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伴破裂感染1例

2013-12-10 07:05李成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右叶海绵状肌纤维

李成明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0岁。体力劳作后出现阵发性右上腹部胀痛,伴呼吸痛,继之出现寒战、发热。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发病时无呕吐、腹泻,无结核和肝炎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和外伤史。体格检查:每天体温波动于36.0~40.2℃,意识清楚,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曲张静脉丛。右季肋部锁骨中线外侧腹部约8.0 cm×8.0 cm区域有压痛和肌紧张,无反跳痛,未触及明确包块。肝及胆囊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莫非征阴性。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略弱。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示右侧膈肌抬高,见少量胸腔积液。肝脏超声示肝右后叶VI段近包膜处有大小约4.8 cm×4.6 cm偏强回声团,界限清晰,内回声不均匀(图1A),肝下见约1.6 cm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诊断考虑肝血管瘤并肝周少量积液。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右叶V段和VI段见2个椭圆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影。肝右叶V段病灶边缘不清晰,大小约2.1 cm×1.8 cm,病灶呈液性低密度影,CT值为16 Hu;肝右叶VI段病灶边缘清晰,大小约4.8 cm×4.6 cm,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45 Hu(图1B)。门静脉期扫描肝实质呈均匀中度强化,肝右叶V段液性病灶无变化,肝右叶VI段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呈海绵状,CT值为73 Hu(图1C)。失状位重建肝右叶下缘周围见索条影,肝右叶V段病灶下后缘与VI段病灶相连(图1D)。延时扫描肝右叶V段液性病灶边缘清晰,肝右叶VI段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内见点状无强化低密度影(图1E)。CT诊断为肝右下叶血管瘤破裂感染伴脓肿形成。

手术见上腹部腹膜壁层略充血、水肿,范围较广,横结肠肝曲及大网膜右侧充血水肿明显,肝下见脓腔,脓汁为黄色,有恶臭味。于肝右后叶VI段见一约4.8 cm×4.6 cm包块,略突出于肝包膜,包块表面呈暗紫色,有地图及网眼状纹理,略呈实性,无明显波动,包块膈面见破口结痂,切开病变内为硬化性毛细血管组织,部分血管较粗,直径为0.2~0.4 cm,呈海绵状。临床诊断为肝VI段血管瘤破裂出血并肝周脓肿。病理检查示肝小叶周围见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围绕血管排列,间质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图1F),诊断为肝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伴炎性增生。免疫组化示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阴性。

图1 A.超声示肝右后叶VI段近包膜处见大小约4.8 cm×4.6 cm偏强回声团,界限清晰,内回声不均匀;B. CT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肝右叶V段和VI段内见2个椭圆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病灶,肝右叶V段病灶(箭)边缘不清晰,大小约2.1 cm×1.8 cm,病灶呈液性低密度影,CT值为16 Hu;肝右叶VI段病灶(箭头)边缘清晰,大小约4.8 cm×4.6 cm,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CT值为45 Hu;C.门静脉期扫描示肝实质均匀中度强化,肝右叶V段液性病灶无变化,肝右叶VI段病灶不均匀中度强化,呈海绵状,CT值为73 Hu;D.失状位重建肝右叶V段病灶下后缘与VI段病灶相连;E.延时扫描示肝右叶V段液性病灶边缘清晰,肝右叶VI段病灶大部密度均匀,内见点状无强化低密度影;F.病理检查肝小叶周围见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围绕血管排列,间质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HE, ×40)

2 讨论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外阴部,Fletcher等[1]于1992年首次报道了10例位于女性外阴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生于男性阴囊和腹股沟区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亦有报道[2]。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主要为:①大量黏液水肿背景,HE染色为淡蓝色无结构物;②成群、成簇分布的丰富血管,多为薄壁血管,呈海绵样网状排列,大多充血;③肌纤维母细胞分布疏密不一,有明显的疏密分区,疏松区瘤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水肿背景中,细胞少,肥胖呈长梭形;密集区瘤细胞在血管周围成束状或链状排列,且常与纤细或粗大的胶原纤维伴行;④瘤细胞可类似于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当细胞肥胖时可类似于上皮样细胞,细胞间有移行。细胞往往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或透明,可见纵纹样或突起,核长呈椭圆形或杆状,两端对称变细或较钝。染色质细、均匀,核仁不明显,偶见核分裂象,几乎无异型核,可见多核或大而不规则的核。间质内常见肥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常见淋巴细胞浸润[3]。光镜下可见细胞密集区与间质水肿的细胞稀少区相互交替,此为其特征。其内有丰富的薄壁毛细血管,粗细不等,分布不规则。免疫组化示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阴性[4]。

本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生于肝脏较为罕见,因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内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管,超声检查为偏强回声团,界限清晰,内呈蜂窝状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CT扫描示病变为椭圆形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变无强化,门静脉期病变呈海绵状明显强化,延时扫描示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影像学表现符合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征。本例影像学诊断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

肝脏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主要应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血管瘤由发育异常的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血窦间有放射状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结节样高强化,密度与动脉接近,静脉期强化从边缘逐渐向病灶中心扩展,延时扫描血管瘤全部或部分呈等密度,呈“快进慢出”的典型特征。大的血管瘤病灶内造影剂不完全填充,呈现裂隙状低密度,由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所致,30%的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小于3 cm的血管瘤无CT增强扫描的典型表现[5]。本病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较困难。

[1] Fletcher CD, Tsang WY, Fisher C, et al. Angiomyof i broblastoma of the vulva. A benign neoplasm distinct from aggressive angiomyxoma. Am J SurgPathol, 1992, 16(4): 373-382.

[2] Ockner DM, Sayadi H, Swanson PE, et al. Genital angiomyofibroblastoma. Comparison with aggressive angiomyxoma and other myxoid neoplasms of skin and soft tissue.Am J ClinPathol, 1997, 107(1): 36-44.

[3] 王海燕, 王正, 李可, 等.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0, 17(4): 257-259.

[4] 姚秀芳.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交通医学,2008, 22(6): 720-721.

[5] 武乐斌, 林祥涛. 影像诊断学.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206-208.

猜你喜欢
右叶海绵状肌纤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先天性肝后胆囊并肝右叶发育不良1例
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