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采取抗旱适应性措施的决定因素研究

2013-12-21 09:00王金霞黄季焜
水利经济 2013年5期
关键词:旱灾抗旱适应性

陈 煌,王金霞,黄季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旱灾是世界上影响粮食安全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2002年澳大利亚因旱灾导致粮食总产量减少59%,粮食出口降低19%[2]。2010年,泰国和俄罗斯都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导致泰国受灾季大米减产60%,俄罗斯宣布暂时禁止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出口。2011年欧洲多个国家遭受严重旱灾侵袭。在近20多年中,旱灾导致中国平均每年损失粮食270多亿kg,其中2000年的粮食损失竟然高达近600亿kg,约占当年总产量的13%[3]。在同一时期,旱灾也使得每年有2 800万人口和2 200头牲畜饮水困难[4]。2007年和2009年,旱灾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000多亿元[5]。

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气候挑战,如何采取适应性措施来缓解旱灾等气候风险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也将适应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列入国家优先先动计划。然而,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信息提供、政策支持、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着适应性措施的采用[6-7]。尽管对旱灾等适应性措施的采用及影响因素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还难以有效支持国家适应性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目前国内大多研究成果是基于宏观面的适应性策略的讨论或模拟分析[8-11],很少有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开展的定量研究。Mirza等[12]指出,由于缺乏微观面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入分析,宏观面适应性措施的实施往往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旱灾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应对灾害能力,急需回答如下问题:农户在面临旱灾时做出适应性反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农户提高抗旱能力方面能起什么作用?回答以上问题不仅有助于学术界对农户适应性措施采取行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证研究能为利益相关者制定抗旱适应性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围绕以上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探讨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为了实现以上研究目标,本文开展如下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基于大规模实地调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判断农户做出适应性反应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深入分析灾害政策支持、农户及社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影响。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2010年在我国6个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和浙江省)开展的大规模实地调查。这些省份的选取不仅反映了南北方地域的差异,而且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本课题组在每个省随机选取了3个县,每个县随机选取了2个乡,每个乡随机选取了3个村开展调研;另外,每个村内又随机选取了10个农户。调查样本最终包括6个省中的18个县、36个乡、108个村、1 080户农户。调研结果表明,在2006—2010年这5年中有53%(91个村的569户)的农户遭受了旱灾影响,因而本文将以这569户农户作为分析样本。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国外研究表明,信息提供、政策支持、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户适应性措施采用的决策[13-15]。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种植结构也可能是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性措施的一个因素[16]。此外,耕地地形等条件对适应性措施采用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17]。笔者基于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农户采取抗旱适应性施的主要因措素。

1.1 信息提供和政策支持与抗旱适应性措施的采用

调研发现,信息的提供及支持政策都可能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没有提供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村中,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农户比例为81%,这一比例低于提供了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村中农户采用比例(88%),如表1所示。进一步分析可知,如果只有提供灾后抗旱信息,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农户比例为86%,低于只有灾前提供信息(90%)或者灾前和灾后都提供信息的情况(89%),说明只在灾后提供抗旱信息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行为影响可能不如另外二者大。同样,如果政府在技术、物质或资金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高达96%的农户将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然而,如果政府没有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农户比例将降低到85%。以上分析说明,如果政府提供抗旱预警和防止信息(特别是灾前和灾后都提供此类信息)或者提供技术、物质或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概率就可能趋于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抵御旱灾风险的能力。

表1 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提供及政策支持与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关系

表2 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然条件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影响

1.2 农户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与抗旱适应性措施的采用

除了政策因素外,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也与农户的一些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然条件有相关关系。例如,采取适应性措施农户的社会资本状况则较好,户均干部数量为0.27个,几乎是不采取措施农户的2倍,这可能说明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 (表2)。在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农户中,粮食作物的播面比例(80%)高于不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农户粮食作物播面比例(76%),表明农户更可能针对粮食作物的受旱采取一些适应性措施。另外,农户家庭越富裕,农户就越有可能采取适应性措施。在采取措施的农户中,务农人口比例为74%,稍高于不采用措施农户的务农比例(73%),可能表明务农人口越多,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也越大。在采用适应性措施的农户中,务农人口的教育水平(6.0)高于不采取措施农户(5.6)的教育水平,而其劳动力的年龄较低,这说明农户教育水平越高、年龄越小,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户面临的自然条件也可能是影响对于采取适应性措施的一个因素,例如对于采取措施的农户,在他们的耕地中山地、坡地和梯田等非平地所占的比例为45%,高于不采取措施的农户(40%)。

2 计量经济学模型及估计结果

2.1 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

以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准确分离不同因素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影响。为此,基于我国6省农户和村的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笔者建立了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

Rij=α+βIj+δPj+γHij+μVj+ψZt+ηDr+εij

式中:Rij为第j村第i个农户针对旱灾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这是一个虚变量,当农户采取了适应性措施时,Rij=1,否则Rij=0;Ij和Pj分别为村级抗旱预警信息提供和政策支持变量;Hij为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Vj为反映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征的变量;Zt为干旱指数,t代表县;Dr为虚变量,r代表省;α,β,δ,γ,μ,ψ,η均为待估系数;εij是随机误差项,假设服从独立同分布。在模型中,变量Ij和Pj是笔者最感兴趣的村级抗旱预警信息提供和政策支持变量。对于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服务提供变量Ij,这一变量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是如果提供了信息则为1,否则为0(模型(1));第二种是将这一变量进一步分类,分为是否只在灾前提供(1为是;0为否)(模型(2))、是否只在灾后提供(1为是;0为否)和是否灾前和灾后都提供息(1为是;0为否)。这两种设置方式的对比基础均为没有提供任何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对于反映政策支持的变量Pj,用上级是否为本村提供技术、物质或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来表示,提供为1,否则为0。

变量Hij为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①农户的社会资本状况,用每个农户户主及配偶三代以内亲戚在村委会或乡镇及以上政府组织工作的人数来衡量(人/户);②农户作物的种植结构,用粮食作物播面比例来度量;③农户耕地的地形特征,用耕地中山地、坡地和梯田等非平地的比例来衡量;④农户耕地的土壤特征,用耕地中壤土所占比例来衡量;⑤农户家庭富裕程度,用耐用消费品价值(元)的对数来衡量;⑥最后3个特征都是衡量农户(农业)劳动力特征的变量,分别用务农人口比例来衡量农业劳动力投入程度,用务农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务农人口平均年龄来衡量农业劳动力素质。

除此之外,反映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征的变量(Vj),主要包括:①地表水可靠性,用5年内地表水供水可靠的年份比例来度量;②地下水可靠性,用5年内地下水供水可靠的年份比例来度量;③村耕地土壤类型,用耕地是否为壤土(1为是;0为否)和是否为黏土(1为是;0为否)来表示,对比的基础是沙土;④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市场发育程度,用村内企业本村户均自营工商业数量(个)来表示;⑤交通条件交通便利程度,用村委会到乡镇政府级以上公路的距离变量来表示;⑥村领导特征,用村领导的年龄来度量。

不同地区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还与干旱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旱情较轻,可能会降低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积极性,反之亦然。为此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干旱指数Zt来反映这一因素的影响。Zt为县级变量,t代表某个县。基于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样本所在县受灾当年的干旱指数,用年平均温度与降水量的离差来表示[18]。此外,为了控制模型中没有包括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区域特征对适应性措施采取的影响。

2.2 模型估计结果

在模型中,因为反映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因变量是虚拟变量,取值为1和0,具有离散特征,所以笔者选择Probit模型来估计。Probit模型的优势在于当因变量是虚拟变量时,其估计结果依然是一致且有效的,而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是有偏的[19]。由于Protit模型估计出的自变量系数只是反映了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并不能反映实际所产生影响概率的大小,为此,在模型估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自变量的边际效应值,并替代系数估计值,如表3所示。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从总体上看模型的运行结果良好,两次估计的似然比统计值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卡方检验;模型PseudoR2分别为0.115 3和0.115 9,说明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较好。另外,模型估计出的大部分农户和村的特征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吻合,而且多数系数统计检验显著。基于模型估计结果,关于适应性措施采取的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总结为如下几点:

a.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提供可显著促进农户采取相关的适应性措施。模型估计结果(1)显示,提供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边际效应为正值,且原系数估计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提供抗旱信息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提高的幅度为12.5%左右。那么,相比而言,哪一种信息提供方式会更加有效呢?模型估计结果(2)表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灾前提供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这一变量的边际效应为0.121,且原系数的统计检验在10%的水平上显著;更重要的是,灾前和灾后都提供抗旱信息的估计结果在更高的统计水平(5%)上显著,且根据估计结果计算出的边际效应(0.128)比只有灾前提供抗旱信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这说明,灾前和灾后双重提醒农户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对农户实际采取适应性措施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然而,根据模型估计结果(2),只在灾后提供信息的变量估计结果中不显著。由此可见,抗旱预警信息提供虽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但是仅仅灾后提醒并不能发挥作用,相比只有灾前提醒而言,最理想的政策方式是灾前灾后都提供预警和防治信息。

表3 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注:①除常数项外,表格中所有回归的自变量系数为边际效应值;②括号中为Z统计值的绝对值;③*,**和***表示估计系数的统计显著水平分别为10%、5%和1%。

b.上级提供的技术、物质或资金等方面的抗旱政策支持也能显著地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在模型的估计结果中,抗旱政策支持这一变量的边际效应值都为正且原系数统计检验显著(表3)。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在旱灾发生时能够对农户给予技术指导、物质补贴或资金扶助的话,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17%左右。因此,政府除了在给予农户提供抗旱预警信息以外,还应该注重对农户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和物资帮助,从而提高农户的抗灾能力。

c.农户的社会资本确实是影响其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显著因素之一。用来衡量的农户社会资本状况的变量在模型中的边际效应值都为正且原系数统计检验显著(表3)。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农户亲戚中的干部数量越多,农户的社会关系网可能越广,与外界的交流也越频繁,从非官方渠道得到的抗旱帮助也可能越多,因此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现有水平上,亲戚中干部数量多增加一人,那么可以提高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概率为12.3%。因而如何引导农户积极利用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本也是提高农户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d.农户面临的自然条件也会影响其采用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例如,从模型的结果来看,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与耕地地形特征有相关关系;农户耕地中山地、坡地和梯田的比例这一变量的边际效应值不仅为正数,而且原系数统计检验显著。这说明耕地越不平整,山地、坡地和梯田的比例越大,农户农业生产就越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或者应对干旱风险的脆弱性就越强,因此农户就越有可能采取适应性措施。而农户耕地土壤中的壤土比例越高,农户采用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越低,说明了由于壤土相对其他土壤(沙土或者黏土)而言,土质较好,保水性能适中,最适合农作物生产,因此,壤土比例越高,作物生长条件越好,农户采取抗旱适应性措施的必要性则越低。

e.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与村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显著相关。例如,村内地下水可靠性变量在两个模型估计结果中的统计检验显著都十分显著,且边际效应为正(表3)。这说明地下水可靠性越高的地方,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概率就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地下水供水更可靠的地区,采取适应性措施产生的潜在抗旱效益会更显著,因而农户就更愿意采取适应性措施。同时,本村户均自营工商业数量在模型估计结果中边际效应为正且统计检验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当地的自营工商业数量越多,则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农户购买抗旱物资就会越方便,越及时,因此采取适应性措施的能力就越强。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笔者基于我国6省大规模的社区和农户的实地调研结果,定量分析了农户在应对旱灾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府的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提供以及技术、物质或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都可显著促进农户采取相关的适应性措施。但是,仅仅在灾前提供预警和防治信息还不够,尤其是仅在灾后提供抗旱信息并不能显著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最理想的提供方式是灾前和灾后都提供预警和防治信息。此外,农户的社会资本、耕地地形特征、地下水供水的可靠程度及市场发育状况等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特征也会显著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决策。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几点政策建议:①要加大对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的发布力度。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不能只在灾后发生后才开始提供,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灾前提供的抗旱预警信息效果比灾后更好,而最佳的策略是灾前和灾后都提供抗旱预警信息,灾前提供预防信息,灾后提供救灾指导信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提高抗旱能力。②要扩大抗旱支持的普及面,包括技术、物质或资金的支持。研究发现,抗旱支持是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有效政策之一,可是目前能够提供这种抗旱支持的村比例还相当低,只有5%,因此,可以适当扩大抗旱支持的覆盖面,提高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比例。③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农户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定期举办农村集体活动等,将农户潜在的社会资本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资本收益,从而提高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可能性,加强农业的抗旱能力。

[1]United Nat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Reducing disaster risk: 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R].New York:UNDP,2004.

[2]RISBEY J,KAROLY D,REYNOLDS A,et al.Global warming signature in Australia’s worst drought[J].Bull Aust Met Ocn Soc,2003,16: 6-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旱灾害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KATUNGI E M.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on small farms: the case of Banana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Uganda[D].Pretoria:University of Pretoria,2007.

[7]JU H,CONWAY D,LI Y,et al.Application of the adaptation framework:a case study of Ningxia,Northwest China[R].Adaptation framework and strategy Part 2.London:AEA Group,2008.

[8]WANG J,HUANG J,SCOTT R.Climate change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an overview of impacts,adaptations and mitigation[R].Washngton D.C.:ICTSD-IPC Platform on Climate Change,Agriculture and Trade,2010.

[9]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10]王金霞,李浩,夏军,等.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适应性措施:海河流域的模拟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6):336-341.

[11]夏军,任国玉,程晓陶,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12]MIRZA M,BURTON I.Using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 to assess climate risks and response measures in South Asia: the case of floods and droughts in Bangladesh and India[M].London:Balkema Publishers,2005.

[13]ARCHER E,MUKHALA E,WALKER S,et al.Sustai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Southern Africa: an improved role for climate prediction?[J]Climatic Change,2007,83(3): 287-300.

[14]DERESSA T T,HASSAN R M,RINGLER C,et al.Determinants of farmers’choice of adapta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9,19(2): 248-255.

[15]MADDISON D.The percep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frica[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ubilactions,2007.

[16]邓可洪,居辉,熊伟,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39-441.

[17]THOMAS D S G,TWYMAN C,OSBAHR H,et al.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farmer responses to intra-seasonal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South Africa[J].Climatic Change,2007,83(3): 301-322.

[18]PEDJ D A.On the indicator of drought and moisture surplus[J].Proceedings of HMC of USSR,1975,156:19-38.

[19]WOOLDRIDGE J 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Cambridge:MIT Press,2002.

猜你喜欢
旱灾抗旱适应性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防汛抗旱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