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气派 时代风骨—王西京新作《黄河,母亲河》观后感

2014-01-23 06:49夏硕琦
读者欣赏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京母亲河呼唤

文/夏硕琦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差西安时与青年画家王西京相识。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他的创作,他是一位出色的人物画家。今天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他为“金色大厅”量身定做的巨幅山水画《黄河,母亲河》,其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性内涵,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臻于完美的与内容高度和谐的艺术形式,着实让我激赏不已。

多年来,当代画坛一直在呼唤时代的精品力作,呼唤时代经典,呼唤与泱泱大国相称的民族气派,呼唤崇高、正能量与精神性。王西京以这幅黄钟大吕般的鸿幅巨构,给人民、时代呈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王西京承继了宋人的格物精神,以造化为师,细致、深入地观察、体悟黄河,特别是壶口的山形、地貌、水纹特征及其规律性,抓住其奔涌争流、喷薄澎湃、排山倒海、卷起千堆雪的惊险气势,把握住狂涛汹涌,浪花飞溅,水气氤氲,似云若雾的壮观景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致广达尽又精微的意象性表达。

王西京画黄河以壶口的形神为魂,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为根,以物我冥合的意象为本,画出母亲河的恢弘宽厚,博大深邃,能量无穷,感恩母亲河的泽被万物,繁衍生息,孕育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与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黄河的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腾跃雄姿,召唤着中华的崛起与腾飞,激励着中华儿女历尽艰辛与磨难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的意志。巨大而丰富的象征性内涵的感性形象显现,体现出画家将写实性与写意结合的艺术方法已炉火纯青。绘画要靠视觉形象说话。画家呕心沥血,几经推敲,结构出空间分割得当、气脉连贯、经得起分析的宏伟构图。任何画面空间都是有限的,画家的本事表现在他能画出咫尺千里之势,他能化有限为无限。这幅画要求具有崇高感、辉煌感,以与金色大厅的环境相适应。因此,画家选择3.72米×18米的巨大规格。但尺幅大的本身未必就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王西京匠心独运,采用了大虚大实、大开大合、虚实互生、远近对比、刚柔互济、墨色互补等形式,特别是在水天之际,那条虚处理的地平线更能见出匠心。前景占民族气派 时代风骨据绝大部分画面空间,远景地平线仅仅留出依稀模糊的一条缝隙,可是四两能拨千斤,这幽渺远逝的狭窄空间,却让人遐想无穷: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玄远无际的浩渺太空,画家把有限的画面空间转化成想象驰骋的无限思域。平线的视觉心理感应是宁静感,与前景的腾挪飞荡,恰恰构成强烈的动静对比。动与静、强与弱、气与势、黑与白、团块与平面、直线与曲线等诸多形式语言元素,在矛盾对立中构成伟大的和谐,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完整性。巨大的体量与威猛的气势,让人顿觉自我的渺小,雄浑之美、崇高之感油然而生,整体绘画意象充盈着动人的精神光辉,与大厅的环境交相辉映。

“文以气为主”(曹丕),“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张彦远)。“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郑板桥),“气”构成中华美学的民族特色。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画得气势磅礴,气象恢弘,气吞万里,气贯长虹,创造出气盛之美的审美新境界,使人的生命活力受到激发,让人在精神共振中受到陶冶与升华。

这幅画悬挂于“金色大厅”,犹如宏大的视觉交响乐,有序曲前奏,有千弦万管、笙鼓齐鸣的高潮,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有余音绕梁的回响,更有渺远的“大音希声”、“归根曰静”(老子)。面对这蕴蓄着多义性内涵的画境,让人由激动而进入沉思,深沉的历史感、生命感、宇宙感,引发哲思。逝者如斯夫的浩叹,中华奋起的精神鼓动,母亲的伟大召唤,尽在不言中。

创作《黄河,母亲河》

猜你喜欢
西京母亲河呼唤
母亲河、忆江南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呼唤生命
西京砚瓦
无声呼唤
与你相伴
凿壁偷光
中华母亲河——黄河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