in rats[J].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06,72(3):341-347.

[3]华兴邦.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13-15.

[4]李坚将,刘辉.针灸治疗面瘫及对口唇、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5):16-18.

[5]Zhang TT, Wang NH, He TY. Subcutaneous needl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 report of 7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2):118-120.

[6]Deng X, Bao CL, Zhang YL,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by acupoint-penetrating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3):189-190.

[7]宣丽华,虞彬艳,高宏,等.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面神经炎临床多中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8-20.

[8]黄如调,梁秀玲,刘卓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0-201.

[9]Bansch P, Lundblad C, Grände PO, et al.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blunt skeletal muscle trauma on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plasma volume in the rat[J]. Shock, 2010,33(4):399-404.

[10]Schaser KD, Vollmar B, Menger MD, et al. In vivo analysis of microcirculation following closed soft-tissue injury[J]. J Orthop Res, 1999,17(5):678-685.

[11]周章玲,姜岳波,李高波,等.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121-1225.

[12]庄子齐,王敦建,唐方根,等.针刺对神经根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6):513-517.

猜你喜欢
口唇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皮肤镜在鉴别口唇静脉湖和口唇黑子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中国美貌汉族女性口唇特征的测量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口唇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