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2013-12-29 15:00
航天器工程 2013年2期
关键词:伽利略望远镜电缆

中国北斗导航反干扰“电磁盾牌”研制成功

据中国航天商务网2013年2月20日消息,目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全部实现,系统完全具备了稳定连续的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BDS系统的定位精度10m,测速精度0.2 m/s,授时精度10ns。当今,全球已被各种频率、强度的电磁信号所覆盖,使导航卫星和接收终端经常受到较大干扰,这严重影响导航卫星信号与地面站以及各类终端间的通信。为此,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中心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了卫星反干扰设备——“电磁盾牌”,为BDS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中国首项国际航天标准获国家级最高奖励

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2月22日报道,日前2013年中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发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编的中国首项国际航天标准——ISO15862《运载火箭/有效载荷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要求》(SC/LV Flight Environments Telemetry Data Processing),荣获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是我国标准领域的国家级最高奖励。该标准于2009年正式颁布,创造性地提出星箭飞行环境测量和处理要求,规范了世界各宇航公司的力学和热环境测量及数据处理要求,旨在体现运载火箭对卫星在飞行环境方面的技术承诺,以及针对故障问题的责任界定和处理要求等形成的商业发射过程中处理问题的依据。该标准首次提出极限测量的原则和思想,明确星箭界面环境测点位置和数量,解决环境参数规模和测量精度统一的难题,实现国际主流运载火箭环境条件的横向比对,展示中国运载火箭与国外运载火箭相比在正弦振动试验条件方面的优势。同时,该标准提出的采用冲击响应谱处理低频振动环境的理念,得到了国际各宇航公司的普遍认同,破解了采用传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无法正确处理瞬态振动的难题,实现了低频振动参数的正确处理。

“国际空间站”上特殊设备可预测自然灾难

中国航天网2013年3月11日消息,据俄新社3月8日报道,最近新一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将在站上安装特殊设备以监控地球大气层,并预测自然灾难。这套设备上有复杂的遥感器和天线系统,可研究地球大气层中的等离子体或电磁波。2013年末,俄罗斯新的试验舱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俄罗斯舱将扩大。

NASA 研制能在月球上制造燃料与水的挖掘机

月球挖掘机样机RASSOR

据NASA 网站2013年1月25日报道,NASA正在研制月球土壤挖掘机——“土壤先进月表系统运行机器人”(RASSOR)。它能完成多种任务,可执行数年的日常基础工作。RASSOR 的两侧分别装有一个挖掘铲斗,能够安全地驶离着陆器,恢复自身平稳,自己翻转,用履带行走。RASSOR 可将月球土壤倾倒至一个装置,可从其中提取水冰,再将水冰转化为火箭燃料所需的化学物质或是宇航员在月表工作所需的氧气。NASA 表示,目前火箭中90%的质量是推进剂,如果可以利用RASSOR 在月球上直接制造水和燃料,将能节省从地球发射和供给的庞大开支。

麻省理工学院推出4D 打印概念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2013年3月4日消息,据美国PSFK网站2013年2月27日报道,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从器官复制到房屋建造等众多领域,它将颠覆几乎整个工业界。如今,麻省理工学院又推出了4D打印的概念。所谓4D打印,就是在传统3D打印的概念中加入了时间元素,也就是说,被打印物体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形态上发生自我调整。麻省理工学院自组装实验室的创建者Skylar Tibbits在加州长滩召开的TED 大会上演示了4D 打印技术。演示过程中,他将一段绳状物体放入水中,物体即能自动折成预先设计的形状。绳状物体中复合了两种核心材料: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水中可膨胀至超过原体积的两倍,另一种聚合物则在水中可变得刚硬。按照设计图将两种材料复合,吸水的物质膨胀,驱动接头处移动,从而创造出预先设定的几何变形。变形速度主要取决于水温和吸水材料的属性。

世界最大远红外太空望远镜即将退役

据新华网2013年3月6日消息,ESA日前发表公报称,“赫歇尔”(Herschel)远红外太空望远镜在轨运行3年多,但所携带的冷却物质(超流氦)将在数周内耗尽;此后,该望远镜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联络,参与技术测试,将于2013年5月在太空中永久退役。“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在2009年5月由欧洲航天局发射升空,它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名字命名,其主望远镜的直径约为4m,镜体长度为7.5m,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体积最大的远红外望远镜,主要用于研究星体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

欧洲首次利用“伽利略”系统进行地面位置定位

ESA 网站2013年3月12日报道,欧洲卫星导航新时代的发展跨越了一个历史性里程碑——首次利用4颗在轨的“伽利略”卫星系统提供定位服务。前两颗“伽利略”卫星于2011年10月发射,后两颗卫星于2012年10月发射。2013年3月12日,该卫星系统定位了第一个地面位置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此地面位置位于荷兰诺德韦克的ESA 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导航实验室,定位精度在10~15m之间。此次定位依赖于欧洲全新的基础设施,从在轨卫星到位于意大利与德国的两个控制中心,均与欧洲境内的全球地面站网相连。由于只有4颗卫星在轨,每天只有2~3个小时的同一时间段能够收到现在的“伽利略”星座发出的信号。“伽利略”系统初期服务将于2014年年底启动。

在轨的4颗“伽利略”卫星系统概念图

日本“3·11”地震前曾有卫星“察觉”到危险

中新网2013年3月11日消息,据外国媒体报道,当日一项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 发生30分钟后,ESA 的“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都探测到此次地震产生的声波,这也是人造卫星首次检测到地震次声波信号。据悉,大地震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低频声波,但在“3.11”大地震以前,从没有卫星侦测到这种声波。这颗ESA 卫星位于高255km 的轨道上,其上所配备仪器的灵敏程度比过去所有同类卫星的高出100倍,曾两次探测到“3.11”大地震产生的声波。该卫星的燃料即将耗尽,预定在2013年11月退役。在其退役前,ESA 打算让它降到230km 的轨道上,尝试搜集有关地球重力场的更详细信息。

日本开发高效超导输电电缆

中国科技部网2013年3月14日消息,据《西日本新闻》报道,目前大量使用的铜质输电电缆在输电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电能。最近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松下照男先生在现有低温超导输电电缆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电缆制造过程中超导线材的缠绕方法,成功开发了阻抗更小的高效超导输电电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新型高效超导输电电缆承载的电流是传统超导输电电缆的3倍,是普通铜缆的20~30倍。

猜你喜欢
伽利略望远镜电缆
海中“透视眼”快速定位海底电缆故障
浅析民用建筑电气防火设计中电缆的应用
什么是伽利略惯性定律
海底电缆——将世界连接起来
望远镜的发明
西安问题电缆有太多“?”要回答
超级望远镜头
“赶紧送几架望远镜过来!”等7则
伽利略与天文年
·小幽默·In the Sky(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