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2013-12-12 05:23张道才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校园网大学生学生

张道才 凤 卓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1 引言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成为最常见的传媒工具,是大学生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开拓视野的重要渠道。近十年,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猛。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现有网站数229.6万、网页数886亿,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同时,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网民比重占30.8%;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到本科以上的网民占22.4%;从职业结构看,在校学生占30.2%,成为目前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1]客观数据表明,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是网民主体之一,他们的上网行为应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巢湖学院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现状,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巢湖学院不同年级的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校园机房、周边网吧进行实地调查。本调查希望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们的上网现状和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为高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以期推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2 研究过程

2.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了巢湖学院2008—2011级在校生1000名进行调查,回收问卷950份,获得有效问卷917份,回收率高达91.7%。被试学生专业包括:文科(399 人)、理科(272 人)、工科(246人),其中男生453人,女生464人;08级2人,09级26人,10级339人,11级550人。

2.2 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编制的《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巢湖学院大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到上网目的、上网时长、上网时间、网络文明习惯及网络道德等。

2.2.2 访谈法: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状况,我们于2011年12月召开了师生主题座谈会(约80人次),反馈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获得了大量的基本数据。

2.3 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2.3.1 大学生上网目的

表1大学生上网目的分布图N=917份

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娱乐的主要途径。上网目的虽各自不同,但上网主要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如表1所示,74%以上的大学生集中于获取知识和娱乐休闲为主。上网主要目的是学习的大学生占12.2%,所占比重比较小。

2.3.2 大学生上网时长、地点

表2 大学生上网时长、地点 N=917份

由上表可知,参与本次调查的917名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是课余时间、周末,逃课上网的学生很少。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3%,1—3个小时的占43.4%,5小时以上的仅占5.5%。被试者上网地点较前几年变化显著,不再集中于网吧等复杂地点,更多选择在自己寝室里上网。通过部分访谈,在宿舍上网的大学生都是通过网通公司接入互联网,上网费用较高,网速慢,上网环境较差。

2.3.3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方式

表3 大学生接受的网络服务类型 N=917份

如表3所示,从其个案比率来看,主要集中于此三项:浏览信息(25.8%)、聊天(18.3%)、网络游戏(15.7%)。可见,大学生网络服务项目与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网络拥有丰富的资源,其快捷便利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3.4 网络道德及文明习惯

数据显示,917名被调查者中,33.3%的同学认为网络撒谎是不道德的,28.5%的学生以为网络撒谎很正常,也有25.3%对于网络撒谎无所谓;调查中只有3.8%的同学经常上网撒谎,95%以上的人并不经常在网上撒谎;只有8.2%的学生从来没注意过网络文明用语,90%以上的同学比较注意文明用语的习惯。可见,虽然很多大学生没有认真看待网络诚信问题,但大多数还是能自觉遵守上网法律规范,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大家普遍对于网络道德有一定的见解。

表4 网络道德及文明习惯统计 N=917份

2.3.5 大学生对校园网关注、交流

表5 大学生对校园网关注、交流情况统计 N=917份

调查显示,对于校园网,近90%的在校大学生相当陌生,偶尔浏览的有52.8%,还有33.9%的学生从来没上过;学校的论坛社区学生也不关心,每天浏览的只有4%,经常登录的也只有9.1%,偶尔、没上过的有87%左右。即时聊天工具是个理想的途径,近70%的学生相当乐意选择QQ、飞信与老师交流,除了获取信息资源,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增强个人社交能力。

2.4 调查结果分析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俨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网络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上网行为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2.4.1 上网的积极之处

2.4.1.1 大多数学生上网有自制能力,不沉迷于网络。上网目的健康,查阅资料和娱乐休闲占了大多数。大多数上网行为遵守规范,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较好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2.4.1.2 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学习生活方式,开拓了知识、信息渠道。互联网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的窗口,立体化的信息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开拓视界,甚至足不出步便能交友购物。

2.4.1.3 开拓了大学生社交领域,缓解了精神压力。休闲娱乐与聊天倾诉是正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社交,大大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交流方式。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可网络是他们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精神压力。

2.4.2 不良上网行为问题严峻

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内容的动态性、约束的散漫性和传播的交叉性,普遍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2.4.2.1 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调查中发现,有的大学生逃课上网,有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以致造成头晕恶心、颈椎疼痛、手指发麻,身体健康提前透支。

2.4.2.2 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着一些消极、迷信甚至色情的内容,一些大学生有意或无意浏览过错误信息,这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了严重冲击。

2.4.2.3 影响大学生心态的调适。上网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安慰、认同和发泄,并能毫无顾忌的表达内心感受,如此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产生网络现实双重性格。调查显示,没注意过网络文明用语的占8.2%,热衷于网络交友的占13.4%。

3 针对不良上网行为的对策建议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随着网络深入高校校园,我们要关注、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巨大变革。针对上述问题,在认真研究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1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领导

网络凭借着即时性、交互性的优势,在博客、播客、社区等新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网络信息上传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一把手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2]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模式,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自觉抵制各种网络糟粕,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避免干巴巴的传统说教,使思政教育拥有应有的亲和力、感召力。譬如,我们可以开辟红色、绿色主页,设立时事新闻、学习园地、热点关注、红网人物、时政大讲坛等校园网络文化板块,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乐为主,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多样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

3.2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

针对学生不良的上网行为,除了对不良信息从技术上解决网络信息管理的难题,过滤、净化网络信息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正面的教育引导。学校可以组建通讯员队伍,了解、反映班级、寝室同学中上网情况尤其是不良上网行为,对沉迷网络、不良行为严重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列为重点考察对象。除了学工队伍和思政部门的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发动离退休干部和学生骨干,组织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回答他们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困惑,以平等、快捷、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校还应定期组织网上讨论、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及文明习惯,网络对于学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3.3 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互联网的隐蔽性与虚拟性,可以使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反差,甚至判若两人,使现实中的“本我”与网络中虚拟的“自我”无法重合。调研显示,相信网友的占26.5%,愿意与网友说心里话的占30.7%,愿意与网友约会的占20.3%。因此,一些人难以与同学或老师、辅导员沟通,性情变得孤傲,尤其敏感,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把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现实生活中来,用良好的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来抵制网络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学校校园网可以开辟心理咨询室,学校的德育工作部门也可以在专题网上设置专栏,供师生交流沟通,请专家对校园、国内外要闻进行点评,在立场、观点、尺度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3.4 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是由于“无聊”才去上网的,这正突出地反映我们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校园网栏目的设置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缺少人性关怀,在师生互动功能上急需加强、改进。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网络文化品位。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网络文化品位。开展思想类活动,成立各类网络学习兴趣小组,组织系列学习交流、征文比赛、辩论大赛;开展娱乐类活动,组织网络校园歌手大赛、诗文朗诵大赛、读书评读PPT大赛,全程师生互动进行;开展创造类活动,举办“挑战杯”科技发明作品展、摄影DV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发动全校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服务类活动,开通网络新生心理咨询、网络就业指导答疑,在校园网上征集和公示校训、校徽、校歌。实践证明,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参与、关注、构建和谐校园都起着积极作用。

3.5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对于网络违法犯罪、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也需要把一些最基本的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强制性地约束每个网民遵守。我们应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倡导网络文明日常用语,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积极营造良好向上的网络氛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身应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遵守网络基本道德规范。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网络安全法规”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上网时的守法观念,提高对网上“假、恶、丑”的分辨能力,使其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校园网进一步推行实名上网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网络举报、投诉受理、信息处理机制,严防各种错误观点和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结语

总之,大学生上网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根据调查,上网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我们认为,针对学生上网的群体特点,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来合理引导,遏制不良上网行为,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发展统计报告(2012年1月)

[2]敬枫蓉.网络文化建设谱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报告[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校园网大学生学生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VPN在校园网中的集成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