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实践与探索

2013-12-08 05:05陈德军陈家秀
长江蔬菜 2013年8期
关键词:贵阳市集群蔬菜

陈德军,陈家秀

(贵阳市蔬菜技术推广站,550081)

近年来,贵阳市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同时配套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科学地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分解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六大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1]。其中,蔬菜产业承担着“一手抓农民增收,一手抓城市‘菜篮子’供给”两大任务。为了客观评价蔬菜产业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提高蔬菜产业的贡献率,结合全市实际,从蔬菜产业的角度进行贡献率方面的分析评估,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蔬菜产业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1.1 农民增收致富是政府工作的长期目标

贵阳是省会城市,辖云岩、南明、小河、金阳、白云、乌当、花溪、开阳、息烽、修文、清镇11个区(市、县)。全市土地总面积804 667 hm2,其中,耕地面积271 94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8%。2011年,全市总人口439.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31余万人,占总人口的30%左右,总体呈现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格局。

2007-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4 088,4 818,5 316,5 796,7 381 元,分别较同期省内指标高 1 714,2 018,2 131,2 324,3 235 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广大农村基础条件等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实现农村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困难比较大。因此,实现全市整体全面进入小康,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要求,广大的农村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长期的努力和支持。

1.2 蔬菜产业已成为贵阳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任务是保障城市居民“菜篮子”供给。从2002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蔬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大,产品总量持续增加,产值不断提高。特别是2007年后,随着产品总量的快速上升,我市蔬菜外销(出口)量迅速扩大,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据统计,2007年,全市蔬菜生产总量125万t,实现产值18亿元,占一产总值的26.5%,总产值占种植业的40%,其中,外销60.3万t,产值8.7亿元;到2011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180万t,产值34.4亿元,占一产总值的38.7%,总产值占种植业56.7%,其中,外销 75万t,产值14.3亿元(表1),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贵阳市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表1 2007-2011年贵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1.3 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阳市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全面发展,蔬菜产业的产、加、销等各个环节的发展日臻完善,蔬菜产业科技含量日益提高,蔬菜产品质量逐年提升,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助农增收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 088元,其中蔬菜种植及经营收入1 104元,蔬菜助农增收贡献率达27%;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 818元,其中蔬菜种植及经营收入1 590元,蔬菜助农增收贡献率上升到33%;至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 318元,其中蔬菜种植及经营收入2 780元,蔬菜助农增收贡献率上升到38%。我市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之一(表2)。

2 蔬菜产业是保障城市居民“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的主要途径

2.1 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为了保障市民的餐桌安全,国家农业部从2002年起,每年在 1,4,7,9,11 月,分别对全国 37 个城市的蔬菜产品质量进行抽检。由表3可知,从抽查结果来看,近5 a来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合格率达95%以上,基地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大大保障了城市居民日常蔬菜产品的安全供给。

表2 2007-2011年贵阳市蔬菜产业助农增收的贡献水平[2]

表3 2008-2011年贵阳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情况

与此同时,我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正日趋完善,在蔬菜战线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蔬菜质量安全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1年,全市已经建成村级质量检测站170个,建成流动检测站13个,建成蔬菜检测中心站1个。蔬菜质量安全检测队伍逐步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实行一票否决制,各方面制度正趋完善。

2.2 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总量逐步扩大

由表3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我市无公害产品认证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我市已经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510个,获得绿色蔬菜产品认证26个,实现了贵阳市乃至贵州省蔬菜鲜活产品绿色认证零的突破。

随着人口增长和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我市蔬菜消费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被广大居民所重视,无公害(绿色)产品消费量呈上升的势头,优质优价正逐步被市民所接受。

3 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蔬菜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贵阳市生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对于认识上的问题,要从思想上查找原因;对于工作上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对于发展上的问题,要从发展中找原因。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3.1 蔬菜生产规模小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难以实现生态蔬菜的规模效益,并且还会影响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故规模效益问题将是生态蔬菜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通讯网络、能源利用、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贵阳市生态蔬菜产业的发展。

3.3 生态意识较差,对发展生态蔬菜的认识不足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态意识较差,只考虑开发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蔬菜很难接受,致使那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不易在蔬菜生产中推广和运用。

3.4 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在生态蔬菜生产过程中,虽然最终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但产量一般会下降。如果产品的销售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生产经营户就不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蔬菜也就不可能得到普及和发展。目前,我市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存在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农民生产推广生态蔬菜的积极性不高。

4 提高蔬菜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贡献率的主要对策

加快提升我市蔬菜产业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突出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以蔬菜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蔬菜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驱动”机制,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大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高效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4.1 突出蔬菜产业集群发展

①蔬菜基地集群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规模强菜”战略。推行区(市、县)连区(市、县)、乡(镇)连乡(镇)、村连村、户连户的商品化生产基地集群模式,连片开发,打造优势产业园;围绕高等级公路、县域公路和低热河谷地带,打造夏秋冷凉、低热河谷等蔬菜产业带[4];突出乡镇特色,打造特色板块。构建以版块为基础、产业带连接、优势产业区为龙头的具有本市特色的山区现代生态蔬菜产业体系。重点突出666.7 hm2基地蔬菜专业乡镇和333.3 hm2蔬菜专业乡镇建设,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特色重点基地项目建设,打造蔬菜产业基地集群,扩展产业生产规模。针对保供、外销、加工3个板块,开展保供、夏秋反季节、次早熟—延晚、特色加工重点基地项目建设,实现地块集群,板块整合,形成规模;实现产品集群,壮大总量,形成优势产品。同时,在集群蔬菜生产基地周围建立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产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布局、在内外市场上的有限衔接补充,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蔬菜现代化水平。

②龙头企业集群 大力实施“工农联盟”战略,把以蔬菜原料为主的加工企业作为农业部门服务、扶持、发展的对象,一手牵企业,一手牵农民,搭建工农联盟平台。在工农联盟中,一方面把工业先进理念带入蔬菜产业,提升蔬菜产业,把就业岗位带给农民,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增强蔬菜原材料的基本功能,切实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

一是全力招商,打造龙头。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市安家落户。

二是突出核心基地,以点带面。搭建平台,建设核心示范蔬菜基地,带动农户发展。

三是大力扶持,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要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集中帮助蔬菜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

四是组建企业集群。组建以息烽润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息烽土包子公司、清镇青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长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叶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叶菜规模化生产,带动贵黄沿线和贵遵沿线蔬菜产业带发展;以白云区的贵州晨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海曼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聚特工贸有限公司、贵州高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食用菌等蔬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带动107省道沿线蔬菜产业带发展;以贵阳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众旺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一代食品有限公司、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辣椒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辣椒规模化生产,带动贵黄沿线和贵开沿线蔬菜产业带发展;以花溪盐菜协会、贵阳金钰铮风味食品厂、贵州常吃常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青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雪里蕻、青菜等加工蔬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雪里蕻、青菜等规模化生产,带动贵惠公路沿线及青岩-燕楼蔬菜产业带发展;以修文县曾艳种植有限公司、丰蔬园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扎佐萝卜协会等为龙头,以结球甘蓝、白菜、萝卜等蔬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化生产,带动贵遵(含贵毕)沿线蔬菜产业带发展;以小河华慧种植园为龙头,以速生蔬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速生菜规模化生产,带动城郊蔬菜产业发展;以开阳高寨、双流蔬菜种植大户为龙头,以大白菜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大白菜规模化生产,带动久铜沿线蔬菜产业带发展,从而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在抓好县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村为单位的农残速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生产者自律、县级例行监测、市级指导抽检的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

③销售市场集群 大力实施“保内拓外”战略,开拓市场。加强对消费群体、消费要求和市场时空的研究,在确保我市市民“菜篮子”均衡供给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重庆、华中等地蔬菜市场宣传推荐贵阳蔬菜产品),请进来 (推进蔬菜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邀请域外客商进驻贵阳)”,搭建“保内拓外”平台,形成以两广、香港、澳门、湖南、湖北、重庆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为基础的销售市场集群,以解决我市蔬菜消费市场成长空间小与蔬菜生产迅速发展的矛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蔬菜产业集群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集群各方关系。通过完善公司+农户等传统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行系列化服务等方式,建立起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蔬菜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菜农。加强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义务和责任要明确、具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强履约意识,树立诚信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

4.2 大力实施3个重点

①以蔬菜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在贵阳市优势蔬菜产业带上,依托蔬菜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生产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品适销对路的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园区主导产品上市时段,结合种类、品种组合,综合构建周年高效种植模式,加大相关投入力度,按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加强产销组织建设和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集中开展基地化、标准化、生态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和应用,集中开展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和示范。通过建设,形成紧密联系市场、运转高效、特色突出的贵阳市蔬菜产业园区,从而实现蔬菜产业功能上的突破。

②以蔬菜标准化生产为重点 a.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过程严格执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产品地方标准(DB 5201)》,大力推广蔬菜“四新”、“六节”技术,规范生产行为。

b.加强3个监控[5]。一是加强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监控:对所辖区域获认定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在其内设立质量安全监管标牌,落实蔬菜质量安全监控责任,对新建的蔬菜基地,及时进行无公害蔬菜基地申报认定,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率达100%;二是加强蔬菜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生产行为,严格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杜绝假、伪、劣产品流入生产区,指导生产者实行档案农业,实现生产质量可追溯;三是加强蔬菜产后的质量监控:推广使用安全包装材料、保鲜技术、加工工艺、运输方式以及冷链为核心的产后技术,防止二次污染。同时,要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建设,在抓好县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村为单位的农残速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生产者自律、县级例行监测、市级抽检的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

③以蔬菜品牌建设为重点[6]鼓励和支持蔬菜产销组织抓好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努力打造一批无公害和绿色蔬菜产品,集中力量打造“黔山牌”及其系列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黔山牌”做成我市生态农业拳头品牌、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品牌,不断扩大蔬菜产品知名度,提升贵阳蔬菜核心竞争力。

4.3 积极探索“创新驱动”机制

一是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发展政策的同时,立足贵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倒包、以地换地、以地入股等形式,在保证承包农户合法权益和稳定收益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种菜,有效解决发展与土地零碎的矛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健康发展,深挖农民增收潜力。

二是建立完善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参与蔬菜产业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从政策、资金上支持,鼓励乡镇干部、农技人员、转业军人、回乡农民工、大学生创办蔬菜企业、创办农业合作社和领衔、承包蔬菜产业等发展项目,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三是完善多元化投入和建立政策倾斜机制。抢抓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机遇,做好项目储备,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多元投入,特别要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资金的支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对重点项目,集成各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定向投资,集中使用,确保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重大项目,通过互补产生投入效益,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发展中,加大规模化补贴、贷款贴息、基础设施等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加快壮大其生产、经营实力,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合作的组织化程度。

4.4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蔬菜生产要求尽量减少外源能量的投入,和传统农业相比一般会减产。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蔬菜产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7]。另外,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蔬菜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5 大力拓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增加生态蔬菜建设投入,同时要吸引集体、企业的资金,还要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不仅能够解决我市生态蔬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还可以保证有更多的资金开展生态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蔬菜的积极性。政府在鼓励农民发展生态蔬菜的过程中,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颁布相应的生态蔬菜开发政策,从根本上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状况,更好地为生态蔬菜产业发展服务[8]。

[1]申振东.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J].中国国情国力,2009(5):13-16.

[2]贵阳市统计局.2007-2011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4-28)[2013-01-310]http://www.gz.stats.gov.cn/SysHTML/ArticleHTML/45561_1.shtm l.

[3]陈德军,陈家秀,郭容宽.贵阳“两湖一库”区域生态蔬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蔬菜,2009(10):73-77.

[4]李正丽,胡明文,何明德,等.贵阳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菜,2010(2):20-22.

[5]陈贵蜀,王祖泽,骆开莲,等.实施五大战略,加快贵阳蔬菜产业发展[J].上海蔬菜,2009(9):58-60.

[6]王永平,黄海燕,刘希磊 .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264-267.

[7]丁海.迈向现代生态农业 贵阳农业发展前瞻[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5-97.

[8]市政府办公厅.贵阳市关于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EB/OL].(2012-07-13[2013-01-31])http://gzgov.gog.com.cn/system/2012/07/13/011540572.shtml.

猜你喜欢
贵阳市集群蔬菜
奇怪的蔬菜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蔬菜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