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12-31 03:06王建峰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师生

王建峰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生仅仅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这不仅不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高考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我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否顺利理解各种抽象数学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否逐渐喜欢数学,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参与进来;解题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明确的解题思路,或者是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讨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思考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师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应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够毫无心理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语言不仅要准确易懂、风趣幽默,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传递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激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愉快地上好一堂课,而责怪、训斥,甚至污辱的语言会使学生远离课堂、远离教师,从而对该教师所教学科失去兴趣。上课时,教师要经常用“你太棒了!”“还有别的做法吗?”等语言来提醒并促进优等生去探索多种解答途径,让其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奥秘;用“你先坐下,再想一想”或“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等语言让后进生感觉自己没有被抛弃,让他们找到自信,体会学习乐趣。

(二)利用恰当的教学手势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的手势可传递大量的信息,自然安详的手势可帮助教师陈述教学内容;柔软舒缓的手势可帮助抒情表意;急剧有力的手势可升华激昂的情感。例如,教师演示教具,要缓慢到位,不要草草收场,要顾全大局,要力争将数十名学生的眼睛引到自己的身边,让他们感觉到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探索什么。当学生回答问题特别到位、有创意时,教师要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另外,当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时,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应鼓励其继续做下去。如果仍不会,教师要出手相助,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自己身边。

(三)利用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拉近师生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不但要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用微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应注重眼神的传递。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流露出来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都能表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要求,都能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怎样用眼神去交流,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上进的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投去不同的目光。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要力求围绕教学环节以教材本身的衔接、转折、延伸不断制造“悬念”,创设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此外,在章节结束后,我们还要围绕教材内容把整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讲解,使学生对整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种模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在使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并且,总结回顾式的教学中讲授的都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进度思考各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些问题,必定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多利用教具、生活用品、电子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思维的实质在于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进行辐射状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联系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材料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以达到创新与发展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发散性的较好途径有:1.给学生创造勇于发言、自由思考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要找出闪光点,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横向、纵向联想能力的创新意识。2.一题多解方法训练。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多向发展,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发挥,得到积极锻炼的机会,使学生能不断开拓思路。

四、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课堂上有意地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灵感,再加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诱发学习兴趣。教师在45分钟里,应从各个角度来观察,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来思考,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不明之处,不怕费时间、费力气,彻底为学生解惑,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化学生的思考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繁琐的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知识,真正实现数学内容弹性化以及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更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知识的掌握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更要掌握各种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