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克松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初步研究

2013-12-23 03:50尚艳文朱颜春郑春玲
生物技术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伊春速生生长率

尚艳文 朱颜春 郑春玲

(1.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营林局 黑龙江伊春 153000;2.伊春市友好区营林处 黑龙江伊春 153031)

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1 试验材料

班克松(Pinus banksiana)种子采自伊春林科院1980年自北美引种培育的引种林和1993年营建的子代林;造林采用2和3年生苗木。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伊春林科院实验站施业区内,位于北纬47°44',东经128°55',海拔高度268m,为小兴安岭腹地,处在伊春河与汤旺河交汇处的北岸丘陵地带,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属于温带北部寒冷山区湿润气候类型,年均温1.5℃,1月均温-22.2℃,7月均温20.7℃,极低温-43.1℃,冬季漫长,干燥少雪;夏季短暂,温暖多雨,光照充足,年降水量约670mm,≥10℃的年积温2100—2300℃,无霜期115天。原植被类型为柞桦次生林,土壤为典型暗棕壤,坡位、坡向、坡度因各造林地块而略有差异。

2 试验方法

2.1 种子林技术改造

对现有林分采取留优去劣、大树移植、间密补稀、改善林内环境等技术手段,成为班克松种子林。

2.2 种子筛选

采集成熟的班克松球果调制后获取纯净种子,选取千粒重、发芽率等指标优良的种子作为育苗材料。

2.3 造林地的确定

以坡位、坡向、坡度等为指标,分别选择不同次生林、疏林地混交造林、皆伐迹地、荒山荒地等十二块造林地作为造林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班克松良种苗木繁育

3.1.1 圃地的选择

2003年以伊春林科院实验站苗圃为育苗地,面积为1hm2。育苗前填入森林腐殖土和草甸黑土800m3,使其与表土层均匀,改善了表土结构,增加有效土层厚度。播种前又施入农家肥45000kg,增加土壤肥力。

3.1.2 班克松苗木的培育

采集成熟的球果调制后获取纯净种子10kg,种子千粒重3.4g。2003年春,播种前一个月进行种子低温层积催芽处理,当有三分之一种子裂嘴后及时播种。播种量为10±1g/m2,覆土厚度0.5cm,播种后每天保持床面湿润,二周后苗木出齐。班克松在幼苗期需防治立枯病,需每隔5—7天喷施一次多菌灵或百菌清,共喷5次,同时根据土壤湿度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在苗木生长期内,除采取松土、除草等常规的田间管理措施外,新播幼苗当年的7—8月份,分二次追施氮、磷、钾肥,特别是叶面喷施磷钾肥(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对苗木后期生长和提高木质化程度十分有益。10月20日左右覆土防寒,保护幼苗安全越冬。

越冬苗于次年4月中旬撤防寒土,4月下旬至5月初换床,密度为180株/m2,换床时需修剪苗木过长的根系,以剪去苗根系长度的1/3为宜。换床后立即浇透水,保证成活,按常规育苗管理,入冬前也采用覆土防寒越冬,第二年春季造林前起苗。三年共培育班克松成苗80余万株,其中2002年播种培育S2-0苗2万株。2004年培育S1-1班克松苗近80万株,各项指标详见表1。

3.2 班克松的造林及管理

3.2.1 造林地的选择与概况

为测定班克松对不同立地条件的适应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根据本地区造林地的具体条件,以坡位、坡向、坡度等指标,分别选择不同次生林或疏林地混交造林、皆伐迹地、荒山荒地等十二块造林地(见表2)。

3.2.2 造林及抚育

造林前一年秋季带状或全部清理灌丛、杂草后进行穴状整地,穴径50cm,深25cm。造林采用三种密度,即4400株/hm2,3300株/hm2,2500株/hm2。造林时选择壮苗栽植,2004年春造林,S2-0苗高16.2cm,地径0.34cm,面积5hm2,设6个试验区;2005年春造林,S1-1苗高21.6cm,地径0.54cm,面积65hm2,设6个试验区。

造林当年抚育三次,5月中下旬扩穴,扩大穴面,培土扶正、踏实;第二、三次抚育采用刀抚,全面割除杂草,通风透光,分别于7月、8月杂草旺盛生长期进行。造林第二年也采取上述措施进行三次抚育,可提高幼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2004年新植幼林,由于及时抚育,不仅当年成活率达96.3%,第二年保存率达92.1%;2005年造林当年成活率达97.9%(表3)。

新植的幼林生长良好,初步反映出班克松早期速生的特性。造林当年为缓苗期,而班克松却成倍生长。由表3可见,2004年用S2-0苗造林的6块示范林,苗高16.2cm,当年平均高生长达14.7cm,生长率90.7%,最好的样地幼树平均高生长18.7cm,生长率115.4%;2004年树高30.9cm,2005年树高59.3cm,第二年比第一年树高生长28.4cm,生长率91.9%。

2005年营造班克松示范林65hm2。由表3得知,S1-1造林苗高21.6cm,当年成活率达97.9%,幼林平均高达43.1cm,年生长21.5cm,生长率99.5%,地径达0.8cm,生长率48.1%。营造的班克松示范林包含皆伐迹地、林带间、荒坡地、疏林地等立地类型,初步反映出山坡中上部皆伐迹地较为适合,这与班克松这一阳性树种喜全光、排水良好、耐旱习性相关。

表1 不同苗龄班克松苗木生长指标的比较

表2 班克松造林地类型

表3 不同立地班克松示造林效果统计表

3.3 班克松引种林与子代林的技术改造

1982年栽植的班克松引种林0.5hm2,1993年营建的子代林1hm2,共计1.5hm2。现已全部通过技术改造为种子林。现在林木生长及结实状况良好。

2001年林分平均高为5.1m,标准差0.65m。凡树高不足4.45m的立木给予伐除。子代测定林内共伐除淘汰木380株,疏伐强度达12%。并采取原林分内大树移植,间密补稀,充分利用林地。共移植15年生班克松(树高6—7m)大树30株,移植成活率达100%。经过疏伐与移植补稀后,1hm2的子代林内现存健康母树2780余株,平均每株占有空间3.6m2,林冠郁闭度约0.7,能充分满足母树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的需要。

由于合理的疏伐、移植以及加强了抚育管理与施肥,2004年受改造的班克松母树林结实多,种子丰产,共生产种子32kg,种子千粒重达到3.65g,比改造前的种子千粒重3.35g增加0.3g,提高了9%。表明技术改造后不仅提高了种子产量,同时种子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4 结语

班克松引种到伊春林科院以及金山屯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造林已有25年,作为速生工业用材林树种已超过半个轮伐期。可以看出该树种在小兴安岭中部地区生长、发育良好,当前林分平均高已达13.9m,平均胸径17.43cm,蓄积量291.54m3/hm2(2150株/hm2),平均年生长11.6616m3/hm2。已结实多年,其种子经营造子代测定林15年试验证明,比亲代更能适应伊春林区中南部的生态环境,具有更大的早期速生优势。树干通直度有了一定改善。

利用班克松引种后代—子代测定林加以技术改造成为母树林,经过留优去劣,优化单株,提高林分整体质量,提高花粉品质,从而提高种子质量和后代的品质。

班克松幼苗早期速生,培育S1-1型苗上山造林效果最好,不仅成活率能达95%以上,而且缓苗快,当年就能成倍地高生长,木质化好,抗低温能力强,可做为今后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班克松是阳性、耐干旱的早期速生型树种,全光下造林比林冠下或疏林地等部分遮光条件下造林效果好;排水良好的山坡地造林比平坡地造林效果好。

班克松造林后郁闭快,树冠密,枝条坚韧不易折断,可作为防护林、绿化树种,及工业原料林树种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伊春速生生长率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速生桉树幼林抚育及施肥管理
基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治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日本落叶松以林分平均木材积生长率代替林分蓄积生长率可行性验证
海南省马占相思生长率模型研建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基于海南省连清资料建立松树和橡胶树材积生长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