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浙优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13-12-24 06:43王林友王建军张礼霞金庆生阮关海洪晓富何祖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籼粳大粒单季

王林友,王建军,张礼霞,金庆生,阮关海,洪晓富,何祖华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1;3.中国科学院 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 200032)

浙优18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作育成的超高产籼粳亚种间偏粳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其不育系为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1],恢复系为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818。该组合于2009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筛选试验,2010-2011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2011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2年多点生产示范表明,浙优18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株型紧凑、剑叶挺拔、穗大粒多、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成熟期转色好、抗逆性强、米饭适口性好,是一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籼粳亚种间偏粳型杂交稻新组合。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1 产量表现

浙优18于2009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筛选试验,平均产量9.69 t·hm-2,比对照秀水09增产18.8%,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列参试组合第1位;2010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9.52 t·hm-2,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8.20%,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列参试组合第1位;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10.34 t·hm-2,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7.50%,达显著水平,产量列各参试组合第2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 9.93 t·hm-2,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7.90%;2011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09 t·hm-2,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5.30%,产量列各参试组合第1位。

浙优18在各地示范试种中也表现出高产、稳产的特点。2012年建德市大同镇永盛村种植2.0 hm2,平均产量为11.02 t·hm-2;杭州市余杭区长岗种植0.08 hm2,平均产量为12.15 t·hm-2,比同田种植的甬优12增产0.86%;新昌县南明街道梨木村种植 0.07 hm2,平均产量为 12.75 t·hm-2;温岭市城南镇彭下村种植0.14 hm2,平均产量为12.45 t·hm-2,比同田种植的甬优12增产1.72%;诸暨市山下湖镇枫江村种植0.23 hm2,平均产量为13.60 t·hm-2。

2 特征特性

2.1 植株形态

浙优18长势繁茂、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叶姿挺拔、剑叶较长、叶色深绿,穗大粒多、着粒密度高、穗型呈垂头型、为半叶下禾型,成熟期转色好、谷粒饱满、谷色金黄、粒形长椭圆、稃尖无色无芒,抗逆性强。据2年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结果,浙优18作单季晚稻栽培,平均株高122.0 cm,有效穗195.0万·hm-2,成穗率64.0%,每穗总粒数306.1粒,每穗实粒数233.0粒,结实率76.3%,穗长20.5 cm,着粒密度14.93粒·cm-1,千粒重23.2 g(表1)。

表1 浙优18在区试中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

2.2 生育期

浙优18属中迟熟籼粳亚种间偏粳型杂交稻,感光性较强。作单季晚稻种植,在海宁5月31日播种,6月28日移栽,9月10日齐穗,11月7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55~160 d,与同期播种的对照组合甬优9号相比,浙优18齐穗比对照早约3 d,全生育期相仿。据2010-2011年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结果,浙优18作单季稻种植,全生育期153.6 d,比对照甬优9号长1.0 d(表1)。

2.3 抗病虫性

据2010-2011年浙江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抗性鉴定结果,浙优18叶瘟平均级2.4级,穗瘟发病率4.5级,穗瘟平均损失率7.8%,综合指数为4.3;白叶枯病平均级3.5级;褐稻虱8.0级。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2.4 稻米品质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0-2011年米质分析结果 (表2),浙优18在2年米质各项指标测试中分别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6等和4等标准。各地试种农户反映,浙优18米饭柔软,适口性好。

表2 浙优18在区试中的稻米品质分析结果

2.5 抗逆性

经2年4季、陵水和杭州两地穗期耐低温和耐高温试验,结果表明,浙优18结实率稳定在80%左右,接近常规稻的水平,克服了一些籼粳杂交组合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结实率下降的现象,这一结果表明,浙优18抗逆性较强,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省份相似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3 栽培技术

浙优18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属大穗型品种,但分蘖力一般,生育期稍长。在栽培策略上,应适当早播,增施肥料,在保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充分发挥其穗大粒多的特性,最终取得高产。

3.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浙优18粗秆大穗,后期灌浆时间较长,整体生育期略长,应早播早栽。在杭州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宜在5月中下旬播种为好,这样可在9月上旬抽穗,11月上旬末成熟。播种前种子用药剂浸种灭菌,掌握适宜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秧田播种量120.0 kg·hm-2,本田用种量 15.0 kg·hm-2,秧龄25 d左右,适龄移栽促早发。机插育苗可适当稀播,每盘播种量以50~60 g为宜,秧苗叶龄3.0~3.5叶,秧龄20 d左右,控制用种量和群体基数,以提高秧苗素质。

3.2 宽行窄株,构建高产群体

为充分发挥浙优18的穗大粒多优势,手工插秧宜采用宽行窄株,双本浅插的种植方式,栽插密度为16.5 cm×30.0 cm。高速插秧机一般掌握机插密度15万丛·hm-2左右,取秧块1.4 cm×1.2 cm,基本苗控制在30万·hm-2以内。

3.3 加强肥水管理

浙优18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为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可适当增施肥料,方法上采取“保足穗、攻大穗、促粒重、提高结实率”的策略,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加强钾肥和硅肥的配合使用,纯氮用量约225.0 kg·hm-2。

在水分管理上遵循“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干湿交替,灌水孕穗,薄水扬花,活水养稻”的原则,采用好气灌溉法,移栽后7 d及14 d各排水搁田1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切忌断水过早,以防早衰而减产。

3.4 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坚持药剂浸种,坚持预报预测,做好适期适当用药等工作,注重提高防治质量,减少防治次数,达到既防虫治病又减轻农药污染的目的,实现水稻生态高效栽培。谷粒金黄色时要求适期收获、及时晒干入库,确保增产增收。

[1] 王林友,王建军,金庆生,等.抗病、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 [J].杂交水稻,2009,24(1):15-19.

猜你喜欢
籼粳大粒单季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大粒筛弹簧的选型计算
大粒筛弹簧的选型计算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抗寒大粒葡萄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