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态思想探析※

2013-12-19 13:44秦书生隋学佳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法制环境保护环境

秦书生 隋学佳 郑 雪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著述、谈话和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生态思想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全局性,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邓小平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生态思想是在人类寻求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初,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据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重的企业。面对新形势,邓小平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深刻思索,提出了一些生态思想。

邓小平生态思想也是基于我国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繁荣的背后所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面对资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如何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使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结合新形势,概括和总结了生态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二、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对生态环境给予高度关注。邓小平的生态思想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况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社会发展要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首先,邓小平认为农业发展不能过度损害植被,破坏生态环境的整体安全。1978年邓小平与黑龙江省有关领导人谈话时指出:“韩丁对我国大面积开荒提出过一些宝贵意见,他列举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开荒带来风沙等自然环境恶化的例子,推出搞大面积开荒得不偿失,很危险。我看很有道理,开荒要非常慎重。黑龙江本来降雨量就少。你们要搞调查研究,科学地处理这个问题。”[1]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发展农业要保护环境系统的完整性,要及时制止因大面积开荒而破坏植被的传统耕作模式,要科学计量农业开垦与环境成本之间的收支关系,吸收因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破坏的深刻教训。其次,邓小平认为科学发展林业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当他看到四川遭受水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时,深刻认识到洪灾与森林过伐度砍有关,邓小平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到林业问题,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报上对森林采伐的方式有争议,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2]可见,邓小平对于我国因为粗放发展林业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乱砍滥伐是导致环境破坏和人民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增加进口和间接砍伐是有效的治理办法。最后,邓小平提出要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我国生态安全。邓小平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3]可以说,邓小平不仅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而且更加重视对环境的建设,指出植树种草,美化祖国对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代代相传。

2.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邓小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邓小平指出:“这个事情耽误了,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4]邓小平的讲话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在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3.强调治理风景区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邓小平同志十分注意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1973年邓小平同志陪同外国领导人参观桂林时,发现桂林的环境污染严重。于是,他告诫桂林领导人,发展生产不能破坏环境。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5],他在 1979 年明确提出:“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6]同时,邓小平提出要搞好风景区绿化工作,提升水平。1983年,他在游览杭州时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7]可见,邓小平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主张城市建设、风景区建设都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与生态间的张力。邓小平指出:“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8]可以说,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旧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其中不可避免的就要触及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在保障社会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对此,邓小平提出,经济发展不能盲目地关注经济指标,而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区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重大差异,深刻揭示如果不提高效益、增产不增收,无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一定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着力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一再强调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首先,邓小平强调应当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立法。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9]可以说,正是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生态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正轨,通过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健康开展。其次,邓小平强调做好我国生态法制的普及工作。他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的维护法律。”[10]可以说,如果生态法律法规被制定出来以后,如果人人不去学习遵守,则不会起到任何社会效果,丝毫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发挥生态法制的保障作用,需要加大生态法制的普及工作,需要人人了解生态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熟知违反生态法律法规将会承担何等法律责任,当发生相关的争议如何通过环境司法途径解决彼此间的争议等。最后,邓小平强调要加强我国生态法制的执行工作。他指出:“加强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可以说,我国生态法制的保障工作重点就体现在执行上,无论是司法执行,还是行政执行,是最能体现国家公权力对环境问题的具体态度,也是人们对我国生态法制是否信仰的关键,因此,邓小平要求严格国家机关的执法活动,严肃处理各种违法行为。总之,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通过加强我国生态立法、普法与执法方面工作,促进我国生态法制的发展与完善,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邓小平生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邓小平的生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发展了毛泽东的环境保护思想,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在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的时代创新。邓小平生态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生态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胡锦涛的生态文明观奠定了重要基础和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践上,邓小平的生态思想对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生态思想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科学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环境负荷重的客观实际,把握生态时代即将到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探索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指出了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多种产业中要注意环境安全。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主张,纠正了长期以来将经济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传统认识误区,增强了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并就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制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保障我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进行了重要探索,促使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

[1][5][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5,397,466.

[2][3][4]本刊编辑部.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1,1,1.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71.

[8]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

[9][10][1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6,254,146-147.

猜你喜欢
法制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