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把握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2014-01-22 10:24冯颜利廖小明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经济

冯颜利,廖小明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2.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3.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从2007年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破产清盘掀起的次贷风暴,到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引发的金融海啸,再到希腊自爆家丑后刮起的债务飓风,持续不断的危机浪潮在过去六年间不仅沉重打击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多年来的发展轨迹[1]。事实上,不仅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受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场危机给中国经济各个方面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要关注当前全球性危机,更要关注当前危机的意义。”[2]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的大国,一方面,我们需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就不可能不受到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又具有抵御和克制危机的“先天”条件和显著优势。因此,面对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侵袭和肆虐,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善于把握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克制危机的制度优势,趋利避害,化危为机。

一、危机有助于中国克服自身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关注。”[3]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获得了重要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既需要我们科学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规律,也需要外力的促进和推动。一定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方面的不少问题,这是一种外力推动。这种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为中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态势,抓紧时间克服自身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金融危机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的比较优势,更加正确有效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先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为有利,但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握住机遇,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战略决策,则往往能够形成一种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发国家。以日本的历史为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扫除封建障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资本主义的强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经济社会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在经济方面集中体现为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的比较优势。但是,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来看,不少后发国家在利用比较优势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或留下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公平的问题。因此,在发挥好比较优势的同时,后发国家必须重视公平与效率这类关系问题的处理,否则,经济发展总会隐藏或带来不小的矛盾和风险。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平方面也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下,实际往往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虽然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过去在经济“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或者顾及不了这样的问题。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使我们看到不仅经济发展无效率会制约社会发展,而且公平问题的存在和严重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二,金融危机有助于我国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政策,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行业。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基础,金融业的繁荣早晚都会出现问题。本次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以金融创新为名义不断产生系列金融衍生品,而这种金融创新本质上助长了投机和贪婪,形成了“泡沫”。当泡沫破灭之际,就是实体经济严重受害之时,这是美国次贷危机最终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金融业的发展和繁荣本身是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资本的流动性,也有积极性的一面。因此,我们认识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认识和把握其给经济带来的机遇。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面前,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健全我们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政策,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现有的金融货币政策,不断健全金融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说明。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程度的提升,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放开汇率管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这个要求表面上看颇有几分合理性,但是,如果认真仔细研读其中的道理,不难看出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逼”我们就范的险恶用心。事实上,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建设不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平等原则参与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建设是基本的立场。如果我们放弃自身的基本原则和立场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呼声”,我们就会陷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置的新自由主义的泥潭。这一点上,南美的巴西等国家已经作了“注解”。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内主张“顺应”国际呼声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专家学者甚至为新自由主义摇旗呐喊。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形成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我们在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尤其是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金融的监管,不断健全金融体系,适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地区有充分的资金获取渠道,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在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政策方面做出了务实的努力,降低和减小了金融风险,也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的拓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对金融业加强自律,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提出了要求。此次危机给中国金融业改革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从机遇方面看,最直接的莫过于为我们的金融行业提了醒:金融创新和改革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方向。金融业在充分认识自身遵循服务经济标准的同时,必须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和督查制度,促使银行系统加强制度体系建构,科学合理决策,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自身行为自律,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同时,此次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业不能过于单一强调金融业的发展而忽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我们要从“鱼”和“水”的关系认识金融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更关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持,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机协调。

此外,金融危机为中国改善和优化外汇储备提出了要求,也为中国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在与欧美日等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这为中国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创造了条件,而丰富的外汇储备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中国迅速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基本是以美元为绝对数量,这与国际货币体系和机制有关,这种单一的外汇储备也面临不小风险。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使这种风险演变成了现实。美元资产缩水就意味着我们的财富缩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在“倒逼”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性调整,优化外汇储备,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同时,金融危机也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国门提供了机会。

第三,金融危机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其中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出口导向的是加工工业。客观上讲,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在积累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这种长期高储蓄、低消费、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别国影响很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4]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内部需求不足,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风险自然更大。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受其影响,消费低迷,进口锐减,使中国出口企业大受影响。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诸多措施刺激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万亿的投入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进行的非常规的投入,尽管这种投入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对中国强健自身经济“体魄”的作用是显著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危机的深刻影响面前,国家和地区层面,深刻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而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调整其自身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其实,前些年,国际国内就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而且不断呼吁调整经济结构,但是,由于缺乏现实的“压力”,始终很难落实。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认识到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的极端重要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重挫了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面对危机,我们在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在争论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我们要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们必须注重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和大型机械、成套设备以及优势农产品出口。危机在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破坏作用的同时,也促使市场更加有效地发挥了优胜劣汰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不论大小和强弱,企业都容易有生存空间,但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过程之中,弱者被淘汰,强者将生存并更加强大的经济法则将发挥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走创新与转型之路,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利于维护和增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看一时之成效,而是要看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成了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和金融秩序的主要稳定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沾沾自喜,好大喜功,相反,我们要继续韬光养晦,深刻认识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普遍质疑,为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内在的反思和认识的深化和提高,也需要一些外部力量的刺激和促进。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成为一种外部的刺激和促进力量,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为中国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使我国的部分俱备实力的企业获得了走出国门,实施国家化战略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在思想主张上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战略决策上反对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这不仅使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为抵制金融危机的侵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总之,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在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主动适应新形势作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调整,为中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维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决。

二、危机的爆发有利于中国改善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往往是“政治搭台,经济唱戏”。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以往喜欢推行“人权外交”的欧美国家也不得不更加重视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为中国改善以往因特殊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在西方国家老百姓之中形成的一些不良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由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的不俗表现,也必将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金融危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树立负责大国形象。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疲软的状态,中国也受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经济仍然是一枝独秀,保持了较好的增长。这种状况客观上是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但同时也为中国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机会。中国在危机爆发以后根据本国情况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作为除了增加话语权,还为中国提供了获取国家利益的机会,为中国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契机。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在各国面临危机特别是欧美强国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顺势而为,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是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也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也在客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为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机遇。众所周知,现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主导下的金融货币体系,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确立以后,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美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遇。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不断的贬值。美国政府采取很多救市措施,比如通过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为美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和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埋下了隐患,致使美元的国际公信力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人民币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增大,这就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成为可期待的愿景。面对这些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把握,顺势而为,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

三、危机的爆发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机遇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总会受制于经济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有先进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文化。毛泽东曾强调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江泽民指出:“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8]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9]

事实上,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将其作为软实力,国外更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推广其价值观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推销美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我们不仅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文化发展力度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10]这实质上意味着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还要打开门来欢迎为我所用的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以提升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西方国家在诸多行业领域设置了贸易壁垒,包括文化产业方面,使得中外文化合作交流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使得我们在吸引文化方面的人才、技术等方面不具有优势。金融危机的爆发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提供了机遇,而这种经济方面的机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转化为政治特别是文化方面的机遇。这种机遇是多方面的,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力因素。正如有学者分析指出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机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文化对公众精神具有巨大慰藉作用,对公众信心恢复也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人们对经济危机有深刻认识之后,经济之危本身反倒成了文化发展之机;二是在我国目前面临资源极大消耗从而导致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前,金融危机可以推动和加速国民消费转型;三是文化作为重要生产力,将在危机爆发之后,成为推动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金融危机给中国文化和文明向国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好机遇,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11]这些年来,中国文化建设顺势而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是抓住了上述机遇,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国通过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后,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步子更加稳健,中国与国外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更加具有优越的条件,无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等方面,中国都越来越有信心和实力,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2]。

四、危机有助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吸引国外高级人才

我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有很长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大国迈进的征程中迈出了稳健的步伐。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13]。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4]。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16]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实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今天,我们对人才的认识要有宽广的视野,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更要打开国门欢迎世界优秀人才,以此形成人才汇聚的强大力量,助推中国的改革发展,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过去,我们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并不具备多少优势,但是,在中国已经迈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无疑具备更多吸引国外高级人才的机会。一方面是国家和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将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另一方面是中国与国外竞争中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比较优势。其实,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国就暴露出了金融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中国在海外并购的失手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上的巨亏已经充分暴露了国企人才短缺的劣势,中国经济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正是实施全球人才储备战略的好时机。[17]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业深受打击,导致大量金融从业人员纷纷失业,加之国内经济不景气,就业专业不会十分方便,所以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现实下依然实现了GDP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

当前,我国对国际高端金融人才也有十分现实的渴求,尤其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适应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需要,政府需储备相关人才。二是迫切需要高端金融人才充实自己的人才储备。三是需要高端人才引入,更好地管理中国近两万亿美元储备。[4]高端金融人才是全球金融发展的宝贵财富,如果能够为我所用,必将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都起到巨大推进作用。金融方面显露出来的问题和借助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吸纳专业人才,都会对其他行业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全社会都将从这次危机带来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影响方面认识问题,检讨不足,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形成向创新型国家创建的目标前进的巨大凝聚力。

五、为中国有效使用巨额外汇储备,储备战略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模式,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在过去的30多年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外汇储备逐渐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大国。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近几年外汇储备增长有所减小,而且美元所占比例也在减小,但是,巨额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仍然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等重要战略性资源相对缺乏,中国如何使用好较大的外汇储备,在保值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如前所述,任何事情的变化发展往往都有两面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的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贬值,但同时,由于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转化,因此,危机发生以后,国外的重要资源的买卖相对而言要容易一些,或者说对具有储备丰富外汇的中国而言,外汇也可以有效地转化成重要的战略物质,这不赐为一种机遇。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具备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有效利用外汇储备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需要与中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结合起来,并结合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也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和收益的重要渠道,这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

具体说来,在纸币贬值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全球未来将进入资源为王的时代,也就是以有色金属、煤炭、森林等珍贵自然资源和以高科技人才与知识产品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最安全的财富体系,这些资源既是重要的原料,优势最强势的最值得信任的货币,谁拥有的资源越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强的购买力。[18]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大都以美元计价,因此,在金融危机使得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上述大宗商品的价格大都出现了大幅的下跌。客观上看,这些年全球能源、金属与其它大宗商品市场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全球原油价格曾经从2008年7月的每桶140多美元降到50多美元,并曾一度跌破40美元,目前,原油价格也在每桶108美元左右;铁矿石、铜矿、天然橡胶等商品也跌幅巨大。目前的市场行情为中国以较低成本建立能源与大宗商品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金融危机也为我国实施某些能源方面的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地勘业,在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进行地质勘查资本输出是一个好时机。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给其各经济实体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资金短缺与就业危机,此时利用充足的外汇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劳动力进行国外矿产勘查,对我国地质勘查业走向国际市场十分有利,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外资本市场融资缩水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降低,取消商业贷款规模限制的,这为地勘企业重组、扩资和资本流转以及降低行业风险、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拉动内需,还是资本输出,地质勘查业都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六、危机为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透析其危害提供了机遇

2008年资本主义危机发生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美共产党举行各种活动,利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其主要行动和斗争为世界人民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透视其危害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第一,通过举行集会、抗议示威和组织领导罢工运动,彰显党的政治立场。这里以法共和希共为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法共发起组织了多场集会和游行示威,比如2008年9月—11月间,在巴黎和马赛15000名共产党员参加的示威活动;80000人参加的“保卫公立学校”游行活动;“反对政府操纵和支持邮局私有化”的游行活动;“争取住房权”的全国性游行示威。2013年5月,“左翼阵线”在巴黎发起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左翼反社会党政府政策的抗议行动,约18万工人、养老金领取者、失业者和学生参加游行,高举扫帚作为游行标志(意喻清除难以忍受的政治氛围),呼吁结束经济紧缩,建立民主的第六共和国。

2010年债务危机全面曝光后,希腊共产党多次举行抗议集会,并通过它在1999年酝酿建立的工会组织——“全国劳工斗争阵线”(“All-Workers Militant Front”,简称PAME,是由具有阶级倾向的产业工会、联合会、劳工中心和工联主义者组成的一个工会联盟)组织发起了一系列罢工行动。PAME主张自己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强调自己与希腊国内其他支持并维护剥削体系以及资本主义战略和反人民政策的工会力量,如两个最大的工会组织——国内劳工总会(GSEE)和公职协会(ADEDY)存在本质区别。[19]金融危机爆发后,PAME积极参与领导和组织各种形式的罢工斗争。尽管其总体实力不如两大工会,但却在轰轰烈烈的希腊罢工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具有阶级导向的罢工斗争中,PAME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始于2011年10月底,长达9个月的希腊钢铁工人罢工,这也是自2009年10月紧缩政策实施以来希腊历时最长的一次罢工。此次罢工的起因是希腊三大钢铁企业之一的“希腊钢铁公司”利用新的就业立法,强行遣散100余名工人,将工作时间从每天8小时减少到5小时,并削减40%工资。从罢工伊始,作为GSEE附属工会的金属业工人联合会(POEM)就试图鼓励和阻挠罢工。与之相反,作为PAME附属工会的钢铁工人总工会(General Steel Workers Union)则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发表决议、宣言、通讯稿以及为罢工工人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募集食物来支持罢工行动,从而在罢工工人中赢得了极高声望。[20]

第二,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和国际研讨会,分析危机形势、明确自身任务。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共产党已组织召开了五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每年五月在布鲁塞尔组织举行国际共产党人会议。会议围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斗争、共产党的国际联合斗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此外,有的共产党还组织了一些地区性的理论研讨,共商应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斗争策略。如葡萄牙共产党2009年5月在里斯本组织召开了题为“为建立一个和平与合作的欧洲而奋斗:反对军事主义、反对《里斯本条约》”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进步政党代表出席。

第三,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宣言和文章等形式,提出党的看法和主张。如荷兰新共产党、比利时工人党和卢森堡共产党联合召开记者招待会,解析经济形势。英国共产党发表题为《为什么国有化不是社会主义?》、《不计后果的银行贷款》等文章,敦促政府采取“为了人民而非大公司”的政策。德国的共产党发表《将银行国有化和社会化》宣言,阐明德共关于危机的立场、主张。美共党主席塞缪尔·韦伯撰写的题为《金融系统与当前危机》的长文,系统阐释了危机的经济动因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呼吁建立一种支持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新的经济治理模式。葡萄牙、希腊共产党多次发表宣言和声明,分析这场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影响及表现,并提出应对策略。随着2009年末欧债危机的蔓延,作为危机发源地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希、葡、西、意四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主导的左翼联盟发表题为《危机和南欧:欧洲左翼的回应》的联合声明。葡萄牙和西班牙共产党召开两党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两党应对危机的战略策略。希腊、葡萄牙等还相继发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关于危机的解决方案》等与大资本权力相抗衡的倡议和建议。

第四,针对反共措施展开反击行动,捍卫自身地位和权利。苏东剧变后,欧洲一些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共产主义的遏制。近年来,反共措施愈演愈烈。2007年,捷克政府宣布倡导社会所有制的“共产主义青年联盟”为非法。2008年以来,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相继禁止在公众场合张贴绘画斧头镰刀红旗等图案标志。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下,反共浪潮更是甚嚣尘上。继2009年7月欧安组织通过反共决议,将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并列,极力歪曲二战和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之后,一些欧洲国家又进一步采取行动对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如捷克的一些激进议员呼吁查禁作为议会第三大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波兰立法禁止传播“共产主义标志”,违者将处以两年监禁;摩尔多瓦也成立了一个名为“谴责极权主义共产党政权”的委员会,建议禁止使用共产党的标志以及使用共产主义等字眼;匈牙利议会把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与所谓“共产主义的罪行”相提并论,并决定对公开提出质疑的人处以1-3年监禁。

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共产党纷纷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反对立场,其主要观点有三方面:一是认为这些行径与欧盟长期不懈地篡改二战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掩盖历史,尤其是泯灭青年人的自觉意识,使其相信资本主义是未来社会的唯一选择。二是认为这些行径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完全撕去了所谓“自由”的面纱,是赤裸裸的垄断专政。三是认为这些反共行径与经济危机下各种反人民的措施同时并进,表明各国政府和机构对工人和人民罢工、抗议行动的恐惧和担心。欧美共产党明确表达了与各国共产党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坚定信心,呼吁立即停止这些反共迫害行为。

同时,欧美共产党还组织、参加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抗议行动,如出席第四次欧洲共产党讨论教育问题会议和在莫斯科召开的“还原历史和反思时代”国际会议,探讨还历史真相对当代社会主义斗争的意义和影响;包括主要欧美共产党在内的世界55国共产党发表联合声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葡萄牙共产党致信波兰驻里斯本大使馆表达反对立场;希腊共产党在欧洲议会议长布泽克访希期间召开抗议集会;希、葡两党直接参加或致信支持2011年6月8日波兰反共立法生效当天在华沙举行的群众性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

第五,反对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斗争。在围绕资本主义危机进行相应斗争的同时,欧美共产党还根据本地区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展开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比如反北约斗争。2011年2月19日,希共举行抗议集会,反对在希腊举行的讨论“新战略概念”的北约会议。3月14日包括主要欧美共产党在内的世界62国共产党发表“为和平而斗争!我们不要北约”的联合声明,指出在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北约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权力发动的军事进攻展现出全球性和多面性。其政策目标显而易见,是为了控制自然资源、能源、技术,扩大市场,进行军事和地缘战略控制。北约在国际关系军事化和军备竞赛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是当今国际冲突和紧张的驱动力。为此,各国共产党呼吁解散北约,支持各国不参加或退出这一侵略性联盟。

再如反对“欧盟2020战略”的斗争。2011年6月17日欧盟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题为“欧洲2020战略:实现聪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的欧盟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早在该战略性文件酝酿产生之时,葡萄牙共产党和“联合欧洲左翼—北欧绿色左翼”在5月16日就共同发起召开了“2020战略”研讨会。会议总体认为,这是欧洲大资本的一个战略性文件,重申和加深了欧盟在各层面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通过加强剥削和支持大资本的方式坚持了所谓的“危机退出战略”,这一战略将使欧洲目前面临的危机进一步恶化。如同2000年《里斯本战略》未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整合等所宣称的目标,而达到了增加对工人的剥削、保证大资本的利润、把战略性经济部门转手私人资本等“阶级目标”一样,“2020战略”将以破坏社会功能和经济生产体系为代价,造成更多的失业、更低的工资、更多的贫困以及社会和劳动权的减少,从而更加意味着资本的成功。各国共产党因此反对“2020战略”,要求优先发展那些能够推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政策。

第六,在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西方共产党进一步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宣传的力度。它们积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平台上一些生动活泼、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党的思想主张,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比如,一些共产党利用网站上的视频对话等渠道,开展关于社会主义话题的讨论。美国共产党设立专门的多媒体制作小组,把党的新闻和方针制作成视频,直接上传到You-tube。西班牙共产党采用漫画形式生动地阐释《资本论》的原理,在党的网站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等等。这些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创新性宣传方式,拉近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扩大了共产党的思想覆盖面和接受度,对危机下西方共产党的斗争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金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危机从本质上看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是资本趋利本性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决不是以其自身的单一形式简单存在着——在每个时期,每个国家往往有着具体的制度形式。一个特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形式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促进利益最大化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 通常是20~30年左右。最终,任何制度形式下,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都会尖锐化,破坏资本主义继续促进利益最大化和资本积累的能力。”[21]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仅国外,国内也有部分学者为资本主义高唱赞歌,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自身的矛盾和弊端,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最佳形式,甚至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总结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形式,尤其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充满渴望。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矛盾没有解决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仍然充满科学的真理的价值。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我们应该通过对金融危机从现象的分析到本质的揭示,搞清楚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搞清楚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既要发掘和利用市场,又不能迷信市场,既要经济富有活力,又不能实行自由放任的方式。

其实,不仅国内,就是国际上对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上述基本道理。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为例,他们分析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在生产过剩的持续性中讨论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资本主义克服自身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出发,讨论金融化的趋势和危机传导机制,而并不满足于对危机发生过程的技术性描述,辩证地看待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关系;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金融危机具有全球视野,并以此分析金融危机通过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对全球资本积累体系造成的影响;第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金融危机批判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分析新自由主义否定自身的趋势。[22]另有学者做了具体梳理:对金融危机及其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的批判,无疑是 2008 年国外各路左翼理论家尤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头戏。[23]诸如霍布斯鲍姆、哈贝马斯、詹姆逊、奈格里、萨米尔·阿明、洛苏尔多、梅扎罗斯、赖特、福斯特、塞耶斯、阿希姆·比塑夫(J0achimBischoff)、安德烈阿尼、迈克尔·洛威等,均致力于分析批判金融危机及新自由主义政策,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2008 年还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专题论著,如《全球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为何爆发——从次贷危机到金融资本主义的崩溃》、《世界金融资本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破产的原因》等。

目前,国外左翼理论界普遍认为,始于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并在 2008 年持续加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其直接原因,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正是追求资本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随着信贷扩张、虚拟经济最大化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飞速发展,最终促成了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揭示了美国社会矛盾的实质,表明其政府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改革是令人失望的,人们的愤怒,抑郁,腐败,衰退,失业和绝望已经达到极限。很显然,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危机。”[24]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一些迷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人清醒过来,也使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上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拾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机会,为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透析新自由主义危害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前言.

[2] Lazaro Pena Castellanos.The North American economy during and after the economy crisis:The model of global accumulation [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1(03):332.

[3] Cheng Enfu , Xin Xiangyang.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he China model [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1(01):2.

[4] 郭志群,宋祥莉.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8]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9]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20100-07-24.

[10] 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25.

[11] 方付建,曾润喜.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带来机遇[N].中国改革报,2009-02-25(6).

[12] 冯颜利,林彦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69.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53.

[15]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47.

[16] 改革再出发——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4.

[17] 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什么[N].中国证券报,2009-09-15(A01).

[18] 王洪雅.新型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J].知识经济,2009(9).

[19] http://www.pamehellas.gr/content_fullstory.php?pg=1&lang=2.

[20]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12/mar2012/gree-m13.shtm.

[21] David M.Kotz: The curr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socialist movement [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1(03):258.

[22] 齐昊.国外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149.

[23] 邹诗鹏.金融危机中的国外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9-09-17(1).

[24] Cheng Enfu,David M,Kotz,David Laibman,James Craven,Yang Chengxun and Zhang Xinning.Dialogue on Occupy Wall Street movement between Sino-American economists[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2(04):426.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危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危机”中的自信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