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2014-01-19 05:52盛小燕曾灿辉蔡文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4期
关键词:输液成功率静脉

郭 萍 盛小燕, 曾灿辉 黄 榕 蔡文智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郭 萍1盛小燕1,2曾灿辉1黄 榕1蔡文智2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长期静脉输液或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良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浅静脉的利用率。方法选择老年静脉输液患者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实验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渗漏、肿胀率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提高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静脉;留置针;老年慢性病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1]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颈外静脉比较粗大,留置针的成功率肯定较高。但很多老年人由于颈部短粗,颈外静脉不显露,不好穿刺,不好固定,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广泛,可以作为部分病人的选择。静脉留置针具有导管软、不易损伤血管、风险小的优点,既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输液时的安全、便于肢体活动、使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舒适,又能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费用,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但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及老年人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及韧性减低,循环障碍,且血液淤滞、黏稠度高,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给静脉穿刺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发现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输液部位渗出和肿胀,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73例。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神志清楚,皮肤感觉正常且无局部水肿;愿意配合治疗;病程>3个月;静脉输液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或伴有休克状态。其中消化道肿瘤疾病(无需化疗药物治疗者)25例,胆胰疾病32例,消化道出血疾病16例。剔除标准:因静脉血管条件差,采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治疗。依据入院的顺序,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例、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实验组2例在治疗进行中因颈外静脉血管差,采用了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治疗;对照组1例因四肢浅静脉血管极差,也采用了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治疗,均剔除研究,最后实验组、对照组均为35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二、方法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均由同1名专门护士负责实施。实验组均签署静脉穿刺留置针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患者留置针的部位为颈外静脉,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套管针,型号20 G、22 G、24 G,另备施乐辉透明敷料IV3000 6 cm×7 cm及美国BD公司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根据药液性质、血管粗细采用20~24 G套管针。实验组取平卧头低位,头偏向对侧45°,在留置针上预先接抽取3~5 mL无菌生理盐水的5 mL注射器,操作者拇指置于患者左(或右)锁骨上缘中点处轻柔按压以充盈颈外静脉,常规消毒皮肤后,选择耳垂下3~5 cm或胸锁乳突肌中点进针[2],穿刺针与静脉成水平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0~15°角度刺入,若未见回血可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即降低角度,顺血管方向再进1~2 cm,左手退针芯0.5 cm,右手再将外套管整体慢慢送入血管内,送管速度宜慢,以免损伤血管内膜,打开调节器,右手固定针柄,左手缓慢拔出针芯,用施乐辉透明敷料固定并记录穿刺时间。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按常规输液流程操作进行,并记录穿刺时间。

三、评价方法

两组均选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漏、肿胀率等二项指标进行评价。

渗漏和肿胀的评价标准:局部红、肿、痛,肿胀的直径≥1 cm。疼痛评分标准:患者的自我报告是疼痛评估最可靠的指标,所有的疼痛评估和治疗过程都应以患者的自我报告为主要依据[3-4]。采用0~10级线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5-7],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长的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程度,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的评分值。患者接受程度采用四级评分法,分别为:0分(不接受)、1分(基本同意)、2分(同意)、3分(非常同意)。

四、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选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检验水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一、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局部渗漏、肿胀情况比较,见表2。

表2可见,实验组所采用的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渗漏、肿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二、两组敷料更换次数、疼痛、留置时间比较,见表3。

表3可见,实验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局部渗漏、肿胀的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穿刺每周敷料更换次数、疼痛及留置时间的比较(x±s)

三、实验组患者前、后接受程度比较,见表4。

表4 实验组患者前、后的接受程度比较

表4可见,实验组实验后患者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一、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适应老年慢性病患者,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老年人机体老化,其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中上段表浅,管径较大,稍微压迫近心端均可充盈,容易穿刺,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效避免了传统四肢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的缺点[8]。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适合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输液,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速度方便调节,有利于固定,降低渗漏、肿胀率及其他并发症

颈外静脉血管粗大,输液速度调节方便,可快可慢,一条通路可满足患者输液、输血及静脉营养。静脉留置针为软管,内腔较大,韧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随患者血管的形状弯曲,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不易穿破血管或脱出。颈部扩血管神经占优势,在天气寒冷刺激情况下不会发生血管收缩,保持输液通畅。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贴膜固定时应使皮肤处于自然状态,以免引起皮肤不适。使用施乐辉透明敷料IV3000,独具的高潮气通透率,使水蒸汽能更快穿透薄膜,通透量高于普通薄膜8倍之多;比普通薄膜保留时间更长,减少护士工作强度,使患者的费用降至更低;不透细菌,可防止外界细菌侵袭;无需除去敷料,即可方便地观察穿刺点有无感染及静脉炎发生;具有良好的防水特性;低致敏性粘合剂,减少过敏机会,患者很少出现穿刺处皮肤瘙痒情况。

三、颈外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降低了反复穿刺痛苦,减轻患者医疗费用

进行颈外静脉穿刺时,以患者头偏向对侧45°为宜,这个体位可使颈部皮肤固定颈外静脉,减少静脉滑动,并能使颈外静脉显露充分[9],操作方法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深静脉置管和PICC管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风险,需熟悉局部解剖结构,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相应操作资格方能进行操作,加上后续的导管维护和护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人力支持,带管出院的患者,院外导管维护也是目前患者困扰的问题,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患者不易接受。医护人员可避免反复穿刺产生的意外扎伤,减少血液-体液感染,有力于职业防护。表3可见,实验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四、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针刺伤

颈外静脉穿刺位置较高,价格较便宜,BD安全型留置针仅40元左右,加上透明敷贴、无针密闭式接头,不足100元,用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和压力,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患者的静脉,减轻病人的痛苦、有效预防感染、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表3可见,实验组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无针刺伤发生。

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减轻患者恐惧心理,患者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差,依赖性强,加上颈外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患者不了解其操作方法和优越性,部分患者产生焦虑、怀疑心理,对初次使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因套管针较头皮针粗长,经静脉穿刺给药并留在静脉内,给老年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操作前应详细告知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以消除老年患者的顾虑,取得合作及家属的理解。从表4可见,实验组实验后患者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值得临床推广。

六、静脉留置针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

因反复穿刺加重病人痛苦,随着穿刺次数减少,护士静脉治疗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节省时间,护士能更多地把时间还给病人,对其他患者提供全面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七、老年病人病情变化快,静脉留置针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有利于老年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如肺心病、心衰、哮喘、出血等病人的病情易在夜间加重。留置针固定于病人局部,可保证病人随时用药,保留了一条快捷的救命通道,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八、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提高了老年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与头皮钢针及PICC留置管相比,患者留置针留置颈外静脉,可将双手解放出来,解决吃饭、刷牙、洗脸、冲凉、洗衣等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提高患者自由活动度和舒适度,保证用药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科老年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多患有慢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反复住院,多次进行静脉输液,且存在动脉硬化、皮下脂肪薄、血管壁厚、脆性大、充盈差、弹性差、易滑动等特点,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刺激性小,易固定,且能满足输液速度,留置时间较长,每周敷料更换次数较少,避免针刺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实验后患者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适合于老年患者长期输液,保护了血管,对于危重、病程长的老年患者具有临床价值,尤其对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时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既可方便病人有利于消化科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19(11):75-76.

2李玉娥,邱艳琼.颈外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和护理体会.福建医药杂志,2001,23(3):164-165.

3Health Care Guideline.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ain.Institute for Clinical Systems Improvement,2008.

4Patricia HB,Jeffrey AK,Richard C,et a1.Pain: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Assessment,Management,and Treatments.Reston: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uncil,2001.

5李慧.乳腺癌病人的躯体、心理问题与护理.护理研究,2004,18 (11):1891.

6冯艳华,姚银莲,廖桂姨.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4A):46-48.

7郭向丽,周玲君,赵继军.术后疼痛程度控制目标的研究进展梁惠芬.护理学报,2009,16(6B):4-6.

8孙宛玲,孙会,李国正.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45-46.

9谢佩珍,李燕屏,陆新容,等.危重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及对策.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1):60.

2014-04-11)

(本文编辑:白杨)

10.3961/j.issn.1672-2159.2014.04.014

1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2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蔡文智,E-mail:caiwenzhi2002@hotmail.com

猜你喜欢
输液成功率静脉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颈枕输液袋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