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游走在艺术与烟火之间

2014-01-11 12:33凌小会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泥人张张宇作坊

文/凌小会

张宇:游走在艺术与烟火之间

文/凌小会

证明了一切。

张家的每一代传人都有一颗无惧之心:无惧挑战父辈,也无惧被别人挑战。

张氏家族不惮将“泥人张”的制作方法向愿意学习的人传授,所以,这并不是秘不外传的技艺。其实,从“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开始,就一直在收徒弟。几年前,张宇曾经在报纸上发过一条消息,面向社会免费招收学员。现在也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来作坊学习,手续不过是填一下表格,承诺作品不会用于商业方面即可。

一方面,这一行业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难以触及其精髓;另一方面,张宇希望懂行的人能够越来越多,工艺水平越来越高。只有人们眼光越来越挑剔、审美越来越严格的时候,真正的好作品才会脱颖而出,这正是“泥人张”世家所乐见的。

若要说惧,张宇真正担心的,是后世看不到、看不懂真正的“泥人张”。

我就是我

香港,1986年的某一天,向来冷清的“梁苏记”门前排起了长龙。三天前,香港百年老店梁苏记洋伞厂在报纸上登出了其结束营业的消息。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手工作坊已无生存之力,并且“梁苏记”也不愿意改变长久以来的传统与坚持。它一直承诺,伞具终生保修,永不欠外债,无论赔赚都不会开除员工……在历史的舞台上,这种退出,虽然心痛,但并不狼狈。

这是张宇讲的一个故事,有几分伤感。其实他很想得开,甚至认为结束也是一种优雅完美的谢幕。大多数老手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当时是可以糊口的技艺,到了失去其存在价值的时候,博物馆就成了保存这些东西的最好的地方。它们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曾经是什么样。它们像是一颗颗散落在我们曾走过的道路上的石子,是一种有趣的点缀,也是回溯的路标,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但是,看到困难,并不妨碍做出最大的努力。留存本真的同时,“泥人张”的表现形式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虽然知名度与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但张宇却不想扩大规模,他想做的终归不是卖东西,保住真正的“泥人张”文化,才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要为后辈的研究与传承留一条路。

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往往清高孤傲,难以与世俗社会融洽相处。张宇固然性情恬淡,骨子里却并不是一个清高、不入世的人。相反,他对生活与企业的发展很有自己的想法。

不论是何种原因,张宇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更像是一个游走在艺术与烟火之间的人,可以光风霁月地谈钱、谈发展,却始终拒绝扩大经营规模,不想让“泥人张”失了本真。

这样的人,其实活得更通透。

(朱子朋摘自《8小时以外》2014年7月号)

猜你喜欢
泥人张张宇作坊
有点“二”的女生也很可爱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第六代传人张宇走进央视《谢谢了,我的家》今日“泥人张”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从《泥人张》中学写“人之奇”
张宇背后的大女人——十一郎
“泥人张”:官司与传奇
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