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制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

2013-12-23 04:16王晓兵于风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3
图书馆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王晓兵 于风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 山东 济南 250103)

随着信息环境复杂化和用户对知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团队制成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趋势。学科馆员制度实行团队制是相对于单个学科馆员独立式服务而言的。目前,基于团队制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指导实际工作。

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的两个前提

在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之前,有必要厘清两个问题,一是学科馆员的定义是什么?二是什么样的图书馆可以开展学科馆员服务?

我国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在众多观点中笔者较认同于媛的观点,即学科馆员是对为某一专业领域用户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的称呼,是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1]。目前,对学科馆员职责的讨论有很多,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专业参考帮助和学科联络两个方面。吕艳华将学科馆员服务归纳为3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即中介性服务、指导性服务、研究性服务[2]。无论怎样界定,数字资源组织管理与深层次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学科馆员职责的两大特点。这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得到了明确地体现。笔者认为,学科馆员服务包括浅层次信息服务和深层次知识服务,但是必须以深层次知识服务为特征,仅仅是浅层次信息服务不足以称之为学科馆员服务,要避免炒作概念,将图书馆服务都包装在学科馆员服务的概念之中。

由于学科馆员服务必须以深层次知识服务为特征,因此团队制比单个学科馆员独立式服务更能胜任学科馆员服务工作,这必然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科馆员服务是部分图书馆面向部分用户开展的服务,而不是所有图书馆面向所有用户开展的普及性服务,这个结论在理论上是学科馆员服务内容的逻辑推理,在实践上得到了我国学科馆员服务主要集中在“211”与“985”高校的图书馆的佐证。部分图书馆是指具有相应学科服务资源和学科服务能力的图书馆,部分用户是指具有学科服务需求的学科用户。学科用户可分为团体学科用户和个体学科用户。团体学科用户是指具有同一学科需求的多个个体学科用户组成的有共同隶属关系的用户,在实践中主要指学院、系、研究所(中心、室)等机构。在我国,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和较大规模的科研机构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当然,这是以定性方式描述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而缺乏定量标准对其衡量,这主要是为了阐明学科馆员服务不是所有图书馆面向所有用户开展的普及性服务的观点。

总之,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的两个前提,一是学科馆员服务必须以深层次知识服务为特征;二是学科馆员服务是部分图书馆面向部分用户开展的服务。

2 学科馆员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团队制

2.1 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团队,其每个成员必须具备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作为学科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1)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团结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

(2)作为学科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服务学科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及良好的外语水平;拥有创新能力,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学科馆员为相关学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3]。

2.2 团队成员构成的差异性要求

学科馆员的团队成员构成应具有差异性,以防止同质化,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个性互补、智能互补、能级互补、年龄互补[4]。智能互补注重团队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方面的互补;能级指的是不同能力水平的级别(如高级、中级、低级),能级互补是指团队中高级、中级和初级人员应按合理的比例配置、组合,从而使学科团队成员各自和整体都能发挥最大效能;年龄互补是指团队需要“老中青”搭配,这既可以发挥老同志的专长又可带动培养年轻人。

2.3 团队组织架构

学科馆员的团队组织架构是团队协调、协同、协作工作的基础。学科馆员团队主要由资深学科馆员和一般学科馆员组成,大致由3个层级( 核心层、辅助层和外围层)及独立的专家组4部分组成(见图1)。他们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核心层由首席学科馆员组成。首席学科馆员应为资深学科馆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学术水平高、开拓创新能力强;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突出;作风民主严谨,能使团队成员畅所欲言。首席学科馆员的职责是:规划学科服务的基本框架,并组织和实施学科服务工作;组织学科服务队伍;把握学科服务方向和研究重点;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团体内学科信息共享;组织学科馆员服务总结;规划经费的使用;为重点研究型用户的重大课题提供咨询服务。

图1 学科馆员团队的组织架构图

辅助层由一般学科馆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一是作为首席学科馆员的助手为其服务;二是直接为用户服务。核心层的领导和创新离不开辅助层的支持,辅助层的学科馆员就是首席学科馆员的助手,协助首席学科馆员完成深层次知识服务。

外围层由一般的信息咨询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作为联络员负责联系用户、用户教育和资源推介。计算机技术人员为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他们可以同时为多个学科馆员团队服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某个学科馆员团队提供服务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从检测过程和数学模型分析,检测中药中砷含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测量全过程的重复性、标准曲线的制作、称量和定容所使用的天平、玻璃器皿等。

专家组由在职和离退休专家教授等组成,他们必须要热心于学科馆员服务,独立存在,承担以上3个层级的顾问工作,并协助、组织、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对设计研究方向、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2.4 团队内隐性知识共享

学科馆员团队隐性知识是指学科馆员团队成员及其所在部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规范化、难以传播和交流的推动知识服务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学科馆员团队进行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学科馆员团队的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决定了团队知识的转化能力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团队知识的转移能力水平,从而最终决定了学科馆员团队对学科用户进行知识服务的水平。

隐性知识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相互交融,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团队成员只能通过亲身参与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才能共享隐性知识[5]。学科馆员团队内隐性知识的生成、共享和发挥效能都离不开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需要依托局域网或者数字图书馆网站,构建学科团队的内部交流共享平台。

借助内部交流共享平台,在工作中团队成员可以随时就某一学科服务内容或解决方案进行探讨,相互交换思想和看法,最后达成共识。鼓励学科团队成员积极撰写工作日志,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将这些经验体会都放到内部交流共享平台上,供团队其他成员在开展相同或类似工作时学习借鉴。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对这些经验或体会进行团队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可以将团队成员之间分立的隐性知识予以整合,不断提高团队内隐性知识的共享水平,从而最终提高学科馆员团队的知识服务水平。

2.5 团队服务内容

学科馆员团队提供的服务包括浅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具体内容主要如下。

2.5.1 提供事实性和方法性咨询

通过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图书馆FAQ、BBS咨询、在线咨询等异步或者实时交互方式,解决一般用户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定期搜集对口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新研究成果、新技术要览、最新进展、会议消息、资源线索、新书报刊介绍等最新信息,加以浓缩综合,并及时通过主页发布或以E-mail等形式向用户推送。

2.5.3 开展网络信息资源专题导航服务

学科馆员应根据学科特色和科研方向,针对学科教学科研成果需要,有重点地开发相关信息,开展网上专题导航服务,建立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导航系统;收集整理网络相关信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南及搜索引擎,引导读者通过检索型搜索引擎和目录型搜索引擎快速有效地找到关于某一学科专题的网址和信息资源[6]。

2.5.4 开展嵌入式专题知识服务

在服务中体现“嵌入用户环境,融入用户教学与科研”的理念,根据学科用户提出的信息需求,为他们代查、代译文献资料,提供科研立项、课题论证、最新信息报道等服务。对学科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重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开展专题知识服务,随时将相关最新信息推送给学科用户,对用户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2.5.5 创建学术论坛

在网上创建所服务学科的学术论坛,将学科馆员团队所有成果发布在学术论坛上,并且用户也可以上传学科信息供大家参考,共建学术论坛。学科馆员和用户之间可以在学术论坛上探讨学术性问题,通过交流提高认识,这有助于学科团队成员了解所服务学科用户的关注点,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

2.6 团队业务流程

团队的业务流程是指学科馆员团队为所服务的学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的流程。由于每个学科用户的学识和研究水平等的差异,可将信息需求分为不同层次,分别由学科馆员团队中不同层级的人员为学科用户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服务。

用户的所有咨询要求最先由外围层成员接收,对于一些事实性和方法性的简单咨询,外围层成员直接负责解决,提供“一站式”服务,而对于相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则要上传至辅助层,由辅助层解决。辅助层难以解决的重大课题的知识需求上传至核心层,由核心层在辅助层的协助下负责解决。学科馆员团队主动推出的信息资源,应在核心层的总体把握和领导下,以自上及下和自下及上的方式,由辅助层和外围层共同完成(见图2)。

图2 学科馆员团队业务流程图

3 学科用户与学科馆员构成的共同体——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用户是学科馆员服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与学科馆员并列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与学科馆员交融共生,共同构成了学科馆员制度共同体。在理论上应当从学科馆员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学科用户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泛泛地讨论学科用户的重要性;在实践上要把学科用户视为学科馆员的合作伙伴,并引导其积极主动地与学科馆员共同建设学科馆员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服务对象或浅层次的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参与者。

将学科用户仅仅视为学科馆员服务对象影响学科服务的可持续性。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用户仅仅是作为服务对象存在的,尽管也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服务、注重信息的双向传递,但总是摆脱不了以图书馆为主体、用户为客体的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图书馆的服务往往曲高和寡,得不到用户的响应,得到的评价不够高,图书馆服务演变成图书馆的独角戏,馆员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很多服务不了了之。

学科用户作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建设者符合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在学科馆员服务中,学科馆员是服务的提供者,学科用户是服务的需求者,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是由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学科馆员单方面决定的。图书馆必须吸引学科用户共同建设学科馆员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服务对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作为学科馆员服务“硬币”的两面,要共同合作、相互融合,进而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构成学科馆员服务的共同体。

学科用户参与学科馆员服务工作主要有3种方式 : 一是加入学科馆员团队的专家组,发挥顾问和咨询作用;二是积极主动以合作的态度提出学科服务需求;三是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学术论坛建设,上传资源,同时帮助解答问题。

图书馆要采取措施促使学科用户成为学科服务的建设者。首先,学科馆员要帮助学科用户建立对学科馆员服务的信任。学科馆员要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户满意,借助于体验者的口碑传播学科服务的美誉度,进而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其次,图书馆要促使建立用户的归属感。当信任感建立后,归属感的问题就随之而来。要让学科用户感觉到学科馆员服务对用户有价值,用户参与学科馆员服务建设也是有价值的,用户就会有意愿参与学科馆员服务建设,进而建立归属感,使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变成学科用户的“我的学科馆员服务”。第三,学科用户需要有激励措施。图书馆可以实行“积分制”,对学科用户参与学科馆员活动、接受服务次数、服务评价、资源建设等,根据积分多少给与物质和各种服务的优先权等激励措施。最后,图书馆还要与团体学科用户建立联系,促使团体学科用户采取措施,以激励个体学科用户做学科馆员服务的建设者。

4 建立以考核学科馆员服务为落脚点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估,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科馆员本身进行奖惩褒贬,而是为了评价学科馆员团队服务的有效性,检验学科馆员制度运作情况,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馈和改进,学科馆员之间相互了解工作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科馆员团队的服务水平。

当前考核学科馆员服务存在两种绩效评估机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以考核学科馆员为落脚点的绩效评估机制较多,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绩效评估机制存在种种误区,实践效果不好。笔者提倡图书馆采用以考核学科馆员服务为落脚点的绩效评估机制,其原因有二: 首先,根据管理学X理论和Y理论,单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能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尤其不适于高创造性的职业,在这些职业中更要强调信任、团队合作和亲密性的重要作用。学科馆员服务是智力型高创造性的工作,学科馆员的选拔秉持自愿的原则,设定种种严格、刻板的考核标准只会伤害学科馆员对工作的热爱和创造力,并不能激发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其次,缺乏可以服众的全面、客观的考核标准。学科馆员服务是无形的,其质量的好坏很难用客观标准评判;同时,学科馆员服务产品具有独一性,没有类似的产品相比较,不可能对同一用户的同一需求提供两份以上的产品,这将造成极大的浪费。比较需要有同一性,而不同学科用户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候会考虑人情关系带来的主观成分,这都会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准,就没有了公正性,就必然失去公信力。一个没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不会得到认可,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绩效评价体系脱离对学科馆员个人的考核,学科馆员就能以客观、相对超脱的心态看待存在的问题,进而改正问题,促进其对工作的热爱和创造力,激发其对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对学科馆员团队的绩效评估机制应该是学科用户主导的、侧重于效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以学科用户的评价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专门的学科用户考核反馈平台,让学科用户对学科团队的服务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在考核平台上,以利于学科团队服务质量的提高。

5 学科馆员制度组织架构

图书馆存在多个学科馆员团队,学科馆员团队之间,学科馆员团队与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架构。

(1) 学科团队之间的关系 学科团队构成中的核心层、辅助层、专家组是专属某个团队的,考虑到人员数量有限,外围层可以实现多个学科团队的共用,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为某个学科馆员团队提供服务的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外围层的成员可以是参考咨询部成员。学科团队之间要建立一种信息交流、基础信息共享的机制。

(2)学科馆员团队与图书馆的关系 在当前的实践层面上,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由统一的部门专门管理、规划和运作)、挂靠式管理模式(挂靠在原来的信息部门或参考咨询部,学科馆员以兼职为主)、分散式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学科管理委员会,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各个部门或分馆)。笔者认为,这3种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可由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但无论哪种方式,图书馆各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并整体参与,这是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保障。

(3)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关系 学科用户与学科馆员一样是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建设者。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架构图

实施以团队制为核心的学科馆员制度,必然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图书馆要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泛在社会中学科用户不断提高的知识服务需求。

[1]于 媛“.学科馆员”制度与“参考馆员”制度的比较[J].图书馆建设,2004(2):95-97.

[2]吕艳华.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中的作用综论[J].晋图学刊,2007(5):31-33.

[3]王 强.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0:53-57.

[4]杨云香.科研团队成员差异互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8-131.

[5]白 晨,彭 洁.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学术团队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57-63.

[6]王晓红.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与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9(5):66-68.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