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部编教科书《初级中学地理》评介**

2014-01-13 06:33张家辉袁孝亭
地理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内容

张家辉袁孝亭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民国后期部编教科书《初级中学地理》评介**

张家辉1袁孝亭2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采用文献法和历史法,对部编《初级中学地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初级中学地理》在内容编排上,本国地理部分采用“分—总”编排方式,外国地理部分采用“总—分—总”编排方式,都采用了地方志编写方法;在内容选取上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关注民生;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上亦各有特点,其中,助读系统表现在编辑要旨和注释上,为本套教科书的特色。

部编教科书;初中地理;内容编排;内容选取;表层系统

1938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出版情况与当时实行的教科书的编审制度密切相关。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实行国定本之前和之初,还流行着以往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再版本。1943年,印发“国定本”地理教科书。194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开放部编教科书的版权,并恢复审定制。这一阶段涌现出多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其中,《初级中学地理》作为“国定本”初中地理教科书,颇具代表性。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编排、表层系统等方面各有特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初级中学地理》的出版概况

本研究的对象为部编教科书《初级中学地理》,具体信息见表1和图1。《初级中学地理》属于征编,即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征选,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开明书店和正中书局应征,任美锷等人编写而成。本套教科书供初中三学年之用,全套共六册,一册供一学期之用。第一册至第五册为本国地理,第六册为外国地理。现将本套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列举如下:

编 者:任美锷、沈汝生、夏开儒、张德熙

绘图者:沈麓元、计维新、唐冠芳、章高炜

校订者:国立编译馆

参阅者:王云五、朱家骅、吴大钧、吴俊升、余井塘、沈其达、李旭旦、胡焕庸、陈可忠、陈布雷、陈果夫、梁实秋、常道直、黄国璋、叶溯中、许心武、潘公展、顾毓琇

印刷者:正中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文通书局

发行者: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表1 部编《初级中学地理》的出版信息

二、《初级中学地理》的编写背景与依据

1.政治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弱大国抵抗一个现代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抗战中肩负着抗战与建国的双项艰巨任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在战后人民渴求和平、重建家园的环境下,国民党于1946年6月发起了内战,三年后于1949年4月败亡。这一阶段,蒋介石格外重视地理学科教育,将历史和地理看作是“革命建国中心科目”,不仅体现在地理教科书的编制上,也体现在地理课内外教学上。可以说,“抗战建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育改革背景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了教育制度和教材要以增进抗战力量为指导。会议还通过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明确提出:“对于各级学校各科教材须彻底加以整顿,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而应抗战与建国之需要,尤宜尽先编辑中小学公民、国文、史地等教科书及各地乡土教材,以坚定爱国爱乡之观念。”受“抗战建国”纲领的影响,加上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增强爱国爱乡情感、关注国民经济建设等教育价值,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受到了重视。

1940年2月,为适应抗战的需要,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其中,有关地理学科部分,体现在课时安排上:“史地二科教学之总时数内,约以本国史地各占六分之五,外国史地各占六分之一”“史地等科须排列于教学最有效之时间”。《初中课程标准变更之概况》中进而指出:“本国史地教学时间既已增加,教材内容自应加详,尤注意于中华民族之融合与历代疆土之拓展及各地资源之储藏与开发,以培养学生复兴民族爱护国土之观念。”[1]由此可见,在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引领下,国民政府尤为重视地理学科教育。

3.编写依据

本套教科书是依据1940年9月公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该课程标准由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和实施方法概要四部分构成。与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相比,《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如下几点变化。

(1)时间支配方面

将原来的“第三学年授外国地理”改为“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授本国地理,第二学期授外国地理”[2],即初中的前五个学期学习本国地理,仅第六学期学习外国地理。

(2)乡土地理内容方面

“教材大纲”部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应自乡土教起,各学校应将本县本省之地理详加讲授,教材另编”。虽然以往初中地理课标的“实施方法概要”部分多次提及“应多选关于本省之补充教材令学生研习”,但这次是首次正式将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课程之中。

(3)省区地方志内容方面

将北平市和天津市附在河北省,将青岛市和威海卫行政区附在山东省。

(4)外国地理内容方面

只介绍了所需学习的不同尺度区域的名称,不再细说某区域的具体内容。

(5)编排方式方面

本国地理的省区地方志部分对地方志叙述方法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由自然区域说到分省”的叙述方式,改为“由省区说到自然区,先述分省,后以自然区为总结”。而对于外国地理部分的编排方式,将原来的“总—分”方式改为“总—分—总”方式。

三、《初级中学地理》的内容编排特点

本套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本国地理部分采用“分—总”编排方式,外国地理部分采用“总—分—总”编排方式,但二者都采用了地方志编写方法。

1.本国地理:采用“分—总”编排方式

不管是在整体层面还是在局部层面,本国地理部分都采用了“分—总”的编排方式。就整体层面而言,本国地理先介绍我国省区地方志,后介绍全国总论。省区地方志按六分法分六编,包括中部地方、南部地方、北部地方、东北地方、漠南北地方和西部地方。全国总论部分以疆域、地形、气候、水利、农业、森林、畜牧、矿产、工业、贸易、交通、人口、都市、国界、国防等专题形式逐一介绍。就局部层面而言,省区地方志部分采用了新的地方志叙述方法,即“由省区说到自然区,先述分省,后以自然区为总结”。例如,南部地方这一区域的内容,先介绍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再从山河大势、南国风光、复杂的宗教、革命的发源地、自然区域、国防形势等方面介绍南部地方总论。

实际上,这一编排方式不完全符合《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中要求本国地理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编排方式,即“概说—省区地方志—全国总论”的结构体系,而教科书中没有编写“概说”部分的内容。

2.外国地理:采用“总—分—总”编排方式

外国地理部分采用了“总—分—总”编排方式,即“概说—地方志—结论”的结构体系。概说部分包含地球、大陆和海洋、气候、人口和人种等内容;此处的地方志部分包含日本、朝鲜、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西南亚洲、苏联、北欧诸国、中欧、南欧、西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与太平洋诸岛等不同尺度区域的地理内容;结论部分包含世界农业的分布、世界矿业的分布、世界工业的分布和列强国力的比较等内容。

由上可知,本套教科书内容的展开方式是由近及远,即先学中国地理,后学外国地理。在安排外国地理的顺序时,大致亦遵循由近及远的方式。

四、《初级中学地理》的内容选取特点

1.关注国防,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抗战时期,教育目标随之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科作为加强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科目,在编写地理教科书时理所应当地精选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初级中学地理》的编写采用了地方志叙述方法,该方法的优点为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各地地理状况,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有利于学生“明了我国地理上之优越性,以启发其爱国情绪”。

本套教科书的各省区地方志部分,不管是沿海省区,还是边疆省区,乃至是内地省区,大多会介绍该省区的“国防形势”内容,以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江西省的“国防形势”内容为[3]:

本省的西部襟江带湖,山丘逼近江岸,可做江防的天然屏障。九江依凭江边,为全省的门户;拱卫这门户的,有湖口、彭泽、马当、小孤山等据点,互为犄角。湖口在鄱阳湖东端的长江右岸上,石钟山环列于东,依山筑城,内湖外江,形势非常险要。彭泽、马当一带的长江水道,特别狭窄,又有小孤山峙立江心,是防江第六道门户;民国二十七年我军在这里设封锁线,敌舰的活动,大受限制。

江西除鄱阳平原以外,多属崎岖起伏的丘陵,尤其是在湘、粤界上的山势,尤为险阻,山间丛林,随处都可以设防。

2.关注民生,选取经济建设素材

“本国地理取材以民生主义为中心,特别注重我国地理之优越性,重要资源之蕴藏与国父实业计划及各种经济建设计划之实施。”[4]我国省区地方志中介绍了农业、林业、矿业、水产业、工商业、交通、主要城市、名胜古迹等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有的省区还提及国父整治长江计划等内容。学生学习这些经济建设素材,有助于养成建设国家的决心和志向。

在明确教科书内容选取优点的同时,也应指出其不足之处。例如,第四册的“漠南北地方”中介绍了外蒙古地理,而此册教科书出版之前,国民党政府已经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

五、《初级中学地理》的表层系统特点

笔者认为,依据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形式,可将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分为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

1.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内容的主体部分。本国省区地方志主要学习位置面积和人口、地形、气候、农业、林业、矿业、工商业、交通、主要城市、名胜古迹、国防形势等方面内容,外国区域地方志主要学习位置面积和人口、地形、气候、物产、工商业、交通、主要城市等方面内容。其中,编者都将河流、湖泊等水文因素纳入到地形因素之中。课文中比较关注各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江苏省一课中提及:“本省的气候,南北不同,农作物的分布也因地而异”。再如,南洋群岛一课中介绍到:“荷印(荷兰占据的印度尼西亚,编者注)位在赤道附近,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很少变化”。

2.图像系统

(1)图像的类型

图像系统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等类型。本套教科书主要以地图和景观图为主,以示意图、统计图表为辅(见图2)。本套教科书共设计170幅图。其中,地图有108幅,占63.5%;景观图有58幅,占34.1%;示意图有3幅;统计图表有1幅。具体而言,地图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我国省级交通图、我国专题分布图、世界区域图为主;景观图以自然景观图为主;3幅示意图都是概念图;1幅统计图表为河流比较表。当时流行的部编教科书《高级小学地理课本》中的图像包括地图和景观图,并没有设计其他类型图像。[5]与之相比,《初级中学地理》还设计了示意图和统计图表。

图2 《初级中学地理》中图像系统的类型及其所占比例

(2)图像的功能

地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区域内的地理事象,尤其是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使学生可从地图研究得悉地理与人生之关系”。景观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拓展地理视野,“以增阅读兴趣”。示意图都是概念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统计图表仅1幅,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与同类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3)图像的效果

限于当时技术水平,教科书中的图像均为黑白色系,且景观图基本为素描图,表现力较弱。

3.作业系统

作业位于课文、注释之后,一般列有2至5道题目不等。作业题的设计主要依据课文内容,作业题基本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点。作业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业的设计非常重视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具体涉及:都市的地理位置与都市兴起的关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地形、气候对交通的影响,交通对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与矿产分布的关系,矿产分布与工业位置的关系,军事对工业的影响等。例如,“论述湖南重要都市的地理位置与都市兴起的关系”。地理要素及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是地理学得以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把握地理位置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各地理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能称得上将所学知识理解到位,方能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强调地理要素现象的比较

比较类型的作业题非常多,比较项目主要包括:不同区域的地形比较,不同区域的气候比较,不同河流的流域、长度、支流、航运等的比较,不同都市的地理位置、商业、港口等比较,不同区域的农业比较,不同铁路的路线、里程、作用比较,不同国家的国土、国力比较,某一区域的地理情况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纵向比较等。例如,“比较济南和青岛的气候,并说明其所以差殊的原因。”通过对地理要素其全部或部分现象的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渐养成比较的思维品格。

(3)注重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

地理分布的作业题类型较多,考查内容涉及雨量、人口、都市、农作物、林区、渔场、牲畜、矿产、工业、铁路等的分布。例如,“说明世界矿业和工业的分布。”

(4)关注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课文系统中选取了大量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作业系统中也设计了相关问题。例如,“试述江西省江防的形势”“台湾的地位对于我国国防有什么关系?”

(5)注意培养绘图能力

作业题中要求绘图的共计19道,绘制对象涉及平原、山系、河湖、交通线路、港口、人口分布、都市分布、失地等。其中,要求绘制交通线路和河流的图比较多。例如,“试以重庆为中心,画一公路辐射图”。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指地理教科书中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也是地理教科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助读系统包括提示类、注释类等类型。本套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体现在编辑要旨和注释上,前者属于提示类,后者属于注释类。

(1))编辑要旨

编辑要旨为师生提供了关于本套教科书编写的相关事项,包括编写依据、内容概况、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选材特点、图像配置、作业设计、注释说明等。虽然六册教科书的编辑要旨并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基本一致。编辑要旨置于教科书目录之前,有利于师生从整体上了解教科书的内容。

((22))注释

一般读物,尤其是著作中的注释,是为了帮助读者明白观点出处、延伸阅读等,而教科书中的注释是为了辅助教学。

第一,注释的类型。本套教科书中注释的类型可分为名词解释型、现象解释型、数据来源型和补充说明型等,见表2。

表2 《初级中学地理》的注释类型及示例

第二,注释的出处。引用信息的来源途径较广,包括国民政府年鉴、调查报告资料、论文、著作、地理教科书、英文文献等。其中,第二册第三十四课、第六册第二课和第三课的注释都涉及英文文献。

第三,注释的数量。第一册至第六册中注释的数量分别为103、61、26、20、5和6。可见,六册共有221个注释,数量较多;每册注释的数量不一,多数集中在前两册。

第四,注释的方式。注释的方式包括夹注、脚注和文后注等。本套教科书的注释属于文后注,即注释集中置于课文之后。

第五,注释的特点。一方面,注释的数据比较新颖、可靠。《初级中学地理 第五册》的编辑要旨中指出:“各种统计,本国地理根据政府最近所发表之数字及私人著作之来源可靠者;外国地理大都依据一九三九年国联统计年鉴之数字。”教科书能够引用较新且相对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作支撑,用“小字”来说明“大字”(课文),增强了教科书内容的信服力。另一方面,部分注释的表述并不扼要。例如,第一册第十九课的注三,此注释属于补充说明型,注释中提到的“本区地势低,大小河流向此集注”与课文中的相应表述大致相同,属于重复表达,可删去。

六、启示

1.重视审阅地理教科书

本套教科书的参阅者队伍十分庞大,多达十八位,这在清末民国时期地理教科书的历史上实属少见。参阅者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既有李旭旦、胡焕庸、黄国璋等地理学界名家,又有陈布雷、潘公展、陈可忠、朱家骅、顾毓琇等政界、教育界要员。可谓集当时全国优秀人才之力对此套教科书进行校阅、审查。地理教科书编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地理教科书的审阅就应当经过地理学家、地理课程研究者、地理教研员、地理教师、教育学家等多方代表的严格审查方可允许出版。

2.注重探索地理教科书编写方式

不管是本国地理省区地方志部分对地方志叙述方法进行的调整,还是外国地理部分要求在教科书收尾处增加总论内容,意在帮助学生学完某个区域之后对其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一调整过程充分显示出,民国后期地理课程研制者不断探索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方式。

3.强调规范引用注释

注释类型丰富,注释数量众多,信息来源途径广泛,数据来源比较可靠,这些彰显了《初级中学地理》的注释引用规范。这在民国时期地理教科书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初级中学地理》中注释的引用,对我们当下新课程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任美锷等.初级中学地理 第一册[M].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7.

[4]任美锷.初级中学地理 第五册[M].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7.

[5]张家辉,袁孝亭.民国后期部编教科书《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简析[J].地理教学,2013,(17):4-7.

*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首席专家:徐岩)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科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主要内容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