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颗粒细胞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4-01-03 12:54魏建国孙爱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胞质颗粒细胞免疫组化

魏建国 赵 芳 孙爱静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曾被称为颗粒型肌母细胞瘤,但经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目前多数认为其来自神经鞘Schwann细胞[1]。GCT最常好发于舌,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及食管等部位。检索关键词为结肠、直肠或消化道及颗粒细胞瘤,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经仔细阅读全文并认真筛选后,发生在结直肠的GCT文献中共有5例报道。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有关该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2]。但由于发生在结直肠的GCT发生率较低,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认识都比较局限,因此本文总结笔者收集的7例发生在结直肠的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一步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

资料与方法

收集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从2006年1月~2013年2月病理科诊断的7例发生在结直肠的GCT(结肠2例,直肠5例),患者年龄36~5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5例,男女性之比为2∶5,1例升结肠GCT患者主诉大便次数增多2个月;1例乙状结肠GCT患者主诉腹部间断性疼痛5个月;2例直肠GCT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3例直肠GCT患者表现为肛门坠胀或便中带血。7例均行内镜下肿物切除。

手术切除标本均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脱水、透明,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EnVision法),即用型单克隆抗体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CgA)、多肽抗原(CD68)、CD34、S-100、Dog-1、CD117 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结 果

7例患者均行肠镜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黏膜下宽基息肉样隆起,3例表现为黏膜下微隆起,黏膜面呈淡黄色。直径0.6~1.7cm,7例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4例行圈套切除,3例行部分黏膜+肿瘤切除术。大体检查:肿物呈半球形或者椭圆形,直径0.8~2.0cm,平均1.5cm,黏膜面均较光滑,切面灰白淡黄,质地中等,未见包膜。7例GCT的镜下形态大致相同,肿瘤无包膜,位于消化道黏膜下(图1A),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由纤维性间质围绕,似器官样结构(图1B),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其中穿插多少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图1C)。瘤细胞核小,卵圆形或胖梭型,居于细胞中央,可见核仁。胞质丰富,呈嗜伊红染细颗粒状(图1D)。瘤细胞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100(图2A)、多肽抗原(CD68)(图2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entin)均(+),其余CD117、DOG -1、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嗜铬素(CgA)、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及细胞角蛋白(CK)均(-)。病理诊断均为颗粒细胞瘤(GCT)。

图1 肿瘤的HE形态学特征

图2 肿瘤的免疫表型特点(EnVision法)

讨 论

GCT由Abrikossof在1926年首次报道,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好发于舌,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及食管等部位,下消化道发生的GCT常发生在右半结肠、直肠和肛管等部位,此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60岁多见,好发于女性,男女性发生率之比约为1∶3[3]。由于结直肠的GCT发生率较低,因此笔者总结分析了7例发生在结直肠的GC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结直肠GCT的全面认识。

1.临床特点:总结国内文献报道的5例结直肠GCT,加上本组报道的7例共12例,可以看出结直肠GCT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年龄36~65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性比例约1∶3)。临床上多因腹部不适或者大便习惯改变而来就诊,我们诊断的7例中,其中1例升结肠GCT患者主诉大便次数增多2个月,1例乙状结肠GCT患者主诉腹部间断性疼痛5个月,2例直肠GCT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3例直肠GCT患者表现为肛门坠胀或便中带血。文献报道的5例患者中,其中1例降结肠GCT表现为腹泻伴黏液便,1例结肠肝曲GCT表现为上腹部间断性疼痛6个月,3例结肠的GCT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4~7]。肠镜检查表现为宽基无蒂息肉样隆起或黏膜下结节样微隆起,黏膜表面光滑,直径0.6~2.0cm,肿物表面呈淡黄色或者黄白色,临床医师极易误诊为发生在消化道的平滑肌瘤或者脂肪瘤。

2.病理学特点:发生在结直肠的GCT和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的GCT的镜下形态大致相同。大体标本呈半球形、圆形或椭圆形,切面从灰白色到淡黄色、实性、质地中等、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清。光镜下肿瘤位于消化道黏膜下,无包膜,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含大量的嗜伊红染颗粒,细胞核小,可见核仁。瘤细胞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表达外周神经标记抗体S-100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另外还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及多肽抗原(CD68),而肌源性标记(SMA和Desmin)、上皮性标记及间质瘤(CD117、Dog-1、CD34)等标记均阴性。电镜下瘤细胞胞质丰富的颗粒为自噬空泡,空泡内充满颗粒、髓鞘样物、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微丝,绝大多数微丝为神经微丝[8]。笔者遇到的这7例结合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均符合GCT的诊断。

3.诊断及鉴别诊断:结直肠的GCT临床上多因出现下消化道系统疾病症状而去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主要位于黏膜下层,部分患者肠镜检查示黏膜下微结节样隆起,部分患者表现为宽基无蒂息肉样隆起,绝大多数表面黏膜光滑,呈灰黄色或淡黄色,直径0.6~2.0cm,因此肠镜下很难与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或息肉等区分。

由于结直肠的GCT发生率较低,临床上罕见,笔者总结的这7例,由于发病部位特殊,病理医师很难首先想到GCT的诊断,因此总结并报道了这7例特殊部位典型形态的GCT,其确诊主要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GCT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上皮样平滑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间质内可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及可见玻璃样变的血管,瘤细胞呈实性巢团状或者条索状生长,胞质红染,胞质内嗜酸性颗粒不如GCT明显,且常可见到呈杆状核的典型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表达肌源性标记SMA和Demin,而S-100和NSE表达阴性可与GCT鉴别。(2)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瘤细胞形态丰富多样,呈圆形、卵圆形或上皮样,细胞胞质染色比GCT淡,且免疫组化CD117和DOG-1阳性,而S-100、CD68及NSE阴性于助于和GCT鉴别。(3)嗜酸细胞型类癌:瘤细胞通常形成器官样结构,间质血窦丰富,细胞中等大小,胞质中等红染,细胞一致性较大。神经内分泌标记CgA、Syn、CD56阳性,而S-100和CD68阴性有助于鉴别。(4)上皮样神经鞘瘤: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中等透明或嗜伊红染,细胞边界不清,融合成合体细胞样,免疫组化S-100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而肌原调节蛋白(MyoD1)胞质阴性有助于鉴别。(5)横纹肌瘤:极其罕见,两者胞质内均可含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但横纹肌瘤胞质内含的是糖原,PAS染色可被消化,且梭形细胞间可见典型的带状或节细胞样的横纹肌母细胞,且肌源性 Myogenin、Desmin、Myoglobin标记阳性,而神经源性标记阴性。

4.治疗及预后:绝大多数GCT生长缓慢,具有良性的生物学行为,但也有恶性GCT的报道,并且良恶性在组织形态学上极为相似,目前仍无统一的诊断良恶性的组织学标准,多数认为如果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加上肿瘤较大,出现细胞异形性及核分裂象,并且出现肿瘤性坏死等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特别是伴有邻近器官的累犯及转移时,提示为恶性 GCT[9]。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没有恶性结直肠GCT的报道。部分学者认为对于体积较小且临床症状不明显的GCT可以定期行内镜检查,随访即可,以避免外科切除治疗带来的并发症。绝大多数结直肠GCT是通过肠镜检查发现,通常肿瘤较小,且内镜治疗较安全,因此认为内镜治疗是目前结直肠GCT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肿瘤已经侵及肌层且内镜无法切除者,应行手术治疗,必要时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本组7例患者,其中5例随访5个月~6年,2例患者失访,5例随访患者情况均良好,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1 Daniel M,Suffin DO,Feroz N,et al.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trache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 Pulm Med,2010,17(1):53-55

2 Kandil E,Abdel Khalek M,Abdullah O,et al.Granular cell tumor arising in the right colon[J].Trop Gastroenterol,2011,32(3):242 -243

3 Singhi AD,Montgomery EA.Colorectal granular cell tumor: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6 cases[J].Am J Surg Pathol,2010,34(8):1186-1192

4 王顺平,尔丽绵,高扬,等.结肠颗粒细胞瘤内镜下切除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27(3):278-288

5 索标,钟名荣,张永红,等.内镜下切除颗粒细胞瘤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1):47 -48

6 李国熊,王纯廉,徐如君,等.消化道颗粒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J].实用肿瘤杂志,2007,22(4):338 -340

7 赵雨占,何妙侠,王建军.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1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3):305 -307

8 余永林,崔焌辉.结直肠颗粒细胞瘤[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6):369-371

9 Bekteshi E,Toth JW,Benninghoff MG,et al.Granular Cell Tumor of Trachea[J].J Bronchology Interv Pulmonol,2009,16(1):68 -69

猜你喜欢
胞质颗粒细胞免疫组化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人卵巢颗粒细胞随年龄增长衰老的相关研究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补肾活血方对卵巢早衰小鼠颗粒细胞TGF-β1TGF-βRⅡ、Smad2/3表达的影响
Vav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survivin胞内定位表达在胸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