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4-01-24 10:09
浙江畜牧兽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患猪耳病病猪

(天台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浙江天台 317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陈能品

(天台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浙江天台 317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有囊膜呈20面体或球形的RNA病毒。可从死胎、弱仔血液、肺、脾等组织分离到该病毒,能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猪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惟一 宿主,易感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患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高、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等三大特征。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尿、鼻液、精液等排毒.时间长达2~3月。引入带毒感染猪,与易感猪群混养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从病猪鼻腔、粪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PRRSV),感染猪在临床症状消失8周后仍可排毒,且PRRSV可在猪上呼吸道和扁桃体存活相当长时间(≥5个月)。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死产胎儿、胎衣及子宫排泄物中均含有PRRSV。鼠类、禽类等均可成为PRRSV的传播者[1-3]。

1.2 传播途径 本病传播呈多路性的特点,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PRRSV虽可通过空气传播但较少见。野生动物(鸟和啮齿动物等)也可能在PRRSV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尽管如此,引入带毒猪仍是该病侵入猪群并传播的最主要途径。高度接触性传播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接种等多种途径感染发病,感染病毒后2~14周即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而受到感染。

1.3 易感动物 猪是PRRSV的主要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生长猪和育肥猪症状较为温和,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为严重。饲养环境恶劣,如拥挤、高温、通风不良、营养不全等均可诱发该病。

2 流行特点

2.1 接触传染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Done S.H等(1996)报道,PRRS起始时呈大流行性传播,此后则在全球许多国家中呈地方性流行。传播速度很快,一旦感染即可迅速传播[4-5]。

2.2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尤以恶劣气候条件下多发。在同一猪场内暴发停息后,又易再度暴发,且发病率显著增高。大流行后隐性感染病例增多,无临诊症状患猪也可传播本病,并持续数月。未感染PRRSV地区一旦发生该病,传播速度很快,且常出现持续感染。感染仔猪死亡率可高达70%~80%。

2.3 临床表现复杂化 一旦感染该病,患猪临床表现复杂化,且程度日渐加重。如口鼻奇痒、腹泻、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肢麻痹、眼睑水肿、皮下水肿、耳部皮肤增厚等。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为温和,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严重,母猪的死亡率较低,乳猪死亡率很高(70%~80%)。

2.4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严重 据资料报道,本病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呈上升趋势,一般可继发感染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大批死亡[4,6]。

2.5 亚临床感染日渐普遍 主要由PRRSV变异株所致,可引起更严重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较高的死亡率。隐性带毒宿主呈拓宽之势,已有资料证明禽类可参与该病传播。

3 临床症状

3.1 母猪繁殖障碍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部分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尤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症状后,多数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弱仔,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3.2 仔猪死亡率高 哺乳仔猪一旦感染该病,死亡率可高达70%~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仔猪多在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部分腹泻,出现关节炎、皮肤斑点等症状。

3.3 育肥猪呼吸道症状 育肥猪感染该病后,一般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部分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病猪死亡率较低。

3.4 混合或继发感染 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患猪,新生仔猪及育肥猪多出现腹泻,高热,大量死亡;母猪则多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 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患猪 ,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断奶仔猪出现腹泻、气喘、神经等症状。 猪蓝耳病与伪狂犬病混合感染,患病仔猪出现高热、沉郁、厌食、喘咳、腹泻、皮肤蓝紫斑、呼吸器官水肿、扁桃体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皮色蜡黄,鼻孔、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液;肺部大理石状病变,肝肿大,胃出血水肿,心内膜充血。肾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

仔猪、育成猪常见眼睑及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水肿。

5 防控措施

5.1 免疫预防 目前,蓝耳病疫苗主要有两种:灭活苗与弱毒苗。灭活苗注入猪体后的效果与感染野毒基本一样,只是致病性较低。其缺点是诱导有效免疫力的能力较差,但使用比较安全,可以诱导一定的抗体产生,如果抗体与野毒基因序列比较相似,同样可产生保护作用。灭活苗的免疫原性则远不似弱毒苗的免疫原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一般种猪和阴性场应该选用灭活苗,阳性场则最好选用弱毒疫苗。

5.1.1 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免,剂量为2 mL。该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1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5.1.2 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于怀孕母猪分娩前1个月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 mL。

5.1.3 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 mL。

5.2 严格清洁和消毒 实施严格的清洁、消毒程序是确保新猪群免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保障。所有猪舍在清洁后都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在新猪群进场前还需进行1-2次消毒。

场舍置空期(空场期)的长短取决于场内的卫生状态,通常在最后一批猪只出场后至下一批猪入场前,应空场2-6周。反复冲洗、干燥、消毒和适当置空,控制疾病的效果会更好。

清洁消毒工作通常应从仔猪/母猪舍开始,最后至肥育区。在高压水枪冲洗猪舍前,应先清扫舍内粪污和废弃物,与猪体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场舍都必须彻底清洗,污水和废弃物均应通过下水道或排污管排出舍外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饮用清洁饮水,夏、秋高温、高湿季节搞好防暑降温和消灭蚊蝇工作。采用黑色聚乙烯网封盖猪舍,既可防暑降温又可防止蚊、蝇危害,对预防该病发生具有良好效果。发病期间,建议适当少喂或不喂高能量、高脂肪饲料,尽量多喂青绿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药物,对预防本病具有良好效果。

5.4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一般可选用紫锥败毒针,剂量为0.3 mL/kg体重,连用3~5 d。因本病多为混合感染,故应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治疗效果更佳。

[1]杨宗照,方维焕.猪瘟合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J].中国兽医学报,2006(3).

[2]严玉霖,高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7).

[3]朱林根,孔先坤,张战峰,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9).

[4]杨晓明,袁淑芹,郭士玲,等.猪蓝耳病的特点[J].养殖技术顾问,2009(7).

[5]杨宗照,蒋建一,母安雄,等.对杭州地区4种猪病的血清学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5(3).

[6]李文京,王红宁.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河北畜牧兽医,1999(4).

2014-03-12

S858.28

:B

:1005-7307(2014)03-0016-002

猜你喜欢
患猪耳病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中西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