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互动模式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2013-12-07 01:09霍升平马春久
新东方 2013年4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网民舆论

霍升平 马春久

(霍升平,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春久,中共美兰区委宣传部)

一、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模式的必要性

早在党的十六大,党中央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着重提出各级政府和党员必须充分尊重和重视网络民意,积极应对和引导网络舆论。近十年以来,互联网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带来深刻变化。在以网络媒体平台为载体和纽带的多主体互动中,如何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交流和促进,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术研究侧重点的需要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危机事件中主体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面对以互联网为载体而日益增多的公共危机事件,部分学者开始探索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方式,用以应对或削弱危机事件的破坏性,不少学者就如何改善当前网络危机事件应对方案提出了相应的主体互动模型。对比分析可见,这些模型的关注点也是集中在特定若干主体之间的互动情况,实质其实是将各种网络危机事件按照传播形式、统筹管理的方式和监督管理的方式进行分类,并从某个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建构,用理论模型将其进行描述,以实现能从理论和学术意义上对客观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很少提及如何在某些特定的网络舆论传播模式下,各个主体该如何应对、如何合理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政府科学执政的需要

鉴于我国各项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某些社会矛盾时常凸显,人们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找到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而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隐蔽性、高速传播性,便成为公民现实生活中用于表达自身诉求的最佳平台。社会存在的改变足够迅速,而社会意识并没有及时跟上步伐。当与日俱增的网民开始利用包括BBS社区、贴吧、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媒体平台发布真实信息、参与现实政治生活、制造网络舆论时,政府及相关公务人员并没有及时地给予充分重视,甚至一旦面对便束手无策,用旧式的官僚主义思维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最终导致更强的网络舆论漩涡或更大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连续发生。

(三)网民合法表达利益的需要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更加开放、自由、平等、高效和隐蔽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互联网媒体发表观点、评论时政、参与投票、发布信息,海量的信息和多种交流平台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当下的网络信息更加复杂化,网络监管的形势更加严峻。首先,由于网络监管和网民素质的原因,一些包括煽动颠覆、煽动破坏、散布造谣、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等不法信息难免见诸网络,由此造成区域内的社会恐慌和秩序紊乱,必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危害和损失。其次,由于信息来源的问题,失实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经过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效应,一方面会引发民众对事件产生更大的质疑,甚至是恐慌,进而造成更大的网络舆论漩涡。另一方面会使政府部门辟谣和澄清事实的成本增加,严重的会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如果不能更有效地梳理、监管和引导网络舆论、网络信息,从而对症下药地应对危机等突发事件,政府在面对针对本部门的网络公共事件时将无法摆脱被动局面。

二、模型建构及解析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网络公共事件,及时将危害国家安全、威胁民众日常生活的非法信息彻底消除,同时,让那些合理、合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通过网络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信息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需要建立一个可以顺利实现沟通政府和网民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型,为相关政府更好地利用网络收集民意、倾听民意、应对和处置网络突发事件提供理论帮助。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典型的网络公共事件和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的分析,网民(包括普通网民、政治精英、网络共同体、民间意见领袖等)、媒体(包括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政府等构成了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基本主体。因此,本文的“政府-网民”互动模型将建立在这三个主体之上,并由此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政府的应对策略。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中,当前多数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为社会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包括政府相关公务人员),二者之间以互联网媒体为链接纽带,进行双向多方面互动。在公民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的初期阶段,二者之间互动较少,政府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和消极操作。但随着网络舆论和网民势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网络政治参与提高重视,并纷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互动过程中。

在网络媒体下的公众,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政治精英(如政客,这个主体在我国表现不明显)、网络共同体(如各类社会团体、NGO等)、民间意见领袖(如微博达人、博客红人、网络明星等),这些“网民”以互联网媒体为载体,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发布包括“谣言”、“揭露某政府部门或官员行为”、“正当利益诉求”及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网络的扩散和放大作用,在互联网上进行迅速传播,在即时社会背景和网民关注兴趣焦点的多因素作用下,发展成为网络舆论漩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社会的关注和信息的丰富与复杂化会将舆论压力施加到对应的政府部门或相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身上。而政府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保障人民生活稳定与美好的行政机关,其执政合法性来源于人民。为了维护执政合法性,保障社会安定,相关政府机关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并予以解决。此时,作为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奉为圭臬的服务型政府,就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根据图中所示模型,相关政府或政府公务人员处理针对本部门的网络危机事件,其大体可以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完善三个阶段。其中,事中应对最为关键,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网络公共事件属于突发事件,要使事先预防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比较困难,而事件的突发有其特定的背景,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或责任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事后完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或者领导干部具备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意识,能够通过分析事件来完善或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图中可见,事前预防与事后完善有部分重合,表明如果相关政府部门或领导干部在执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由部分网民主导的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运用模型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对策分析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尤其是当大量的网络信息组成的网络舆论向相关政府机构或责任人涌来时,如何做好应对和吸取教训,是当前各级政府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图中的模型所示,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干部要想更好地应对不断强大的网络舆论及网络公共事件,就必须具备事前预防的意识、提高事中应对的能力、形成事后完善的机制。

首先,事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各级政府机关及相关公务人员应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措施,在思想上提高重视,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自己对于新时期执政环境的认识,并提高处理包括网络突发事件在内的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能够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打造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应当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其次,事中应对,积极的姿态。当面对一起网络公共事件或网络舆论压力时,不管这些网络信息是何种属性,相关政府部门应抓住时机亮明姿态,通过各种媒体(如召开记者发布会等形式)表明将严肃认真对待,并给与公众满意答复。针对聚集的网络信息或舆论,核对事实,如果属于“谣言”,应及时澄清,并给出事实真相,打消民众疑虑,同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谣言散布者;如果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也应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及时承认错误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办法和思路;如果属于某些民众的利益诉求,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查、研究,在现行体制内及时给与公正解决,并将结果透明、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再次,事后完善,主动的改进。近几年影响较大的网络公共事件,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大多数只是解决了事件本身的问题,而能够像“孙志刚案”“劳教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最终推动某项改革进程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被如汪洋大海般的网络信息所淹没。因此,事后的完善过程需要政府及相关领导干部主动参与,进而推动相关事业的改进或改革,并将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作为执政的基本方式和原则;将建立服务型政府,打造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务,为人民服务,从而形成与网民的良性互动。

四、本互动模型的意义与不足

为积极、科学应对网络公共事件,勇敢面对网络舆论,各级政府部门应主动提升自身执政能力,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各项改革稳步前进。鉴于此,本文建构了相关模型,该模型对于当下大多数网络公共事件的主客体互动进行了简单明了的描述和梳理,对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处理针对本部门或自身的网络公共事件给出了基本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不难发现,由于对网络公共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进行了基本的梳理,因此,该模型对于当前各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处理网络公共事件和应对网络舆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可以根据该模型去科学、主动、高效地应对网络公共事件和危机。

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民的数量不断激增,越来越多的民意诉求和舆论信息涌向网络,各级政府部门面对的网络舆论及网络民意将更为复杂,任务将更为艰巨。因此,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难以穷尽所有的网络突发事件和“政府—网民”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完善。

[1]杜骏飞.网络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2(10).

[2]杜骏飞.必须保卫社会:腾讯-360之争的舆情监测及网络秩序失范状况解析[J].新闻记者,2010(12).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