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的理想及其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

2013-12-06 23:27陶小娟潘绍伟侍崇艳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青奥会奥林匹克青少年

陶小娟,潘绍伟,周 兵,侍崇艳

(1.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社会体育系,江苏 苏州 215600;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0;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体育系,江苏 泰州 225300;4.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14)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Youth Olympic Games,YOG)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全世界14-18岁(1996至2000年出生)青少年设立的一项全新体育盛会,与现代奥运会相比,它更注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功能,堪称全球性青少年顶级体育赛事和文化教育盛典。国际奥委会(IOC)之所以要在奥运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创办“青奥会”,似乎是对奥运会日渐异化的一种补充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复归追求。为的是淡化金牌意识,扩大参与面积,加强体育和文化、教育元素的结合,并着眼于在全世界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卓越、尊重和友谊能更广泛地被青年人所接受,让青少年在奥运价值的感召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诚然,胎孕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青奥会与其母体一样,承载着奥林匹克理想,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对青少年的教育理想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回归,引起了世界各国奥委会(NOC)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作为全球体育工作中不可或缺也是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青少年体育是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南京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奥会的到来,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传播将给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动力。

1 青奥会的理想

从青奥会溯源、产生及发展脉络的纵向梳理可知,青奥会的发展关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命运和前途。那么,青奥会的理想(理论内涵)是什么?放眼当前学术界,学者们对于青奥会赛事本身作了大量相关研究,但从“青奥会理想”这一研究视点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基于对“理想”、“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宗旨”等相关词汇的理解以及对青奥会和奥运会两者观念层面区别的剖析,本文认为,青奥会理想的具体内涵可界定为:以奥林匹克主义为奋斗目标,以青少年为本,对其身心健康进行教育,注重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和全世界青年的互动,旨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推广“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讲述和谐、公正、公平的奥林匹克理想,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平衡现代奥运会浓厚的体育竞技色彩,弱化金牌意识,并且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赋予全新精神内涵的一种永恒追求。

2 青奥会的理想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

2.1 不主张奢华,倡导节俭办赛

国际奥委会在创设青奥会之初就明确申明:不能专门为青奥会而新建任何体育场馆。青奥会将在2014年来到南京,“不主张奢华,倡扬节俭办赛”的理念应该是她带给中国青少年体育的第一份礼物: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中,我国要把“朴实无华”的办赛理念融入到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中。例如,在迎接南京青奥会期间,青奥会组委可协同我国青少年体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迎接南京青奥会的“校园青奥会”。这样的运动会无需组织者在赛前精心地进行华美开幕式或闭幕式的现场布置;无需按照传统的运动会规程进行正式的开、闭幕的繁杂仪式,大家相聚在一起进行简单却充满活力的对话和交流;无需为运动会而专门新建体育场地和器材,可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智慧对现有器材设施和赛制加以改造,继而进行简易有趣的运动。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这样的运动会恰似一次所有具有体育运动爱好的青年人的校园聚会,一次感受奥运精神的欢乐聚会。而在青奥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继续革故鼎新,改变之前学校传统运动会的形式,把这种“朴实无华”的运动会模式真正移植到校园运动会乃至全国性的学生运动会中,让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理想有着更深刻体悟,让“朴实无华”的青奥会理念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宝贵财富,并且在今后人生的更广泛领域闪光。

2.2 寓教于体,实现教育功能统一

“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作为对奥林匹克主义的阐释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今天,淡化胜负,注重文化教育活动的青奥会的诞生,正是国际奥委会在新时代对奥林匹克准则的尊重和践行。

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给中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思考:体育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组织学生锻炼、应付考试,取得课程学习的成绩,而是作为一个平台,让体育与德育、智育结合,真正让广大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南京青奥会的到来,青奥会理想的传播和践行,让中国学校体育以新的视角和方式去教育青少年——让体育竞赛与文化教育完美结合,用奥林匹克价值引导青年健康成长。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顾拜旦(Pierre Coubertin)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少年,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中国学校体育应当充分利用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作用,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应充分发挥我国青少年对东道主南京主办青奥会的参与热情,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达成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提升,让奥林匹克文化与青少年充分融合,实现青奥会教育和文化计划(ECP)中所提出的“学而知之,学而做之,学而时习之,学而共处之”的目标。

2.3 为了青少年,基于青少年

青奥会为全世界的青少年而生。南京青奥会的到来,“以青少年为本”理念的倡扬,对于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还未明显改善的形势以启迪:为了青少年,基于青少年。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不仅仅让亿万青少年受益,最终滋养的是中华民族的健康与未来。学校体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作风。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社会的发展首先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的资源,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使得人获得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按照“健康第一”理论,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青少年体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责。在今后的改革历程中,中国青少年体育应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本,重视其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体质增强、身心健康成长为宗旨,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重点弥补校外体育活动的薄弱环节,在投入上争取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建立和完善以青少年为中心、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历史经验证明,国运盛,体育兴,体育兴,民族强。在践行青奥会理想的追梦旅途中,中国政府要作出契合时代要求的系统谋划;对于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与中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相符的“运动健身”、“运动竞技”、“运动休闲与娱乐”、“运动治疗与康复”;进一步完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在南京青奥会来临之际,积极培养一批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青奥会青少年志愿者队伍,使其各就各位,发挥所长,在整个青奥会筹办、举行和收尾阶段,在青奥会的各个领域,都能充当中坚力量,展现青年风采,让中国青少年为世界青少年志愿服务,真正达成“为了青少年,基于青少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一次参与国际体育盛会的难得经历也会让其锻炼体能,增强体质,丰富阅历,提升能力,为活力中国蓄能,为健康中国奠基。

2.4 紧抓学校体育工作,加强社会联动,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作为体育人口主力军的学生群体,其体质健康状况二十多年不断下滑。各种统计均表明,除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增长外,反应运动能力的速度、耐力、肺活量、柔韧性等指标在整体上呈下降态势。青少年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责任重大。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此外,通知还规定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倡扬健康的健身和生活理念。因此,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国家重要政策法规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体教结合、医教结合,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级学校体育行政部门要适时制定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学校体育促进计划。此外,要根据本校实情,借助社区和家庭的外力支持,建设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共同举办青少年体育的联合网络和机制,拓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地,全面推进青少年核心指标——身体形态和技能素质的普遍提高。

2.5 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弥补短板效应,推进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广,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距离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存在相当的差距等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而对于青少年体育发展而言更是如此,我国不少城市的青少年体育吸引了大量健身人群,但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仍然有限,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学校中存在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课被侵占、课外1小时体育锻炼难以保障等情况,说明我们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及制度保障、法治力度亟待提高。人均体育场地不足,社会指导员数量缺乏,干扰乃至破坏体育教育应有地位的情况层出不穷,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滑,都对弥补“短板”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国际奥委会规定“不允许新建任何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提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应积极修正、完善学校和社会基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要加大对我国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本公共设施相对缺乏地区的经济投入,弥补地域差距。同时,应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在课余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为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载体。学校“十二五”期间,体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体育设施数量和面积应继续有大的发展。

3 后续研究建议

在研究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时,本文研究仅以学校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考察,后续研究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对青奥会视角下青少年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参与情况进行研究,以使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1]罗格.青奥会的理念与宗旨[N].今日美国,2007-4-15(3).

[2]裴军.青奥会: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再诠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2):26-29.

[3]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詹雷,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13.

[4]徐金华,张惠春.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刍议.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6):84-86.

[5]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11(4):5.

[6]《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10.

[7]青少年体育司司长郭建军:将青少年体育工作抓实抓好[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jianshen/GB/14110199.html,2011-03-10.

[8]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啊引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 )通 知[EB/OL].http://www.sport.gov.cn,2011-02-04.

[9]国家体育总局.体教结合提高青少年体质[EB/OL].http://sport.gov.cn,2011-3-18.

[10]易剑东.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1,18(1):18.

[11]新华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2011-2015年)[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08585/1808711.html,2011-03-01.

猜你喜欢
青奥会奥林匹克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南京青奥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