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4-01-22 22:49杨凤章
种业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孢子囊导刊霜霉病

杨凤章

(卫辉市农业局,河南 卫辉 453100)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跑马干”、“干叶子”等,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易发、多发性病害,在所有黄瓜病害中危害最大,如防治不及时、防治方法不当,可使黄瓜减产30 %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黄瓜霜霉病危害日趋加重,已成为保护地黄瓜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因此,有必要根据其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出一套安全高效、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

1 病原

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假霜霉属。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指状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孢子囊梗由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单胞,淡褐色。

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侵入,病害潜育期为3~7d,后又在发病部位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于叶片表面,引起再侵染。病菌孢子囊形成要求高湿环境,萌发和侵入过程则只在有水膜、水滴的条件下完成。

2 危害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浸状斑点称“小油点”,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棚内一片枯黄。

3 发生规律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黄瓜生育期的温湿度条件。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叶面没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发和侵入,病害就不会发生。越冬茬温室黄瓜生产处在一年中光照最差、温度最低,且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棚内湿度、温度非常适合霜霉病的发生。

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均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发侵入,易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病菌的萌发和侵入需要有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温度在10~20℃范围内即可萌发侵入,并引起植株叶片发病。

另外,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次数过多,均能引起病害加重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应选择对霜霉病抗性强的黄瓜品种如津杂1号、津春3号等。

4.2 培育无病壮苗

选用4年内未种过瓜类的无病田园土、炉灰渣(或草木灰、腐熟马粪)、腐熟优质农家肥各33.3%,混合打碎后过筛配制基质,用高锰酸钾300~400倍液喷拌基质,每立方米基质用药10~15g,拌匀后堆闷24h,然后整理成苗床或装入育苗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

4.3 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

清晨拉苫后,要随即开启通风口,通风排湿,并以较低温度控制病害发展。9点后室内温度上升加速时,关闭通风口,使室内温度快速提升至34℃,并要尽力维持在33~34℃,采取高温、低湿的生态环境条件控制该病发生。下午15点后逐渐加大通风口,加速排湿。覆盖草苫前,只要室温不低于16℃要尽量加大风口,若温度低于16℃,须及时关闭风口进行保温。放苫后,可于22点前后,再次从草苫的下面开启风口(通风口开启的大小,以清晨室内温度不低于10℃为限),通风排湿,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使环境条件不利于黄瓜霜霉病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侵染。为降低室内湿度,可采用膜下灌,选用透光率好、无滴效果好的薄膜。

4.4 加强栽培管理

定植时合理密植,结瓜后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病源。整地时要施足底肥,浇水时随水追施适量速效性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

4.5 高温闷棚

棚内局部发病重,但瓜秧较健壮,可以在晴天中午浇水后将棚室封严,迅速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升高到42~45℃,2h后多点通风。

4.6 药剂防治

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尽量用烟剂熏蒸和粉尘法防治,每公顷用45%百菌清烟剂3.75kg,均匀放在垄沟内,然后将棚密闭,分别点燃熏蒸,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如果病菌数量较大,可隔3~4d再重复一次。

出现中心病株时,可每公顷选用5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60~80g,或25%嘧菌酯悬浮剂450~600g,或70%代森联干悬浮剂1.5~1.8kg进行防治,也可每公顷用10%氰霜唑悬浮剂750~1000mL,还可用霜霉威600~1000倍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或20%三乙膦酸铝复合水剂100~2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交替用药,均匀喷洒整个植株,重点喷洒叶背,5~7d喷一次,连喷3~4次。

[1] 仲秀芳.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25.

[2] 周文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3(01):29-31.

[3] 刘美丽,姬卫强,鲁漏军. 大棚黄瓜—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0(10):39-40.

[4] 秦寒露,王学峰,周文芹. 越夏蔬菜病害防治技术[J]. 种业导刊,2010(08):34.

[5] 张跃飞,李丰魁,谷志恒.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三期”管理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09(10):40.

[6] 崔艳玲.温棚黄瓜病虫害防治[J]. 种业导刊,2010(03):31.

[7] 秦寒露.绿色食品黄瓜生产技木[J]. 种业导刊,2013(03):25-26.

[8] 赫长建.棚室蔬菜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 种业导刊,2008(03):34-35.

[9] 戴红,孟德龙,汪洪洋.黄瓜津春3号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09(04):37-38.

[10] 杨慧玲,孙治强.不同基质肥料配方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01):70-74.

[11] 李志. 黄瓜栽培要点[J].现代农业,2010(01):11.

猜你喜欢
孢子囊导刊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的改进
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的抑菌效果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